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字情緣和扶風百姓網

2019-11-20     扶風同城

我的文字情緣和扶風百姓網

文/楊進雲

愛寫點文字是從小的愛好。從小到大,我的愛好其實挺多,但大多都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湮於時光的塵埃之中去了,唯剩下文字,和那些古人士子圍爐夜唱的詩詞,始終伴隨著我的左右。

在上宋初中上學時,自發組織過一個文學社,叫「天涯文學社」,參與的同學很多。出過兩期社刊,那時條件簡陋,也囿於囊中羞澀,沒有辦法印刷,所以版面全部是用鋼筆謄寫的,裝幀成冊,在同學中間傳閱,影響頗大。教語文的李志亮老師知道了,找我,借去看了一遍,還時沒說什麼,但我感覺到了他的目光在我的臉上停留的溫熱。第一次正式發表文字是在上高中一年級時。一九九零年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天高雲淡,葉萌草長,樹花繁茂,一片清明。一天下午,收到了《寶雞日報》編輯部的信,有一份樣報。報上刊登了我的一篇散文,清楚地記得,稿費是八塊錢,被我用來買了作業本。

下來是在南方的一家企業上班。工作很忙碌,加上是機械加工行業,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所以大約有十幾年時間,文字一度在我的生活中成了邊緣。書櫃里的絕大部分位置都讓機械加工和電腦類書籍占據,整天忙碌在圖紙和工作指令單之間。但偶有閒暇,靈魂深處的那點關於對文字的痴愛卻時時灼著我的靈魂。手癢的感覺時時有,於是利於工作間隙,在一家日記類網站寫一些瑣碎的文字,七八年下來,也有幾十萬字。這時的文字於我,只是一種精神的慰籍。只要寫字,我就能有快樂的感覺,有追夢的感覺。雖然這年輕歲月的夢,與我漸行而漸遠。

有夢,春天就永遠在。

連續幾月,我的文字點擊量排在該網站前列。這是一個純凈的文字網站,我也因此被這家網站所屬公司特約做了一回編輯,編輯出版了一本日記體書籍《年輪》。雖然十幾年過去了,在百度上還能搜得到它的蹤跡。

夢想照亮現實,人們都喜歡它浪漫的結局,卻總是忽略了其過程的堅硬。作為一位從北方鄉村走上社會的青年人,更能深諳其中的苦與痛。寫作和饅頭之間的轉換效率確實太低,實在不足以果腹。文字是麥田邊緣種植的一溜兒小白菜,看著著實可愛,如此而異。所以,多年來文字於我的感覺,一直是若即若離,也因此淡淡地一直無所建樹。

大約是2012年秋天,記得天氣已有些寒涼,正是桔子大量上市的季節。這時我已於幾年前結束了十多年的南方生活,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到扶風縣城新區居住了。看到家鄉日新月異、蒸蒸日上的發展變化,尤其新區的建設,使扶風的整個面貌煥然一新,心情異常高興。站在扶風綠樹成蔭的大街上,神清氣爽,街上悠閒的人群完全不同於南方匆匆的生活節奏,也很喜歡。多年前在網絡上認識的文友劉省平找我,還有唐志強老師。我們相約在當時新開業不久的兆興酒店相見,言談甚歡,之間談到新近開始運作的扶風百姓網,有一個欄目叫扶風文苑,專發純文學性文章。也相互勉勵要多寫家鄉的文字,為家鄉的發展搖旗吶喊。

回家後上網看了看,覺得網站很純凈,布局版式也很對脾胃,而且已有網友陸續上傳自己寫的文章。瀏覽了幾篇,很親切,因為這些文字不再天馬行空,說異國他鄉的事情,而是沾著自己眼目腳下的生活,有肌膚之親的感覺。同時也深感,扶風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看似天幕下一個山水街衢,陽光普照的普通地方,卻有潛著如此之多的文學愛好者,而且很多人都功力明顯深厚,知識廣博,讓人欣喜。記憶比較深的是最早在文苑發文章的扶小風(原名李宇飛),就以一部文化散文集《湋川筆記》斬獲冰心文學獎和柳青文學獎,他是扶風八零後中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很讓人敬佩。於是也開始在文苑發自己工作之餘的塗鴉文字,並應網站負責人盛情相約,做了文苑欄目版主。

在很多時候,寫字於我,就是在啜飲一杯賞心悅目的綠茶。一枚枚精巧可愛的文字,如同玻璃杯中旋轉著的一片片碧綠的茶的葉芽,觀之,即能讓人心情舒暢,精神愉悅。自從參加工作後,我未再向任何紙媒投過出一篇文字,覺得寫作,愉悅了我的心情,這就夠了。寫好的文字,基本上都在網路上放著,給自己讀,給願意讀的人讀。這是我在生活和愛好之間找出的妥協點,但自從在扶風百姓網發稿以來,那種本鄉本土的認同感大異於十幾年在外漂泊的那種無依無著的無根感。扶風百姓網不但給了我和很多同好們的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也很大程度地激發了我的寫作熱情。於是給自己最熟悉的《寶雞日報》陸續投出三個短篇散文文稿,幸運的是,三篇全部被《寶雞日報》採用。它們分別是《中秋望月》《風中之荷》《古寺那株梅》,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純文學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漸屬陽春白雪者流。也許,只有我們這些心底還藏著一片純凈藍天的人,才會夜半挑燈,伏案,在文字之間跳著屬於我們自己的心靈舞蹈。扶風百姓網在這種大環境下,逆流而上,應文學的名義,給了我們這些愛好文字的人一片自由揮灑的空間。通過幾年的發展,它就收納了扶風縣幾乎所有的文學愛好者。越來越多的寫作者都願意把它們的作品發在扶風文苑欄目,其中不乏大家名家。王宗仁老師、張浩文老師、竇孝鵬老師、吳克敬老師、馮高明老師、牛升培老師都有專欄發文。他們為扶風的寫作者樹立起了一個個燈塔式的標杆,使後來者有了目標,有了前進的方向。中青年寫作者的中堅力量常煒、陳軍強、扶小風、周向東、劉煜、唐志強、張曉科、郭方正、唐金科、盧文娟、劉省平、楊雲冰、成諾、魏曉文等老師更是為扶風百姓網錦上添花,共同努力使扶風百姓網在扶風縣乃至整個寶雞地區,有了很大的影響力。

扶風百姓網作為一個網絡平台,可以說是成功的。因為有了這個扶風本土文學愛好者一展手腳的廣闊舞台,扶風的民間寫作風氣得到了極大的鼓舞,原來游兵散勇式的單打獨鬥,凝結成了一個集體,一個團隊,有了更強的戰鬥力。幾年以來,扶風百姓網提供場地和辦公用品,分別為劉省平、盧文娟等扶風實力派作者成功舉辦了他們所出的新書《夢回鄉關》、《一簾幽香》的簽名發售會,把扶風的文化氛圍推向了高潮。《當代扶風作家散文選》的成功出版,可以說凝聚了包括扶風百姓網在內的眾多人的心血。編委會成員多次在扶風百姓網辦公室開會討論,研究該書的策劃、徵稿、編輯事宜。大家在該書的編輯過程中都盡力做了許多瑣碎而必須的細碎工作。《當代扶風作家散文選》的成功出版,絕非一人之功,一人之力可以完成。

在這種大背景的推動下,而平凡者如我者,也因此而勤奮努力,不敢懈怠。最近幾年,分別在各種紙刊上發表了百十多篇文章,算是對自己幾十年如一日地對文字的鐘愛有了一個小小的交待。平心而論,這些微成績,與扶風百姓網所給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煙火人生,清歡人間。雖然,我依然亦如眾多的芸芸眾生一樣,為生活忙碌著,但在工作間隙,有一方素白的紙,有一支書寫流暢的筆,有一這麼一個清凈的網站,讓我細心地搭築我的文字,生活的繽紛和色彩,就如同我的幸福一樣,濃密的化也化不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dloiG4BMH2_cNUgMr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