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農村」改造新模式打造國際化的創客村落

2019-11-02     搜建築




予舍予築案例

阡陌崛起、歸園田居

上海松江「農村」改造計劃

在中國,似乎人人都想逃離農村。即便是城鄉差異較小的上海,近郊的農民對城市文明的嚮往也絲毫不比其他城市遜色。

全球化語境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被身份焦慮和文化缺失雙重夾擊的鄉村處境異常困窘。在這雙重的境地里,中國鄉村該如何找到尋到自我的身份和位置?

​值得慶幸的是,在中國「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的宏觀環境下,已有不少懷抱建築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的建築師正以極大的熱情和人文關懷,將一座座被遺忘的鄉村帶到公眾視野,喚起大家內心的鄉土意識和精神依託,如孟凡浩的杭州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莊慎的樺墅鄉村工作室,貴州的西線工作室等,都對鄉村營造做了不同程度的實踐。

予舍予築自2016年開始關註上海的鄉村營造,在這份松江鄉村改造計劃中,我們重新思考了上海和近郊農村的關係,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郊區概念,將農村生態、都市主義化的辦公和居住設施結合在一起,讓一個國際化的創客村落在阡陌縱橫的鄉村土地中崛起。

1

項目背景

為什麼要做創客村?

對於深諳城市運作法則的現代年輕人,內心深處繫著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歸園田居」情結。作為特大型都市的上海,松江是少有能讓「城裡人」體驗田園風光的「鄉下」,不同於1.0版本的農村城鎮化發展,上海對於城鄉一體化的理解相比其他城市要更加深刻,也更有借鑑意義。

項目位於松江佘山,擁有上海唯一個郊野公園,業主希望在這裡建造一個鄉村創業聚落。在確定設計的基本條件和深入了解場地之後,我們確定了要「留住上海的田園鄉愁」,以「文化藝術+創客」的功能方向開展設計。

鄉村建設的關鍵在於提升土地價值。上海城鎮規劃圈外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因區位、地價優勢不明顯,不受企業特別青睞。政府更傾向於通過土地徵收的方式來高效地解決產業發展用地的需求。因此,在產業需求薄弱,土地供應情況傳統,沒有創新業態的客觀現實下,要實現鄉村振興,最主要的還是提升土地價值,解決產業導入的問題。

以鄉村文化和藝術作為空間的主要適用功能,能最大程度上符合松江相對郊區的地理位置,而如果能夠將生態自然環境優勢最大化利用,便能創造一個「歸園田居」的理想之地,而非「空想」,因為依然需依託城市資源。

2

設計理念

阡陌崛起,歸園田居

阡陌,是這個土地本身的肌理;崛起,是個有力的詞語。在大量搜集和調研當地傳統村落的形態後,我們將當地的田園肌理進行現代化轉譯,將體量打散成一塊塊「農田」,錯落分布形成一個「村落」。每個房屋的體塊設計都基於阡陌肌理,將地形學融入其中,讓建築體量和自然紋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在建造邏輯上,建築在原有的肌理上抬高,創造出更豐富的空間,俯瞰時就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片片浮萍,自然而雅致。

在予舍予築的設計哲學中,設計要尊重客觀事實,有邏輯支撐,有章可循,而不是建築師自我意識的強加,或是對於時尚符號和表面形式的追逐。我們不希望在鄉村中平地崛起一座現代化的辦公樓或者說去假模假式仿造出一棟棟復古的村落,刻意強調「鄉村」屬性。因此,在材料的選擇上,我們儘量避免白牆磚瓦等過於形式化的符號,而採用現代玻璃、金屬等現代材質。

為了最大化地利用自然的饋贈,基於嚴格的光照和氣候分析,每棟建築都能享受充分的自然採光和良好的田園風光。移步戶外,便是村民耕種的水稻田、品種繁多的郊野植被,隨時都可以體會草長鶯飛,感受流動的空氣、水、陽光。

斜坡屋頂斜度各有變化,隨著太陽的移動,水面所投射的輪廓光影變化萬千,不同的投射點和投射角度下有不同體驗,起伏的結構在滿足光照和屋內視野景觀最大化的情況下,與遠處佘山的高低點形成呼應和很好的協同。

各建築之前相互獨立有各有互動,滿足辦公、生活居住、配套服務等不同的功能的同時也能為入駐的創意企業對個性化空間的需求,吸引有想法、有創造力的年輕人留在當地。公共和私密之間,開合有度,體現設計師對於建築體量和尺度拿捏準確的功力。

無疑,這是一個令大都市人期待的鄉村形態。在上海「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松江作為滬郊鄉村振興的主陣地之一,在強化資金投入、宅基地制度改革、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多個方面,先後制定了近40項配套政策措施,我們有理由期待這種新的模式能夠吸引有趣的人聚集,滋養鄉村生態、健康地發展。

技術圖紙

(總平面圖)

(剖面圖)

(功能分析圖)

(功能分析圖)


(功能分析圖)



每天都有精彩內容來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oPQVm4BMH2_cNUgQ2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