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旅遊是怎麼來的?現在看來似乎很簡單,但對於最早的探索者們,卻不是這個樣子。藍裕文化工業旅遊設計院發現,工業旅遊其實最早是破舊立新的產物,是變廢為寶的推手。工業旅遊的溫床就是企業的轉型。
20世紀90年代,工業旅遊逐漸為政府部門和公眾所認識,並成為旅遊研究的內容之一。1988年英國政府旅遊管理部門發現了工業旅遊的巨大潛力,開始積極推動和呼籲全國工業旅遊的發展;90年代初期,德國政府策劃「工業遺產旅遊之路」用於開發工業遺產旅遊;90年代後期,工業旅遊首次被作為旅遊的亞類。隨著發展的深入,出現了專門從事工業旅遊規劃的人員和介紹工業旅遊景點的書籍,如一本名為Watch it Made in the USA的書介紹了美國50個州數百個工廠的工業旅遊情況。現在,在亞非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有工業旅遊項目的開發,如古巴的煙草工業旅遊,南非Richards Bay礦區的工業旅遊 。
定義
工業旅遊包括工業遺產旅遊和工廠觀光旅遊。工業遺產旅遊是在傳統工業區域產業衰退的過程中,基於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目的,在區域工業遺留物的物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重溫或了解工業歷史和文明,同時還融合相關旅遊功能的新的旅遊形式。工業遺產旅遊在西方國家已經得到長足的發展,其最早起源於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許多工業產業也提前衰退。二戰後,英國工業化遺留下的殘存物就被考察研究,隨後不久,工業考古迅速蔓延到了歐洲其他工業停滯區域。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工業遺產旅遊的概念,工業遺產旅遊作為區域經濟轉型的戰略舉措並在英國取得成功 。
工廠觀光旅遊是以工業企業為基礎開發出來的新興旅遊產品,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和生命力。早在 20 世紀 50年代,法國雪鐵龍汽車製造公司就組織客人參觀他們的生產流水線,引起許多廠家效仿,部分廠家向客人收取適當的費用,這種參觀活動逐漸演化為工業旅遊。 到20世紀80年代,已開發國家工業旅遊景點開始迅速增多,產品開發從能源產業、紡織業、食品和飲料產業,到玻璃和陶瓷產業、消費品製造業、傳統手工業等等無所不包。
下面從方法、模式、現狀三個角度來介紹國外工業旅遊的興起。
一、現狀
1
法國
工業旅遊的興起,最早是在歐洲的法國,20世紀50年代,法國雪鐵龍汽車製造公司開始策劃,讓消費者和遊客免費參觀他們的汽車裝配現場,引起許多廠家的效仿,逐漸形成了一個「時尚」。法國人喜歡汽車,因此汽車製造企業是觀眾人數最多的部門之一。雷諾、標緻、雪鐵龍三大汽車公司所屬的工廠每年接待的遊客達20萬人次。法國的釀酒、香水、食品以及各類手工藝品企業也是最歡迎遊客參觀的部門,參觀者十分踴躍。
2
英國
英國是世界工業旅遊發展的先驅國家,也是工業旅遊發展最為成熟的國家之一。目前不僅許多工業革命時代的企業和生產資料(如蒸汽機等)已成為人們的參觀對象,而且一些現代的工業企業也越來越受到了遊客的喜愛。20世紀90年代初,英國已有640多家工業企業接待遊客,開展旅遊業務。英國威爾斯地區首府加的夫郡,其周邊河谷盛產煤炭。20世紀初,加的夫曾經是全世界最大、最繁忙的煤炭輸出港,到了80年代,由於傳統重工業調整,煤炭出口量銳減,給當地的經濟造成衝擊,為了尋找接續產業,當地對昔日的煤港進行改造,變成現代化的貨櫃碼頭,同時利用廢棄的礦井,精心策劃建設了一座「大礦坑採礦博物館」,展示當年的採礦歷史和礦工生活。遊客們在退休的採礦工人帶領下,可以到地下近100米的坑道中,親身體驗礦工的生活。
3
荷蘭
來荷蘭旅遊的人們,不光願意看到風車和鮮花,還喜歡參觀工業基地,儲油罐,鐵軌和電力塔橋等。鹿特丹是荷蘭最早設立工業旅遊基金的城市,早在1997年就設立了此項基金,以發展工業旅遊。此後,阿姆斯特丹和途溫迪(TWENTE)分別在1999年和2002年相繼設立工業旅遊機構。他們和當地旅遊局以及企業合作,接待工業旅遊遊客。在鹿特丹,ETC 車輛進出港中心的工業旅遊線路很熱賣。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和阿斯米爾鮮花拍賣市場的工業旅遊活動很受歡迎。而在途溫迪,人們樂於參觀GROLSCH啤酒廠和垃圾處理廠。此外一些公司也樂意請遊客參觀他們的生產車間。去年荷蘭工業旅遊的人數達到15,000人,而且人數還有不斷增長的趨勢。據荷蘭經濟事務部1998年的調查,每年至少有1000萬人對參觀工廠類的工業旅遊感興趣。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她對鹿特丹馬斯河三角洲的工業旅遊信心十足,畢竟「這個港口馳名世界」。
4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巴拉臘特(BALLARAT),距墨爾本西北約110公里,是當年澳大利亞發現第一塊天然黃金的地方,現在是維多利亞州最受遊客歡迎的觀光城市。巴拉臘特發展於1850年開始的淘金潮中,也是當年華人勞工集中的地方。巴拉臘特的主要觀光點是素芬山。素芬山是一座建在原金礦遺址上的仿古城,城中從建築到人物都再現了19世紀60年代淘金高潮期間歷史風貌。素芬山記錄著1851-1861年的夢幻時代,整個淘金鎮把當時的社會狀況呈現在遊客眼前。「紅金溝淘金場」淘洗金礦的簡陋設施相當實用,「中國城」則是當政者為保護中國人免受歐洲人欺壓而設立的,走進素芬山,舊時的馬車仍在奔跑,賣煙的小女孩仍在吆喝,流浪的藝人仍在彈琴。看著當年的酒吧、旅館、郵局、銀行、麵包房、鐵匠鋪,華人居住的村莊、屋子、關帝廟、中國酒店和雜貨鋪等,讓人感覺時光倒流了130年。如果遊人有興趣,可以到土地登記處取得證書,再到小溪旁淘金。
5
美國
位於美國紅河工業園區的福特汽車榮格中心(Rouge Center)自20世紀20年代起就是福特汽車公司的一個總裝廠,數十年來,從世界各地來此觀摩的遊客有數百萬之多。現在這座總裝廠又新建了一個十多英畝的「植物房頂」,種滿各種各樣的天景植物,可以降低建築物內的制熱和製冷要求,從而節約能源。這些植物基本上不需要養護,這種植物房頂的壽命也是傳統型房頂的兩倍。除了這個綠色的屋頂,在工廠周圍還有其他有益於健康的技術,比如提供電力和熱水的太陽能板以及利用雨水徑流形成的濕地。此外廠區還有一個漂亮的遊客中心,裡面有很多展品;一個電影院,以多螢幕循環放映一部名叫《製造的藝術》(The Art Manufacturing)的精彩影片,介紹煉鋼等一些福特公司已經不再從事的行業。遊客在這裡不僅能知道怎麼樣生產卡車,還能知道怎樣保護環境。
6
德國
德國的工業旅遊也是以長期的工業衰退和逆工業化進程為觸媒的。但最開始人們沒有自然而然地把閒置的工業遺址和廢棄工廠當作工業遺產,並結合旅遊業加以開發,工業遺產的價值在德國也有一個逐漸形成並被接受的過程。是否通過旅遊開發的方式加以重新利用,在德國國內也受到過質疑,然而理智、嚴謹的德國人又總是在最後能夠認識到這些工業遺產進行旅遊開發的價值所在,並選擇了開發工業旅遊的方式。
二、方法
1
開發遺產變廢為寶
目前,英國、德國、荷蘭、比利時、奧地利、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國家都有不同程度工業遺產旅遊的發展,其中以英國的鐵橋峽谷和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最為有名,在1986年,鐵橋峽谷還成功收錄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世界上第一例以工業遺產為主題的世界文化遺產。
鐵橋峽谷位於英格蘭西部什羅普郡,其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而聞名於世。鐵橋峽谷是採礦區、鑄造廠、工廠、車間和倉庫的罕見彙集區,同時還密布著由巷道、軌道、道路、斜道、運河和鐵路編織成的古老運輸網絡,還與一些由傳統景致和房屋建築組成的遺留物相共存,比如像塞溫峽谷森林、18和19世紀鋼鐵廠廠長住宅、工人宿舍、公共建築物和基礎設施。鐵橋峽谷中以鐵橋和鼓風爐最為著名,都對後來的技術和建築發展造成深遠影響。鐵橋峽谷主要是通過對原有的工業遺產進行保護,恢復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和建造主題博物館的形式來發展旅遊業的。
上圖:英國鐵橋峽谷原名 塞文谷(Severn Gorge),位於英國什羅普郡,塞文河畔,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而聞名於世。1986年,鐵橋峽谷成功收錄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世界上第一例以工業遺產為主題的世界文化遺產。
今天鐵橋峽谷與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活動早已經相去甚遠,雖然工業革命起始於此,但是大多數的工廠都已停產,並且峽谷的自然景致已經得到全面恢復,青山綠水掩映著古老的工業遺址,對遊客來講別有一番風趣。鐵橋峽谷目前已形成一個占地達10平方公里,由7個工業紀念地和博物館、285個保護性工業建築為一體的旅遊目的地,每年平均能吸引30萬遊客來此觀光遊覽,從而帶動了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還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英國發展工業遺產旅遊的成功經驗迅速為歐洲其他國家所借鑑,到了上世紀90年代,工業遺產旅遊的潛能更是得到廣泛重視,在1999年德國魯爾區還成功策劃了區域工業遺產旅遊專線,從而將此旅遊形式推向新的高度 。
德國魯爾工業區是開發工業遺產旅遊的著名例子。20世紀60年代初,魯爾區本地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連續下降,導致工廠企業紛紛破產、倒閉或外遷。由此帶來眾多的社會問題,包括內城衰落、嚴重的失業、年輕勞動力的外遷、城市稅收減少、工業污染得不到治理、區域形象惡化等等。如何對待和處理大量廢棄的工礦、舊設備和工業空置建築成為重要的問題。當時有人認為,倒閉和廢棄的廠房和工礦是經濟衰退的標誌,應當徹底清除,重新建立新城市和新產業;另一些人則主張將其視為工業文化遺產,與旅遊開發、區域振興等相結合進行戰略性開發與整治。在後一種思路下,亨利鋼鐵廠被改造成一個露天博物館;廢棄鐵路和舊火車車皮變成了當地社區兒童的藝術表演場地;蒂森鋼鐵公司「擦去了臉上的煤灰」,成為以煤鐵工業景觀為背景的大型景觀公園,廢棄的舊貯氣罐被改造成潛水訓練池,堆放鐵砂礦的混凝土料場被改造成青年活動場地,牆體被改造成攀岩者樂園;一些倉庫和廠房被改成迪廳和音樂廳,甚至高雅的交響樂也以巨型鋼鐵冶煉爐為背景別開生面地演出,藝術燈光工程使公園之夜充滿魅力。
前往奧伯豪森Oberhausen的儲氣罐Gasometer改造成展覽館
在另外一處有色金屬礦加工區奧博豪森,成功地將購物旅遊與工業遺產旅遊結合起來,在工廠廢棄地上依據摩爾購物區的概念,新建了一個大型的購物中心,同時開闢了一個工業博物館,並就地保留了一個高117m、直徑達67m的巨型儲氣罐。購物中心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購物場所,還配套建有咖啡館和酒吧、美食文化街、兒童遊樂園、網球和體育中心多媒體和影視娛樂中心以及由廢棄礦坑改造的人工湖等,而巨型儲氣罐不僅成為這個地方的標誌和登高點,而且也成為一個可以舉辦各種展覽的場所。焦炭廠則變成了吸引眾多藝術、創意和設計公司的辦公和展覽場地。就連原本作為整個工業區廢水污水排放管道的埃姆舍爾河,也恢復成為了景觀優美的生態流域。
2
工廠觀光遊樂兼顧
20世紀90年代初,英國已有640多家工業企業接待遊客,開展旅遊業務。 英國威爾斯地區首府加的夫郡,其周邊河谷盛產煤炭。20世紀初,加的夫曾經是全世界最大、最繁忙的煤炭輸出港,到了80年代,由於傳統重工業調整,煤炭出口量銳減,給當地的經濟造成衝擊,為了尋找接續產業,當地對昔日的煤港進行改造,變成現代化的貨櫃碼頭,同時利用廢棄的礦井,精心策劃建設了一座「大礦坑採礦博物館」,展示當年的採礦歷史和礦工生活。
工業旅遊不是「工業」與「人流」的簡單結合,國外一些成熟的工業游產品,已經把工業特色融於「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中。目前歐洲的「工業旅遊」已相當紅火,如法國的「雷諾」、「標緻」、「雪鐵龍」等汽車企業年接待遊客都超過 20 萬人次。工業旅遊還可以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比如,美國造幣廠每日吸引成千上萬的遊人,一張剛印製出來但經過特殊處理不能流通的鈔票, 成為一件特別熱銷的旅遊紀念品。在德國奔馳公司,遊人可以參觀奔馳車的總裝線, 也可以穿上工作服擰幾個螺絲釘,最後還可以直接把車買走,「工業游」直接帶動了汽車銷售。
圖:全世界最先進的汽車工廠 德國大眾透明工廠
3
傳播知識寓教於樂
位於德國哈廷根的亨利鋼鐵廠,建於1854年,於1987年倒閉關門。目前該廢棄鋼鐵廠已經成為一個露天博物館,其最大特色是設計了一個兒童可以參與各種活動的遊戲系列節目,從而大大吸引了親子家庭旅遊者。此外,導遊人員由原廠工人志願者承擔,活化了旅遊區的真實感和歷史感,激發了社區參與感和認同感,使整個旅遊區具有一種「生態博物館」的氛圍。
奔馳寶馬是許多人嚮往的名車,德國奔馳博物館展示了奔馳 111 年來的輝煌與榮耀。德國奔馳博物館已經成為德國工業旅遊線路中不可缺少的一個亮點。 奔馳總廠與博物館相連,博物館免費向遊人開放,每年接待約 40萬人次。博物館共三層,進得大廳,迎面便是產於1886年的世界第一批汽車以及第一輛梅賽德斯;然後便是各種豪華車與賽車。如果想仔細了解展廳里每輛車的特別之處, 可以去領取一個像電話一樣的語音導遊器,它儲存有多國語言,包括中文。只要按動鍵鈕,就可以聽到各種車型的介紹,十分方便。不管是在一級方程式銀箭賽車還是最新款的家用轎車面前,遊人都看得如痴如醉,無不為德國高度發達的汽車工業讚嘆。在博物館的商店中,精美的車模又引得眾人紛紛解囊,花幾歐元或者十幾歐元帶一輛「奔馳」去送親朋好友,豈不美哉。
在大眾公司的汽車城,專門設有很多可以參觀以及孩子們可以做的活動,例如,為孩子們設計了一種活動,叫小學習園,孩子們可以獲得例如一個小司機的「駕照」,並設有兒童們考取「駕照」的練習場。還有很多供青少年做試驗,供兒童用橡皮泥捏汽車等活動。最令人叫絕的是,一個巨大的汽車「引擎」也成了孩子們的玩具,孩子們可以鑽入其中領略汽缸內部的奧秘。裡面汽門壓簧成了蹺蹺板支點,活塞連杆也成了變形的鞦韆,當探秘結束後,再由排氣管(—個管形滑梯)滑出地面。
下圖:大眾汽車城裡為孩子們設計的學習園
4
製造體驗身臨其境
荷蘭鹿特丹港口碼頭每年很多遊客,相對於遊覽公園和參觀博物館,藍裕文化認為,「工業旅遊」能夠使遊客參觀工業基地和一些公司,不失為一種新選擇。距離荷蘭鹿特丹港口不遠處的地方,經常有成群的遊客在陪同人員的引導和講解下參加工業旅遊。在這樣的體驗中,他們可以了解到馬斯河三角洲工業基地的情況,親眼看到電腦控制的卡車運輸貨櫃貨櫃的情景。ECT 三角洲占地236公頃,是世界最大的貨櫃港。更有特色的是,這裡的陪同人員大多是退休的碼頭工作人員,他們對這裡的情況了如指掌,講解起來更是帶有特殊的情感。參加工業旅遊的遊客無不感到受益匪淺,難怪他們感慨「來馬斯河三角洲和貨櫃碼頭要比參觀博物館有趣的多!」
下圖:荷蘭鹿特丹的港口碼頭貨櫃貨櫃運輸
方便麵被日本人評為 「20 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在日清公司,親手製作方便麵是方便麵發明紀念館一大賣點,報名參與的遊客占了絕大多數。服務小姐給每人發一塊號牌,並幫大家戴上漂亮的頭巾和圍裙。經過此番打扮,遊客一個個像「廚娘」一般。洗凈雙手,對號入座。每個位置上擺著一隻面盆,裡面是少許麵粉和一匙香油。把擀好的面塊放進搖面機里,大家拿起剪刀將麵條剪成一段一段,整整齊齊地排放在食品盒裡。每人選一種湯料,澆在麵條上反覆攪拌,白白的麵條變了顏色。澆好湯的麵條放在鏤空的、編有號碼的鐵盒子裡,送進了廚房間。六隻盒子組成一組裝進一隻大盤子裡,蓋上蓋子,放進300度高溫的油鍋里。 廚房的玻璃是全透明的,遊客在窗外看著自己做的麵條放進油鍋。幾分鐘後,麵條出鍋,麵條捲曲如螺,而且是金黃色,香氣撲鼻。「炸好的方便麵涼透就裝進這個包裝袋裡,大家可以在包裝袋上做上一些標記,這包自己製作的方便麵可以帶回家留作紀念。」服務小姐給每人發了一個塑料包裝袋,大家認認真真地在包裝袋上寫上自己的名字、製作日期,有的還畫上了個性化的圖案。身臨其境的體驗,如同為每位遊客都上了一堂方便麵工藝課。
下圖:方便麵發明紀念館裡的遊客正在做麵條
三、模式
1
主題博物館式
主要是以博物館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藝生產過程,從中活化工業區的歷史感和真實感,同時也激發社區參與感和認同感,還可以作為藝術創作基地,開展一些作品展覽活動。
2
公共休憩空間模式
可以在工業舊址上建造一些公眾可以參與的遊樂設施,作為人們休閒和娛樂的場所。如修建成景觀公園,從而吸引大批遊客的到來。
3
與購物旅遊相結合的綜合開發模式
可以在中心區建立一個購物中心,並配有咖啡館、酒吧、健身及兒童娛樂場所等,集購物、娛樂、休閒於一體的綜合開發。
4
工業博覽與商務旅遊開發
通過建設工業博覽館或者工業博物館,舉辦有主題的工業博覽會,並與招商活動、商務交流和交易、旅遊等融合。如工業遺產旅遊與會展旅遊的結合。
5
組合開發模式
將工業旅遊資源與周邊其他非工業旅遊資源有效組合,形成特色旅遊線路。
工業旅遊是怎麼來的?是舊工業淘汰轉型的突圍,是產業成名的新途徑,是新工業展示肌肉的新方法。藍裕文化工業旅遊設計院認為這些都是企業面臨轉型時一步步走出來的道路。現在的企業已經不需要去開拓,而更多的是去借鑑適用。相信國內的工業旅遊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