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加劇,蘇聯海軍在印尼和古巴分別試水,遠洋行動有得有失

2020-05-16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冷戰加劇,蘇聯海軍在印尼和古巴分別試水,遠洋行動有得有失

接上文 蘇聯海軍從岸上海軍開始進軍大洋,發羅拉灣拉開序幕

進入20世紀60年代,蘇美雙方的冷戰加劇。在這種形式下,蘇聯領導人強烈感覺到海軍對於遙遠地區軍事政治局勢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在那些地區往往需要為局部戰爭或者武裝衝突的某一參戰國家提供援助或協助,當然,這些國家都是在蘇聯支持下的與「帝國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作鬥爭的國家,他們無一例外的都反對西方政策,宣稱親社會主義思想。

蘇聯海軍第一次軍事活動的參與就落在了東南亞國家印度尼西亞。此時的印度尼西亞,領導人蘇加諾,正與荷蘭為誰最終控制紐幾內亞島的西伊里安而發生武裝衝突。為了取得控制權,1962年8月初,印度尼西亞計劃發動「曼達拉」戰役,而戰役的主角就是印尼海軍,而印尼海軍的組建離不開蘇聯軍事專家的協助。

早在1958年,根據蘇聯政府1958年1月22日的第220號指示,當年就有21名蘇聯海軍人員抵達了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而到了1962年,這個人數已經上升到了1740人!同年,根據蘇聯部長會議1961年10月26日通過的決議,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的1個潛艇支隊抵達了印尼主要港口泗水。蘇軍人員立即開始對印尼海軍人員進行培訓,並著手接下來為向該國海軍移交相關艦艇做好準備。不過,直到印尼方面準備發動這個戰役之前,這些工作還沒有完成。

1962年1艘613型潛艇升起印尼海軍旗幟

面對緊張的局勢,經過印尼領導人與蘇方領導人的商議,蘇軍這支由6艘艦艇(包括613型C-236和C-292潛艇,供應艦「阿亞赫塔河」號)組成的支隊將參加印尼海軍的作戰行動。為此,支隊獲得了一個新編號-「第50支隊」,由具有戰爭經驗的魯留克海軍少將指揮。支隊的部分兵力隨後立即在西伊里安沿岸陣地展開,同時還收到了蘇聯海軍總司令發來的戰鬥號令:「為阻撓貨物和設備從島上運出(後送),必須摧毀經過這一區域的懸掛任何旗幟的戰鬥艦艇以及尾隨船隻」。在兩周的時間裡,蘇聯潛艇實施了戰鬥巡航並做好了開始「無限制潛艇戰」的準備。但幸運的是,作戰行動沒有發生。荷蘭方面最後同意了進行和平談判。之後巡航的蘇聯潛艇開始返回基地,並全部移交給了印尼海軍。

註:在蘇加諾當政時期,蘇聯先後向印尼援助了1艘68бис型巡洋艦「奧爾忠尼啟則」號、8艘30бис型驅逐艦、8艘50型護衛艦、12艘613型潛艇和14艘122бис型(「喀琅施塔得」級)獵潛艇。然而很不幸的是,1965年蘇哈托上台後,剛服役1年的巡洋艦「伊里安」號就基本棄之不用,最終早早的在1972年就退出現役。

印尼海軍伊里安號巡洋艦

西伊里安算是波瀾不驚,但遠在萬里之外的加勒比海事件則差點成為了全球性戰爭。

1962年秋天,為了對美國擴大對古巴的行動作出回應,尼基塔同志準備實施「阿納德爾」行動,目的就是在古巴建立強大的諸軍種戰役戰略集團,主力就是飛彈兵部隊,此外還有其他部隊,其中就有海軍的各兵種力量。

註:「阿納德爾」行動,這是冷戰時期蘇聯在世界上第一次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次的跨洲戰略戰役集團與戰術核武器變更部署。從當年7月15日-10月30日,蘇軍通過陸路和海路完成了超過10000公里的大調動,共向古巴投送了43000人的軍隊集團。蘇軍運送人員、武器裝備和物資器材包括三個階段:在蘇聯境內乘坐火車從常駐地運送到在波羅的海和黑海的蘇聯港口(喀琅施塔得、利耶帕亞、波羅的海斯克、塞瓦斯托波爾、尼古拉耶夫、波季等);然後乘船運到古巴的港口;最後進至在古巴的陣地和駐地。為此,蘇軍國防部後勤部完成了如下物資的啟運準備:各類燃料31000噸;糧食6500噸;長期保存食品18000噸;彈藥215車皮,武器和配件11車皮,航空炸彈與彈藥40車皮。

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和古巴領導人卡斯楚會面

蘇軍最終在古巴的軍隊集團包括:第51飛彈師(師長斯塔琴科少將,3個P-12中程飛彈團-共42枚、2個P-14中程飛彈團-共24枚和5個移動修理技術基地),1個獨立殲擊航空兵團(裝備40架米格-21殲擊機),3個獨立直升機團(33架),1個獨立機動岸防飛彈團(10枚),1個飛彈艇支隊(12艘),1個水雷-魚雷航空兵師(裝備42架伊爾-28轟炸機),1個柴油機魚雷潛艇支隊(4艘),2個防空飛彈師(每師3-4個防空飛彈團,裝備C-75防空飛彈,每師144枚),4個獨立加強摩步團(每團補編1個「月亮」戰術飛彈營,每團2500人)。整個蘇軍駐古巴集群由普利耶夫大將指揮。

蘇聯國防部給予海軍的任務是和空軍與陸軍一起協助古巴革命軍殲滅敵方作戰艦艇和登陸部隊。同時,還負責保護古巴附近交通線上的蘇聯運輸船,布設水雷封鎖關塔那摩海軍基地以及執行偵察任務。

為了完成這些任務,蘇聯駐古巴海軍部隊計劃編入下列部隊:潛艇分艦隊(來自北方艦隊的1個飛彈潛艇總隊-7艘和1個魚雷潛艇支隊-4艘)、水面艦艇分艦隊(從黑海艦隊抽調2艘巡洋艦,2艘飛彈驅逐艦和2艘火炮驅逐艦)、飛彈艇支隊(12艘)、岸防飛彈團、保障船中隊、水魚雷航空兵部隊等。

當然,整個行動處於秘密進行。艦艇做好了全自給遠航的準備,不過艦員未被告知將在哪裡完成什麼任務。當年10月1日之前,海軍部隊已有12艘飛彈艇、1個岸防飛彈團和1個航空兵團抵達古巴。不過,根據蘇聯國防委員會1962年9月底通過的決議,取消了原計劃中調動水面艦艇的措施,而潛艇分艦隊的展開也沒有進行。當時正在海上的幾艘潛艇執行了在部分航段為運輸船護航的任務。

1962年10月14日U-2偵察機拍攝的照片

10月1日,北方艦隊第4潛艇分艦隊的4艘潛艇組成了第69潛艇支隊,用於保障最後航段的海上運輸。4艘潛艇從波利亞諾耶出發,開赴古巴沿岸執行該任務。4艘潛艇分別是Б-4、Б-36、Б-59和Б-130,由阿加福諾夫海軍上校指揮。指揮官與艇長知道出海後打開特製的袋子才了解到了出航的目的與任務。之後,潛艇以12節的平均航速穿過了一系列反潛區於10月26日進入了馬尾藻海。

然而之後的海上事件發展卻是悲劇性的。由於赫魯雪夫警告可能會下令蘇聯潛艇擊沉美國艦艇,作為回應,美國總統甘迺迪命令海軍部長盡全力尋找蘇聯潛艇,必要時可以擊沉。隨後,美軍集中了大西洋艦隊的大部分兵力(8艘航空母艦、2艘巡洋艦、118艘驅逐艦和13艘潛艇),開始海上封鎖與反潛。

面對對方完全優勢的兵力,蘇聯潛艇依舊按照原計劃向指定海域實施突破。但是,由於潛艇自身不適合在熱帶緯度航行,艇內人員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由於沒有空調設備和蓄電池冷卻系統,在空氣熱交換系統長時間工作時,電工艙的溫度竟然達到了65攝氏度!這使得值班人員常常失去知覺,因而不得不將他們短暫送到別的艙室進行調整。此外,淡水儲備有限,導致每人每晝夜分配額度不到250克。由於大量出汗和嚴重脫水,結果導致艇上所有人員都患上了最嚴重的化膿型汗症。

蘇聯在古巴部署圖

由於潛艇本身是常規動力,為了給蓄電池充電、進行通信以及確定方位,潛艇必須經常上浮;再加上海域的水質高度透明,都大大增加了被美方反潛兵力發現的機率。在百慕達海域,美軍發現了其中的3艘,僅有Б-4未被發現。美軍對於發現的蘇聯潛艇進行了恐嚇,例如在航線上進行射擊,投放深水炸彈等。當然,蘇軍也是不甘示弱,Б-36和Б-59在完成充電以及排除故障後又一次重新下潛,繼續貓捉老鼠的遊戲。只有Б-130號由於柴油機故障和蓄電池完全放電,最終只能在CC-20號救援船拖帶下從亞速爾海域回到了基地。這幾艘潛艇最終到達了指定海域並停留到11月中旬,之後在接到總部返航命令後於12月20日回到基地。

需要說明的是,此時在關塔那摩和珍珠港附近蘇聯海軍各有1艘預先部署的潛艇。但是,事實讓蘇聯領導人明白,僅靠自身海軍的水面或者水下艦艇不定期的出現在對方航母編隊巡弋海域或者核潛艇戰鬥巡航海域,根本無助於防止可能之敵從海上發起進攻;將己方海軍的部分常備力量預先部署到指定海域,才能在軍事政治危機發展失控時迅速採取行動,而這也促使蘇聯海軍日後的對外行動發生了質的變化。

被迫浮上水面的蘇軍潛艇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0DSGXIBiuFnsJQVTLZ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