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 | 想要提高論文被期刊收錄機率,寫SCI該注意什麼?

2020-07-16     曼漢學院

原標題:乾貨 | 想要提高論文被期刊收錄機率,寫SCI該注意什麼?

在寫論文時應該考量的重點是:你所進行的研究必須新穎、嚴謹、即時、以及有趣的。但是一個好的idea產出的論文會不會被期刊收錄,還是有很多因素的,比如寫作方面,好的撰寫技巧可以大幅提高你的論文被期刊收錄的幾率。

一、論文細節:

1、整體一致性

1)論文中的所有部分必須相互關聯,有邏輯性、層層遞進。
2)儘量不要重複資訊內容,除非特別重要、必要。
3)確定句子的用詞、書寫正確,並具邏輯連貫性。

2、論文架構

大部分的期刊論文都要需遵循 IMRD&D架構,並且確保每個部分填上適當的內容。(比如:不要在結論中說文獻回顧)

一般研究論文的架構都會包含以下9個部分: Title, Abstract, Introduction,Acknowledgements, Materials &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Conclusion,, References。

3、相關性

1)引用參考文獻時,儘量選擇適量的內容,置入到適當的位置,保證論文整體不失焦。
2)因緒論需包含背景、現狀、價值意義等相關內容,所以在寫這一部分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內容與主題相關度要高,足夠聚焦。
3)如果你的論文有明確字數限制,比如5000字,但是你這次一年就有10個成果,那你就要刪除掉一部分關聯性不強的結果,保留3-5個可以用來支持你的假設即可。
特別是緒論的部分,因緒論須包含背景、研究設定,以及相關文獻回顧,因此您需確保所包含的信息夠集中而不失去重點,並與所研究領域相關度高。

4、前提

你要確認好所將要投稿的期刊的標準格式規則。一般期刊網站內都會有GUIDE FOR AUTHORS,一定要仔細閱讀以下。

二、研究方法

論文的這個部分主要是用來回答並詳細說明:

How was the problem studied and analyzed?

都用過去時態,以第三人稱和被動句為主,偶爾用第一人稱。

1、研究方法論應該包含:

說明實驗如何進行
為何採用這樣的實驗流程
說明為何選擇這個研究方法
說明如何分析研究結果

2、如何組織研究方法論的架構:

按照以下順序撰寫研究方法論可讓讀者更容易了解您如何進行研究:

明確寫出具體條件、試劑、溶液、所用儀器型號、生產廠家等
解釋採用的材料及樣本
說明材料和樣本時如何收集的
實驗要定量,對用量、時間、溫度等都要具體寫明
寫明數據處理和分析方法

3、研究方法論撰寫技巧:

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如何準備、如何測量以及測量規則
研究方法和結果的陳列順序保持一致。
材料的陳列順序,由最重要到最不重要依序排列
不同的研究結果可用不同標題或是不同段落來分隔

三、撰寫結果

這個部分回答What did you find?只有你的研究結果在這裡呈現,其它論文的結果不要寫在這裡。

1、研究結果需包括:

以方法論部分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結果
以 tables、charts、graph或其他圖表形式呈現data (圖表在本文中置入或其他頁面置入都可以)
搜集資料和包含的研究對象相關整合
與核心研究問題相關的數據
次要結果(secondary outcomes, subgroup analyses等)

2、英文時態的運用

當提及圖表時,並且時主語時,使用現在時
敘述研究過程的內容,通常用使用過去時
提及圖表時需使用引用格式
對研究結果進行說明或由其得出一般性推論時,多用現在時。

四、撰寫研究討論\結論

這個部分回答What do the results mean?這個問題,並不只是單純的分析一下,你還需要向期刊推銷你的data,說明出你研究結果的重要性。有許多許多論文都是因為這個部分不夠強有力而被拒絕。

1、研究討論應闡述以下問題:

研究結果和緒論中所提出的研究問題及研究目的有何相關?
解決了什麼理論或實際問題
說明了什麼問題、解決了什麼理論或實際問題
您的研究結果是否和其他研究者的結果一致?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或遺留問題
是否有其他解釋您研究結果的方式?
針對您的研究結果,未來可能研究的方向?

最好用數字來說明,不能模稜兩可,含糊其辭。比如不要撰寫「higher temperature」,而應撰寫「41ºC」。不要撰寫 「at a lower rate」 ,而應撰寫 「0.7% less」,不要撰寫「highly significant」,而是撰寫 「p<0.001。

2、最後結論

結論可以提出並證實此項研究的延申意義,並給出建議:未來研究和實驗的可能方向,一定一定不要只是單純的重複緒論和摘要的內容,建議延伸至更廣涵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nPPVXMBd4Bm1__YVEC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