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音樂的「普惠」之道

2021-03-23     三聲

原標題:快手音樂的「普惠」之道

以市場化結算方式激勵上游權利人創作熱情,以滿足下游用戶的需求和偏好為根本目的,快手在音樂上的各項舉措正在不斷印證它一直以來公平普惠的理念。

作者 | 陸娜

快手正在不斷構建平台的音樂生態,而讓平台的整個音樂生態實現正向循環的第一步,就是給予音樂供給方足夠的創作收益。

過去幾年中,短視頻顛覆性地重塑了音樂的生產和宣推方式,許多音樂作品在短視頻平台上迅速走紅,用戶也已經習慣從「聽音樂」到「看音樂」的轉變,但隨之而來的是如何保障新媒介傳播下的音樂版權問題。

快手在3月22日舉辦了主題為「春聲」的首屆版權生態大會,正式公布了2021年的版權結算標準。在這次發布的規則中,快手制定了一套完全市場化的結算框架,以歌曲使用量為標準計算權利人版權收益——越多用戶使用,版權收益就越高,同時結算金額不設上限,為創作者提供最大程度支持。

同時,新的結算標準不再只針對單個錄音產品統一結算,而是細分到詞曲,為音樂創作的每個環節都賦予了更實際的價值。除了短視頻使用場景之外,快手還增加了直播場景中的音樂結算規則。除此之外,在這次的版權大會上,快手還公布了其他一些利好行業的舉措,如預付金制度、開放平台便捷查詢歌曲數據、非獨家授權作品同等享受該結算標準。

以市場化結算方式激勵上游權利人創作熱情,以滿足下游用戶的需求和偏好為根本目的,快手在音樂上的各項舉措正在不斷印證它一直以來公平普惠的理念。

01 | 普惠

正如快手的slogan「擁抱每一種生活」,對於快手第四大生態的音樂而言,這種尊重多樣性的公平普惠原則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般想到「小眾」的標籤,我們會自然地聯想到那些更具實驗性或先鋒的音樂形態。而快手負責人袁帥給出了我們新的視角,「山歌在其他任何一個流媒體平台都不是一個可以排得進Top前幾的細分品類,但我們平台上是有的」。遠離輿論場的真實的「大眾」在主流媒體平台中聲音往往過於微弱甚至「消失」,但在快手的舞台上,每一種愛好都會被尊重,每一種聲音都會被聽見。

在其他平台不被重視的山歌這一品類,不僅會在快手上被用戶大量使用,同時平台也會無差別地找到對應的版權方,依據最新的版權結算標準支付相應的版權費用。

去年快手還與迷笛達成合作,獲取了2020年迷笛音樂節的獨家直播版權,不僅為平台內喜愛搖滾樂卻沒能到場的用戶提供了螢幕連線「雲蹦迪」的機會,也藉此機會擴展了喜歡搖滾音樂的用戶群體。

普惠性還體現在這次的結算政策首次向獨立音樂人開放了結算通道。如今隨著媒介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創作門檻日益降低,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音樂創作並在平台發表作品。

在快手音樂看來,無論是獨立音樂人還是音樂公司,都是平等的上游供給方,平台不以作品數量來判定合作夥伴的價值,而是以相同的合作模式即市場化定價方式為版權付費。這一版權結算標準的變化,可看作是快手對於包括獨立音樂人在內的所有創作者的扶持策略。

音樂的背後是人,基於快手短視頻平台的特性,快手音樂人除了演唱、製作歌曲,還能通過發布短視頻與粉絲分享日常生活,相較於傳統的垂直音樂平台能夠更立體展現音樂人面貌,獲得更具粘性的粉絲,也在「因音樂喜歡上音樂人」的邏輯之外,打開了「因為喜歡人而開始關注音樂」的新路徑。

所以平台內對於快手音樂人的扶持除了歌曲作品的維度,還體現在視頻的維度。如果快手音樂人能夠創作短視頻作品,就可以在音樂版權收入之外,享受平台在短視頻和直播上的各類流量扶持。

在快手嘗試的一些音樂IP欄目中,無論是音樂還是視頻,無論是流量還是現金,快手都能用平台變現能力幫助創作者提升收入。

快手達人「孫快快馬頭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孫快快通過發布的一系列馬頭琴演奏視頻被快手用戶所喜愛,目前已積累了35萬粉絲,在快手舉辦的國風音樂活動中被挖掘並被平台扶持。

今年2月,孫快快登上了快手音樂原創IP節目「原唱來了」的舞台,為著名歌手騰格爾伴奏,還參與了廣東衛視綜藝《國樂大典》的錄製,完成了草根音樂人的蛻變。除了提供流量和曝光,平台還會將音樂IP中的商業化收入,分發給參與節目的快手音樂人。

快手的平台生態也為音樂人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發展機會,帶來流量曝光和歌曲版權收益以外更大的變現空間。快手音樂人祁隆就憑藉音樂直播走紅,在平台上自製直播綜藝《隆娛達人秀》,吸納培養新人,並藉助快手的電商業務開展了電商帶貨,公司年收入近億。

02 | 解局

從在線音樂平台到短視頻平台,正版化始終是歸宿。但如何保證權利人在短視頻和直播等不同場景下的版權收益一直是行業痛點,平台需要時刻警惕歌曲歸屬、數據缺失、授權確權流程繁雜等問題。

有別於兩三年前,短視頻平台以純保底的「租賃」或資源置換的形式向版權方、音樂人等權利人獲取音樂版權的操作,快手這次公布的結算政策和各種利好行業的舉措,可以證明其在版權保護上的決心。

在這次快手發布的版權結算標準中,值得注意的一大亮點是「不要求獨家授權」。以往很多內容平台都要求與版權方簽訂獨家協定,以爭奪更多用戶。但這意味著內容創作者要放棄其他有機會傳播作品的渠道,而對於中腰部的音樂創作者而言,尤其需要在多個平台上保持作品的曝光,獨家並不益於創作者傳播內容,更不利於平台內用戶享受音樂作品。

在線音樂平台經歷了十年版權大戰之後,已經在去年開始採取版權互授策略,無論對於平台還是用戶都實現了雙贏。非獨家也正是流媒體平台的發展趨勢,在線音樂正進入後版權時代。

快手音樂認為短視頻平台搶占音樂獨家版權是平台收益,而非創作者收益,只有建立在「共贏」的底層邏輯之上,改善創作者們的收入問題,上游的內容生產方才有動力持續地投入創作,行業才能建立起生態循環,收割創作者短期價值並非明智之選。

在快手這次公布的最新版權結算之中,預付金制度和結算金額無上限也同樣值得注意。

預付金制度是指快手將對優質的版權方按照每個結算周期(月度/季度)所產生的結算金對預付金進行抵扣。而是否能判斷為「優質」的主動權完全在版權方手中,只要對方認為符合標準,就可以向快手音樂發起申請。

而無上限的結算金額也將會吸引更多創作者加入內容生產。在「多用多得、少用少得」這種完全市場化的激勵方式下,創作者們的收益將得到直觀地改善,快手音樂通過內部製作的模型分析出現在的頭部音樂人僅靠一首作品就能在幾周之內實現幾十萬的版權收入。

更快更多的變現收入會增加音樂人的創作熱情,同時用戶也將在平台擁有更多選擇獲得更好的使用體驗,平台整體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將在正向循環中被不斷豐富。

相比短視頻,近年來飛速發展的直播中的音樂版權問題更是受到了行業的重視,但直播場景下的版權監控一直存在難點。隨著新《著作權法》的修訂中增加了錄音製品廣播獲酬權,直播場景下的音樂版權使用將會得到更好的監管。

而快手此次發布的結算模式,將早於新《著作權法》三個月實施,進行直播場景下的使用費結算。同時,新的結算政策也會推動更多版權方與平台合作,從而更好地獲取版權資訊,方便平台確權結算。

除了直播場景的結算策略升級之外,快手還升級了詞曲版權結算標準。對於同樣身為一首歌曲的重要創作者之一,詞曲作者往往很難從演出周邊中獲取收入,在這次結算政策之下,快手將突破以往將詞曲作者的費用直接給到錄音版權方的做法,讓這些幕後創作者獲得一些「直接的」現金激勵。

快手法務總監孟潔特別指出,「有些歌曲錄音版權方並不擁有詞曲版權,因此我們這次開放詞曲權利人單獨結算,一方面降低錄音版權方的授權壓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詞曲版權方直接獲得收入的通路。」

擴充不同的音樂版權結算場景,設置公平普惠的市場化激勵方式,為音樂作品提供多元化的運營環境,快手音樂為版權方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隨著音樂版權結算標準的不斷優化,越來越多的權利人將真正從中受益。

對於平台自身而言,上游的音樂供給方有了更多的熱情進行內容創作,不僅會催生更加新鮮優質有差異性的內容進入平台流通,同時也能夠覆蓋更多風格的音樂類型,滿足下游平台用戶的多元訴求,從而實現健康可持續的平台音樂生態循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fIJXXgB9wjdwRpvUN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