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至味是菜市場裡的煙火氣。」
每每途徑石獅城隍廟的老街菜市
這感覺便更強烈了幾分
- 喧 囂 -
=石獅城隍廟=
石獅老街菜市的一天,
從菜市場嘈雜不堪的討價還價聲開始。
水果蔬菜、海鮮肉類、糕點炸物、服裝鞋帽、宗教佛具……
各式看家本領被擺在了自家最顯眼的位置,
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晌午,矮舊的門帘陸續拉開,
各路食客也跟著來了。
煙霧繚繞,熱氣升騰,
觸動著石獅老街菜市最鮮活的脈搏。
穿過這片熱鬧喧囂,
不料卻闖進了另一片天地。
像是古老往事中的一個缺口,
隨著走近,將過去的故事娓娓道來…
- 沒 落 -
= 許厝埔菜市場( 舊菜市 )=
// 日本侵華時期的老建築
從石獅城隍廟拐入糖房街不遠處,
藏匿著這座又暗又破的舊菜市——許厝埔菜市場
簡陋逼仄的空間,胡亂交錯的電線,發黑脫落的牆皮…
往日的光鮮亮麗早已被歲月抹去。
如果不是特意去找,也許很容易就被忽略。
許厝埔菜市場算起來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了。
這裡曾是石獅最早的菜市場,盛極一時。
過去,肩挑的、手提的、沿街叫賣的流動小販,
都會聚集在此。
- 年輕人不願接攤, 很多攤子都搬走了。
而今的舊菜市,
只剩下為數不多的5個攤位零星分布在各個角落。
熟絡的食客來來往往,
為的就是這最淳樸的古早味。
隨便拎出一兩家小攤,
都經歷過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磨礪。
- 百 年 -
= 福記阿明海蠣煎 =
- 老闆!海蠣煎,咸飯。
這家火氣升騰的海蠣煎店,
是舊菜市裡佇立最久的一家,
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字號」。
它的故事,要從現在的當家人阿明的爺爺說起。
早在民國時期,
阿明的爺爺就從南安石井遷居到了石獅。
當時的石獅城隍廟周邊商業繁榮,集市林立,地方小吃興盛。
為了討生計,阿明的爺爺做起了海蠣餅生意。
阿明的爸爸阿福接手後,海蠣餅漸漸改為了海蠣煎。
店址也從旁邊的店面,搬到了如今的攤位。
- 石獅老街上的福記都是我們一個家族開的
「福記」取自阿明爸爸的名字。
石獅老街上不乏「福記」的身影,
這家開在舊址的是阿明家。
- 從20歲到現在,40年了,我一直在這裡
阿明做海蠣煎已經40年了。
隨著物價上漲,
從過去2毛錢一份,變成了現在20元一份。
價格雖然不便宜,但勝在料多量足。
每天從東石來的海蠣,新鮮飽滿。
蛋用的是鴨蛋,味道更香。
那麼多年,還是用煤油做燃料,
火候才好控制得清清楚楚。
看到有人圍觀,阿明順勢表演起了他的拿手絕活。
大顆大顆的新鮮海蠣往鐵板上放,
再加一勺拌好的地瓜粉和青蒜葉
潑油炒料,一點不含糊。
不一會功夫,一份香氣四溢的海蠣煎就上桌了。
一份堆得高高的,炒得外焦里嫩,
加上特製的甜辣醬和菜頭酸佐味,
簡直絕配了。
海蠣大顆飽滿又鮮甜,
吃不飽還可以在海蠣煎里加一份飯一起炒。
據說不少人特地跑來石獅就是為了吃他們家的海蠣煎!
- 傳 承 -
=第4代接班人 林建新=
- 阿新現在海蠣煎也做得很好了。
蚵仔煎攤的旁邊是咸飯骨湯攤,
主要是阿明的兒子阿新在負責。
大家來點海蠣煎,
都習慣配上一碗熱騰騰的大骨湯或是咸飯。
咸飯是滿滿的古早味,
1碗2元,用骨湯蒸煮,
連盛飯的勺子都用的是「豬後腿骨」。
骨湯每天凌晨5點就開始熬煮了,
肉燕、丸子、魚羹、豬內臟…
各種配料自己挑選,一碗10元起。
餃子也是祖傳的老手藝,選擇種類豐富。
- 鼎盛時期每天排隊,現在的年輕人啊,都往外走了。
來這裡吃的大多都是熟客,
還有不少老客是去了新加坡、菲律賓、香港多年的華僑,
逢年過節回來,一定要過來品嘗一下兒時的家鄉味,
才算圓滿。
4代人,
一個世紀,
只做一道海蠣煎,
這份堅持令人動容。
再次環顧老街菜市的周遭
高樓正緩緩而立
無論是市井的喧囂或沒落
卻相安無事,互不打擾
歲月如流,新舊交替
謝謝你一直在這裡
福記阿明海蠣煎
【營業時間】7:00-19:00( 海蠣煎從早上9:00開始 )
【地址】石獅和平路74巷39號(舊菜市內)
來源|微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