從無到有 創辦十堰兩所大學英語系 這位百歲老人的厚重人生

2020-01-10     十堰晚報


年輕時的孫開漢。

晚年的孫開漢。

德良操美千秋在,高節亮風萬古存。2019年12月7日上午10時17分,以一己之力,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創辦鄖陽師專(現漢江師範學院)、十堰大學(現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英語系的退休教師孫開漢,因器官衰竭醫治無效,走完了他102歲的人生歲月。有人評價孫老的一生,就是一本厚重的書。日前,孫老遺孀金音春老師向記者講述了孫老坎坷而又輝煌的一生。

求學上海

陳毅一堂課改變他的一生

採訪時,金音春老師小小翼翼地拿出孫老的遺物,一件件介紹這些遺物背後的故事,把孫老的百年人生娓娓道來。

孫老是房縣人,1918年出生在西關楊家巷。「從他記事起,自爺爺那一代就開商行,因誠信經營,生意興隆。戰亂時期,家道中落。孫開漢兄弟4人,他排行老大。作為家中長孫,他備受寵愛。」金老師說,孫家在當地屬望族,注重耕讀傳家,孫開漢啟蒙上過私塾,中學時就讀湖北八高(現鄖陽中學)。由於日寇侵華,孫開漢到重慶投靠外婆,高中未能完整就讀,通常是高一讀半年跳級上高二,就這樣完成高中學業。

抗日戰爭勝利後,孫開漢到了上海,先後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和同濟大學。當時上海物價很高,孫開漢生活過得十分拮据。他學習成績好,為了維持生計,只好去給其他學生做家教。

「因為戰亂,家道中落,孫開漢在上海求學時,家中已無力承擔求學費用,他只能自己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所以求學之路很艱辛。作為家中長子,養家責任重大,除上學花銷外,他還給家裡寄錢,既要贍養老母親,還要接濟弟弟們。」不光在金老師眼中,在房縣當地,孫開漢也是有名的大孝子,「即使後來被劃為『右派』,蒙冤回原籍進行勞動改造,條件那麼艱苦,他依然省吃儉用,想方設法贍養老母親。」

孫開漢的三舅是國民黨峨眉艦艦長,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把他帶上船,準備去台灣,但孫開漢拒絕了三舅,留在上海。

上海解放後,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經常給青年學生們講課,號召青年學生、知識分子積極投身於上海的建設。「陳毅市長親自給我們講課,有一次講了5個小時。」孫老在生前接受採訪時說,他聽了陳毅的講課後,心裡有了方向,後來被派往北京航校當教員。

在北京工作了一年多,孫老不適應北京氣候,經常生病,就被組織送回上海治病療養。在此期間,他報考了復旦大學。1956,孫老從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畢業,分配到一機部上海辦事處任翻譯。

蒙冤回原籍

一邊接受改造一邊創作小說

那時候的孫開漢年輕有為,他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1957年,孫開漢被劃為「右派」,接受勞動改造。1965年,他被遣送回房縣,繼續接受勞動改造。

回到闊別幾十年的家鄉,孫開漢內心五味雜陳,當時,孑然一身的他走進曾生養他的老屋,走向田間地頭,他忽然想起了《瓦爾登湖》里的句子:「美德如江河流逝,但那道德高尚的人本色不變。」他覺得,這句話就是說他的。

「我為什麼不像梭羅那樣做一個有機的自然人呢,做一個與社會無爭、與大自然相容的人。」孫老在生前接受採訪時說,當時,他的心境開闊了,對眼前的一切就有了不同的感受,即使是遭到批鬥,參加艱苦的集體勞動,他都以平和的心態對待。

孫開漢還是一個畫家,這是他的畫。

也就是在這段時光里,孫開漢晚上在牛棚里構思自己的小說,他用英文寫在本子上,數不清的晚上,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筆耕不輟。

金老師說,孫老英語水平很高,當時用英文創作一部小說,講述他親身經歷的那段特殊時期的故事。後來,他又譯成中文出版,書名叫《無處不飛花》。

1989年,孫老正式退休後,在神農架租了一間寂靜的小屋,開始創作第二本英文小說《杜麗絲和她的老爹》,講述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故事,也是一個報恩的故事。這本書有《圍城》里那些知識分子的影子,也有《悲慘世界》里冉阿讓和柯賽特的故事投影。

「這本書一直沒出版,是孫開漢的一個遺憾。」金老師說,孫開漢臨終前,留下三句話:「望兒成才;照顧好媽媽;將書籍出版。」

「孫開漢一生清貧,健在時沒有機會出版,他把這個夙願留給我和孩子。」金老師拿出這本小說的手稿,看到這一頁頁手稿上的字跡,感覺無盡的蒼涼直入骨髓。金老師和兒子想,等他們有精力了,再將這本書出版,完成親人的遺願。

志在辦教育

一窮二白創辦兩所高校英語系

1977年,孫老被平反,恢復名譽。這一年恢復高考,高校急缺人才。儘管當時他已年近60,地處鄂西北的鄖陽師專(現漢江師範學院)校領導從省教育廳得知孫老這個人後,專程赴房縣邀請。

當時,來「搶」孫老的有兩個單位,一個是上海的原單位,一個是鄖陽師專,經過一番激烈思想鬥爭,孫老最終還是選擇留在家鄉,要為改變家鄉落後的文化面貌做點事情,他在鄖陽師專開辦了英語專業。

當時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學生,百廢待興,連標準的教材都沒有,面對經歷文化斷層、之前根本沒接觸過英語的一批學生,孫老陷入沉思……因此,給學生們講課時,孫老費盡心力嘗試各種教學方式。

「我講課的時候,第一遍全部用英文講,第二遍用中文講。因此,一本書我要講兩遍。」孫老生前接受採訪時說,這種教學方式效果不錯。「我教學很嚴格,提問學生,如果學生一問三不知,我就要罵人的。當時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我白天講課,晚上還要抓緊時間備課、輔導學生,有時晚上餓了,沒東西吃就喝兩碗水。我覺得,如果學生不努力學習,就對不起我的勞動。因此,很多學生都怕我。」功夫不負有心人,孫老的付出,加上學生的努力,使教學成果顯著。1980年,《湖北日報》頭版報道了孫老在鄖陽師專一心辦學的感人事跡。

因當時外語人才奇缺,孫老受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之邀,每周利用休息時間從丹江口到汽院給學生講課,同時也為十堰師範學校免費授課。1984年,十堰市籌建十堰大學(現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67歲的孫老被誠邀加入十堰大學,創建外語系。

當時為引進人才,只要孫老提任何條件都可滿足。學校在創建初期,都是租借民房辦公,條件非常艱苦,後來條件改善,孫老和老師們把好的教室讓給學生,他們擠在潮濕的地下室辦公。那時,他已是60多歲的老人,為了加快建設十堰大學的英語專業,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他以超常的嚴格,促使學生認真學習,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他退休後,每一年,都有學生從全國各地回來看望他,以至於前來探望的學生太多,他不得不立下規矩:不得每一年都回來看望。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十堰,懂英文的人不多。1985年,十堰市加大對外招商引資,需要向國際推介十堰市,十堰市英文版簡介數易其稿,未能在省級部門過關。外事辦人員就找到孫老,寫了一個英文版的十堰簡介,得到省領導的首肯。金老師說,這個十堰中英文版簡介成了學生們的教科書,在學生中瘋傳。

金老師說,孫老的一生有太多的故事,在孫老的身上,可以看到一個傳統知識分子對人生準則的堅守,他一生低調務實不張揚,淡泊名利,廉潔齊家。

一生輝煌,半世坎坷。

致敬孫老,願您一路走好!(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 文、圖/記者 張貞林 編輯:木子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6nMlG8BxtCz63RLZS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