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
鄉野里古老的村子,
各家房前屋後,
三三兩兩都種有柿子樹,
柿子開始逐漸成熟,
由青轉變成紅。
古色古香的粉牆黛瓦之上,
小柿子一盞盞紅燈籠似地覆蓋,
紅彤彤的,喜氣洋洋,
怎麼看都是一卷獨特的山鄉風情圖。
這紅澄澄的柿子,
為秋天謝了幕,
為嚴寒拉開序幕。
五穀不登,百姓倚柿而生
赤紅飽滿的柿子,
曾是人們的木本糧食。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
幼時家境貧寒,
朝不保夕的他,
流浪到鳳陽皇資寺門口時,
抬頭望見一棵掛果纍纍的柿樹,
已兩日無物進肚的他,
顧不得旁人側目,
遂即上樹大嚼紅柿數十個,
後來他登上皇帝寶座後,
不忘柿樹「獻果」之恩,
特意重返故地,
祭拜那棵年逾百歲的柿樹,
並脫下龍袍親自披上樹身,
封這棵救命的柿樹為「凌霜侯」。
俗語有云:「霜降吃燈柿,不會流鼻涕。」民間認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會感冒流涕。
事實上,由於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皮薄、肉多、味美,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因而就形成霜降時節吃柿子的習俗。
福建閩南地區,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柿子營養豐富,在霜降時節食用極是進補。
東北有種法子,把柿子放在窗戶外凍,很快低溫就會把柿子凍成冰,吃時放在水中軟化,一層吹彈得破的紅柿皮里,包著膠體的漿質,用吸管都能美餐一頓。
讓柿子變軟,還有個「土」辦法,是在地上挖兩個相連的土窖,將硬柿子放在一個窖中,窖口用碗密封,再從另一個窖口點火送煙,經過一番「熏蒸」,一隻只灰頭土臉的柿子出得窖來,洗一把臉,就變得又軟又甜了。這種香甜的軟柿就被稱為「烘柿」,也有把軟甜口的柿子統稱為烘柿的。
柿子除了鮮吃,還能做成柿餅,也是軟的。柿餅的製作,一般在秋季十月份,霜降前後。原本講究先將生柿子削皮,再醂,再曬,如今大都直接晾曬。或者整整齊齊吊成道道「紅瀑」,或者在大片的竹笸籮里攤成片片「紅雲」。
秋柿的紅,紅得鮮潤,
不艷眼,卻溫暖人心,
仿佛是給予自然,
一種通達的暖意,
而蕭瑟季節,
暖色最入人心,
輕輕地咬開一顆飽滿的柿子,
清甜的馨香立即撲面而來,
放進嘴裡,細細品味,
甘汁就止不住地往嘴裡頭鑽,
充盈著味蕾,
甜甜的柿肉慢慢滑動,
直到充盈心間。
秋風蕭瑟,萬物凋零,
唯有柿子樹獨當天下。
平凡的柿子樹總是默默地,
生長在曠野田間,
或是農家院落里,
即便你從它身邊走過,
也很少會注意到它的存在。
只有在萬木蕭瑟的深秋,
當一片片樹葉飄然落下,
那紅艷的柿子,
依然挺立在枝頭,
像一盞盞吉祥的紅燈籠,
照亮了秋天,
也溫暖了人們的心間。
年年歲歲花盛開,
歲歲年年果滿枝,
深秋,寒意漸濃,
不如一起靜享柿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