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香港房屋土地問題,為什麼那麼難?

2019-10-18     直新聞

文/秦玥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周三(10月16日)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修例風波之下,社會期望政府進行大刀闊斧改革,著力解決包括土地、房屋、貧富差距等積壓已久的深層次矛盾,持續發展經濟,重建市民信心。

此次施政報告,著墨最多的也是土地房屋政策,其中一個重大的突破,就是計劃運用《收回土地條例》回收3類私人土地興建公營房屋,估計可以回收700公頃左右,預料其中450公頃在未來五年就可以收回。

另外,港府也接受土地供應小組的意見,採取多管齊下的政策,包括「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預計人工島可為香港增加1000公頃土地。

報告已出,人們關注這些措施如何落地。

對此,深圳衛視&直新聞客戶端記者專訪了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友嘉。黃友嘉曾經擔任香港特區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主席。他認為,落實土地房屋政策,政府應該多設定一些具體指標,又建議多向市民做說明,凝聚共識,讓他們明白「明日大嶼」計劃有利於市民福祉。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友嘉

以下為專訪文字實錄。

直新聞客戶端記者:特首施政報告出爐後,社會評價反應不一,您怎麼評價在目前的局勢下推出的這份施政報告?和以往有何不同之處。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友嘉:整體來說,今年的施政報告比較特別,特首也承認今年籌備時間有些不足,因為剛剛好這四個多月香港發生了很大的政治動盪,我想政府也是在忙於應付止暴制亂,這樣的話今年報告有兩個特點,一個是特別短,整份報告才20版,相比起來去年的報告是有80版紙的,大幅縮減到1/4到1/5的。

第二個不僅短,而且只聚焦了幾個方面,篇幅最多的是土地和房屋政策,還有提到一些民生和經濟的措施,所以整體來說是一份很簡短的報告。(以往)像大灣區、「一帶一路」等議題以往著墨比較多,這次比較少。我想政府也考慮到了目前整個香港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所以想這個時候聚焦在本港的民生問題,特別是土地房屋方面,我覺得這也是自然的做法,也是正確的做法。的確,土地房屋是香港面臨的最嚴峻問題,也都是社會矛盾背後最大的一個原因。

直新聞客戶端記者:特首的施政報告提到土地政策,表明會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棕地蓋屋,但好多人擔心是空頭支票,您之前任職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主席,對政策的落實情況樂觀嗎?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友嘉:我想(要落實這個政策)很大程度上要看政府的決心。過往來看,香港政府比較尊重私人的某些權利,所以一直沒有大刀闊斧使用這個《收回土地條例》,而是一直在倡議《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基本上也是拿一些私人的土地出來,讓官方和民間共同發展這樣的一個計劃。

這次政府在土地政策上表現出了一個比較大的決心,想用《收回土地條例》大幅擴大土地的供應。不過魔鬼總在細節中,我自己覺得政府應該將這樣的計劃具體化,多設定一些指標。

香港是一個很講程序的社會,例如特首在《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中說,私人土地拿出來後,政府可以一起合作,70%新建的房屋可以作為公屋或是首次置業的房屋;另外30%可以給發展商賣的。開發的費用可以在地價裡面扣回,特別是在基建方面的投入。但過程中會不會被人說會造成利益輸送,政府就承諾會提高透明度,比如成立委員會、經過城規會等等。很多時候這些程序聽上去是合理的,但往往很多事做不到或是拖得太久,就是因為走這程序的過程太過官僚,所以不能成事。

我想特區政府不能夠落實「硬指標」的話,比如每一年透過這個計劃,從什麼時候開始、可以拿出多少公頃的地、能蓋多少樓,這樣的具體指標。我想如果政府不這麼做的話,能不能落實(施政方案),真的是一個問號。

直新聞客戶端記者:您剛才提到香港公共行政系統很重視程序,那比如說想加快審批速度和落實速度,像立法會逐條審議,有人就建議打包審議,您覺得行政和立法機關是不是真的需要改革?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友嘉:這要從兩方面來談。一方面政府內部行政方面的工作,特首一定要大膽放手去做、去推。特別說到例如棕地、私人土地,政府要勇於和私人發展商、地主討價還價,如果不是很有魄力、不能在某些方面勇於承擔的話,譬如談如何補地價等,每一樣事都很保守的話,其實是做不成功的。所以我覺得特首自己走內部程序,固然應該是要大膽和有承擔地去做。

至於立法會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立法會的權力和政府的行政權力是分開的。所以立法會不願意配合的話,政府的很多方案也是做不成的。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這個土地計劃裡面包括「明日大嶼」計劃,第一步是要先做填海的研究計劃,而這方面是需要立法會的撥款的。如果立法會採取一些不合作的態度的話,「明日大嶼」這個計劃的第一步都走不出來。這點上政府是沒辦法改變這個事實的。當然,政府需要做的是走入民間,去說服他們接受「明日大嶼」是能夠提供足夠的土地讓香港發展的,用民間的共識,去促進立法會配合政府的工作。這是不容易的,但政府要做的就是要承擔,去爭取市民的支持,這方面政府真的需要加大力度。

一些香港市民對「明日大嶼」持較簡單化的觀感,把填海等同「不環保」

直新聞客戶端記者:您剛才說到去年施政報告中大灣區都占了很大的篇幅。但今年來看,大灣區幾個城市裡,首先深圳做到了先行示範區,然後廣州和澳門在研究成立證交所。 您覺得香港在國家的政策藍圖中還能否保持競爭力?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友嘉:大灣區里香港以外的城市,包括深圳、廣州、澳門和其他地方,他們當然自身都在追求最大和最好的發展,這是很自然的。我自己看的話,香港這幾個月發生了這麼多事,而有些問題可能是短期內沒那麼容易解決的。而大灣區里的一些城市的發展需要快馬加鞭,補上空缺,我覺得這更加需要去研究去推進的。特別是澳門,看看在博彩業之外,是否能拓展其他像金融等產業發展,我覺得都值得研究。對於香港來說,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氛圍也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被複製的。不過對於深圳、廣東自貿區,是否可以探討進一步的大膽嘗試,多用和國際接軌的政策。

在六個月之前,內地很多人說深圳不需要大膽嘗試新的政策,因為香港已經扮演了這個角色。但今天要重新想一想,既然香港都受到這樣的衝擊,大家意想不到的衝擊,是否(中央政府)應該都要有兩手準備呢?更加完善深圳這個離岸的平台的話,也就更加鞏固大灣區的發展。

直新聞客戶端記者:香港也是人才中心,這次修例風波到現在還沒平息,我聽到很多聲音,國際人才現在不敢來,本地人想移民,還有很多港漂(新香港人)對香港的前途都感到比較迷茫。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友嘉:人才方面呢,香港的確作為一個金融中心、還想要打造創科中心的話,都離不開人才的。香港現在有一批人才,但我們其實是要不斷地吸引新型人才的,特別是真正做到一個人才匯聚。過往在人才匯聚方面香港做得不錯的,但這次社會的動亂讓香港形象受損,吸引力大減。

我想短期大家都沒什麼辦法,只能希望止暴制亂之後,等社會氣氛平靜下來。有人說雖然香港動盪,但最終大部分人在香港生活還是安全的,可能需要慢慢恢復大家對香港的信心。大部分香港人都在等,等平息,等慢慢恢復到以前那個包容的社會。

任何一個地方如果讓外人覺得自己是不受歡迎的,對這個地方來說,別提發展了,對於整個社會的質量來說都不是一個好的影響和好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bHs320BMH2_cNUggNy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