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演技到底是什麼?它有哪些具體特徵?它從哪裡來?
直到認識了王勁松老師,看到他塑造的無數個經典螢屏角色,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漸漸清晰起來。
王勁松老師
演技就是演出了人物的魂,超出了觀眾的期待,讓我們在人物角色身上看到了那種糾結,困惑,時而欣喜,時而悲傷,卻又無法言說的那種莫名的情感。
王勁松老師在一次介紹自己時候說到,我扮演過一些觀眾熟知的角色,但觀眾並不知道我花了多長時間完成它們。回憶一下時間短的:《琅琊榜》中言侯12天,《我是特種兵之利刃出鞘》中蠍子19天,《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荀彧20天,《獵毒人》中楚會長7天,《麻雀》中李默群13天……這是我在劇組拍戲的時間,但真的只需要這些天數就可以嗎?當然不是。
結合王勁松老師所扮演的這些經典角色,包括今年熱播的《破冰行動》裡面的林耀東這個角色在內,總結起來,演技有以下三個特徵:
好的演技是由內而外的
王勁松老師所扮演的每一個角色,都能感覺到,人物形象從內到外所散發的那種迷人的氣質,人物外表越是平靜,他的內心就越是熱烈,越是波濤洶湧。
比如林耀東這個角色,他剛出場的時候,一身黑衣,步伐緩慢,氣場很足,從他的眼神,步伐,語氣中,均能感受到那種無處不在的氣場。
王勁松飾演林耀東
比如《北平無戰事》裡面王蒲忱這個角色,他坐在那裡,一言不發,只是抽煙,就能感受到那種平靜如水下面蘊藏的猶如浪濤一般的不平靜。
王勁松飾演王蒲忱
因此,第一點就是由內而外,先有了內在,才有了外在。外在的細節,來源於內在的匯聚,只有內心聚集了充足的情感,才會有那噴薄而出的一瞬間。
好的演技能勝任任何起伏的角色
王勁松老師飾演的每一個角色,幾乎都是帶有起伏的人生狀態的,無論是古裝片中,他在《大明王朝1566》飾演的楊金水,《琅琊榜》中飾演的言侯,《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飾演的荀彧,還是現代片中,他飾演的蠍子,林耀東等人物形象,都是人生中充滿起伏,帶有跌宕狀態的角色。
王勁松飾演蠍子
在每一個角色中,他都演出了這種跌宕感,激盪感,起起伏伏的顛簸感,就像一艘行駛在大海上的小船,隨著風浪的變化,氣候的不同,他的人生時而低落,時而潮起,時而顯赫,時而卑微,這種微妙的情感,被他細心而又嚴謹地捕捉到了,非常自然形象地演繹了出來。
比如他飾演的荀彧這個角色,是一個有著自己理想的人物,他希望曹操能夠帶著大家一起中興漢室,回到輝煌的大漢王朝,然而,在他付出了畢生的心血與精力,幫助曹操統一北方,幾乎就要統一天下的時候,他才看到了曹操的野心,他的內心裡那種無助感,失落感,是非常強烈的。
王勁松飾演荀彧
可以說,他的內心,對曹操是又愛又恨,在前期對曹操的堅定支持,至死追隨,到後期的猶豫遲疑,為漢朝盡忠而死,裡面有眼神的變化,語氣的變化,動作的變化,以及與曹操對話時候,一個是肺腑之言,一個是言而又止,這種糾結的情感,前後的變化,被他演繹得惟妙惟肖,這個人物對他來說也是駕輕就熟,他的演技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好的演技是同樣的角色總能演出新意
對於好的演員來說,他出演的任何角色,都是不重複的,即使演繹兩個性格相似的角色,他也能演出不一樣的感覺,讓觀眾從中發現他的演技,並深刻地記住,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
比如他在《獵毒人》中飾演的楚天南,與他在《破冰行動》中飾演的林耀東,這兩個人同樣都是毒梟,本來屬於同樣的類型,但是,在他的精彩演繹下,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性格特徵,以及人物的氣場,神色,台詞,都是完全的不同。
王勁松飾演楚天南
要知道,王勁松老師在演繹楚天南這個角色的時候,只用了7天的時間,在裡面演繹了一個父親與毒梟合二為一的角色,在表現毒梟的兇狠的同時,也表現了父親對於女兒的愛,尤其是最後那個腦中風病人拿槍的動作,堪稱經典。
在《破冰行動》中,他飾演的林耀東這個角色,同樣表現了父親對於兒子的關心,演繹出了那份親情,尤其是他給兒子一粒粒地扣上扣子,那個瞬間同樣經典。此外,他表現出了林耀東那種為自己辯解的藉口,他在和良叔對話的時候,說他是為了心中的理想,建一個巨大的祠堂,才從事販毒,那段對話也是演繹得淋漓盡致。
那麼,好的角色是如何塑造出來的呢?他的演技是來源於哪裡?總結起來,有三個方面:
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王勁松從1987年開始學習表演,至今已經32年,他從一名話劇演員做起,一點一滴打拚,積累,不斷完善自己,至今已經演繹過100多部作品,這背後,是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堅持的背後,是因為熱愛。正因為熱愛這個行業,所以他非常尊重這個行業,因此,看到有人不尊重這個行業,他就會怒不可遏。
今年6月13日,在上海電視節的論壇上,王勁松怒氣沖沖地說:「演員是劇組與觀眾的對話,我真的很遺憾,什麼時候我們這個職業成了一個背台詞都要被表揚的職業了,背台詞是什麼?背台詞是你上戰場的那支槍,你能告訴我說你到了戰壕里沒拿槍嗎?你多不要臉哪?」。
他之所以會對於當今一些小鮮肉的做法很看不慣,那是因為他知道,他在這個年紀的時候,一定是非常珍惜每個表演的機會的,不會把背台詞當做一個需要人督促提醒的事情,更不會因為自己的不尊重,不認真而給這個行業丟臉,讓這個職業蒙羞。
內在的文化修養
王勁松老師特別注重自己的內在修養,他喜歡讀古詩詞,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作為嘉賓參加《鄰家詩話》節目,陶冶情操。他還喜歡品茶,在茶文化中,培養自己的那種悠然意境。
在他的多部影視劇中,都有他品茶的經典畫面,比如在《琅琊榜》中,他飾演的言侯與夏江那段品茶的畫面,堪稱經典。茶能夠讓畫面瞬間靜止下來,品茶的動作,既可以看作是動,也可以看作是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一動一靜之中,那種意境就出來了。
王勁松飾演言侯
為什麼他會如此注重文化修養呢?因為只有自己內在的修養提升了,對於人物的理解才會加深。比如言侯這個角色,如果只是單純地根據劇本去理解,去演繹這個人物,很有可能會出現行到而神不到的局面,空有其形,卻丟了其魂。
另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想像力。它也來源於內在的修養。比如他在演繹林耀東這個角色時候,好幾次出現他擦拭眼鏡這個動作,雖然很細微,卻很有節奏感。他在和林燦對話時,他伸手去抓那個縷縷清香,猛地一抓,握在手裡,然後又慢慢鬆開,任其飄走。
王勁松飾演林耀東
類似於這樣的神來之筆,在他的影視作品中,還有很多。這種想像力,就來自於藝術修養。
正如黑格爾如說,一切藝術的本質,在於它們把人表現給人。
如果按照教科書中去演,是具有一種規範理念的,卻會缺少一種藝術的美。而有了想像力,創造力,就會去填補這個教科書演繹中留下的縫隙與空白,隨著演技的不斷提升,這種縫隙與空白會越來越少,這個人物形象也會越來越立體,飽滿,既有骨骼,又有血肉,還有了靈魂。
這個時候,無論是《破冰行動》里的一個茶杯,《北平無戰事》里的一根火柴,《獵毒人》里的一把手槍等等,都能成為他發揮演技的絕佳道具。就像武俠小說裡面修煉的最高境界一樣,心中有劍,手中無劍,一草一木都可為劍。
王勁松
因此,他每次都能捕捉到人物的魂,那種內在的品質,其根源就在於這裡,他不僅是發自內心地熱愛這個行業,而且是把演藝事業作為一個文化事業去積累,努力,沉澱,爆發的。
對於角色的敬畏感
在一次訪談節目中,王勁松老師說到,對於自己飾演的每一個角色,無論他是好人還是壞人,都會保持一種敬畏感。比如演繹完每個角色之後,都會認真地與他告別,留一件他的東西,保存下來。在演繹完林耀東這個角色的時候,就專門留下了一件林耀東穿過的衣服,作為紀念。
這是一個老戲骨的肺腑之言,也是他總能夠演繹出不同角色精髓的秘訣所在。
王勁松
演員很多,像王勁松這樣的很少,他與每個角色交朋友,把自己代入那個角色,出色地演繹出他的靈魂,然後,他再從這個角色中走出來,回歸生活,繼續為下一個角色做準備。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他的努力,堅持,內心的那份敬畏,尊敬。先做人,再做事,這是他交給我們的,也是我們在人生中需要一直追問自己,並不斷加以踐行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