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過仕女畫

2019-08-11     美學與藝術

仕女畫文稱「士女畫」,俗稱「美女畫」,一般是指描繪封建社會上層婦女及其生活的中國畫。古人常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女性之美,仕女畫正是以獨特的民族風格表現中國女性魅力而著稱於世。

以女性為題材的繪畫,可追溯到距今約5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後期。而我國現存繪畫中最早的一幅仕女畫,是在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墓帛畫《龍鳳人物圖》。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傳世傑作,對當時及後世仕女畫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仕女畫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是在隋唐以後。盛唐時期,著名的「綺羅人物」畫家張萱、周昉等著意描繪「豐腴典麗,雍容華貴」的宮廷或貴族婦女的悠閒、淒清生活,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具有感人的藝術效果和重大的社會意義。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以及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等,共同構築成中國仕女畫的一座藝術豐碑。

宋元時期,隨著戰亂和社會的動盪、分化,仕女畫的題材和內容更加擴展,出現了民俗化的傾向,民間女性人物開始在仕女畫中占有一席之地。

仕女圖發展至明清時期,逐漸定型。表現手法以水墨白描和工筆重彩並重。明代唐寅的仕女畫時工時寫,或線條細勁,設色秀麗,以三白開臉,色彩斑斕,形象俊俏且具清雅之致;或逸筆草草,靈動洒脫,多書法韻味。「寫仕女稱妙一時」的清代畫家費丹旭,筆下仕女形象柔弱,筆墨清秀淡雅,體現了當時女性美的觀念和影響。清代作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仕女畫發展至此,也被抬高到居山水、花鳥諸表現題材之上的極高地位,正如清代高崇瑞《松下清齋集》所言「天下名山勝水,奇花異鳥,惟美人一身可兼之,雖使荊、關潑墨,崔、艾揮毫,不若士女之集大成也。」但是很遺憾這時期的仕女畫在創作上逐漸脫離生活,成為一種概念化,程式化的表現題材。

現代仕女畫畫壇異軍突起,風流薈萃。既有專攻仕女人物的精英,如張光宇、王叔暉等,又有「兼而為之」的名家,如張大千、黃胄等,還有更多標新立異、各具特色的奇才,如戴敦邦、劉繼卣、顧炳鑫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大千和王叔暉。其中張大千潛心臨摹壁畫,領悟藝術真諦,豐富技法,大膽突破自我,從而使他的仕女畫既有雄奇的氣概,又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生動韻味。王叔暉是仕女畫的著名女畫家,其代表作有《西廂記》《紅樓夢人物》等。她的仕女畫傅色雅麗,線條婉轉流暢,勾畫細膩傳神,從服飾到環境,皆精心構思,隨類賦形,一絲不苟,充分顯現其深厚的藝術功力。

綜觀中國仕女畫的發展,它實際上是不同歷史時期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的藝術反映。儘管在仕女畫中出現的並不一定都是佳麗美女,但畫家通常還是習慣於將仕女畫稱為「美人畫」。仕女畫的畫家按照自己心中「美」的理想來塑造各類女性形象,不同時代的畫家都以其當時對於「美」的理解來進行創作,因此,一部仕女畫史可以說也是一部「女性美」意識的演變歷史。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美的嚮往和追求絕不會停留在同一個水平或層面上。新與美永遠是一對孿生姐妹。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同時代對美的不同追求正是仕女畫長盛不衰、獨具魅力的源泉。

(文| 賈關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caexWwBJleJMoPM5qM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