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會》的雙重位置|專訪

2021-02-17     三聲

原標題:《吐槽大會》的雙重位置|專訪

《吐槽大會》是一檔核心的高權重產品,擁有更強大的明星陣容,相比《脫口秀大會》有更高層級、更大規模的投入。「《吐槽大會》需要承載更多元的破圈場景,在當下信息繭房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各圈層文化需要更多碰撞,有更尖銳、驚喜的輸出。」

作者 | 龐夢圓

《吐槽大會》需要在雙重意義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方面,從公共價值角度,作為一個在一定程度上將「吐槽」文化帶給大眾的節目,是否還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吐槽需求」,是否還「代表吐槽領域最先進的吐槽力」。

另一方面,從平台角度,作為騰訊視頻脫口秀系列節目唯一一檔明星陣容產品,是否能在騰訊視頻對脫口秀這個垂直賽道的內容產品進行梳理時,站穩自己的位置,承擔屬於自己的文化輸出和多元場景破圈功能。

以上兩重意義是逐漸清晰和明確的。

去年下半年,《脫口秀大會》第三季成為現象級節目,脫口秀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脫口秀」三個字也成為金字招牌。平台因此有信心將脫口秀作為一個垂類進行梳理,並通過《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脫口秀反跨年》三檔節目從不同側面共同豐富脫口秀內容,並確定自己在脫口秀行業的地位。

但原有的《吐槽大會》無法承擔這樣的功能。新需求下的《吐槽大會》,需要吸引更多對吐槽文化或脫口秀文化不了解的新用戶,保證自己持續的生命力,在公共領域和平台領域持續發揮自己的價值。

改版成了必須的選擇,改版目標也被指向了更有活力、生命力和吸引力,但無論如何改版,「真正的吐槽」必須堅守,這是《吐槽大會》之所以存在的核心和基礎,也是改版後的《吐槽大會》真正想傳遞的內容。

01 | 困境

易立競向李誕發問,「你看過《吐槽大會》的豆瓣評分嗎?你知道《吐槽大會》越來越不好笑了嗎?你聽過評論說《吐槽大會》已經變成洗白大會了嗎?想過停辦《吐槽大會》嗎?」

李誕一一承認。

這是第五季《吐槽大會》開篇的畫面,體現了一檔節目在第五季這個時間節點選擇改變的客觀原因,原有的《吐槽大會》不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都缺少了對眼前觀眾的新鮮吸引力。

尤其《脫口秀大會》在去年下半年成為現象級節目之後,脫口秀文化在大眾層面得到了傳播,觀眾的脫口秀欣賞水平提升,對以脫口秀表達為核心的《吐槽大會》提出了更高維度的要求。

《吐槽大會》製片人、騰訊視頻七盎司工作室負責人白洪羽承認,作為綜N代節目,《吐槽大會》已經讓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但對平台而言,《吐槽大會》是一檔核心的高權重產品,擁有更強大的明星陣容,相比《脫口秀大會》有更高層級、更大規模的投入。「《吐槽大會》需要承載更多元的破圈場景,在當下信息繭房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各圈層文化需要更多碰撞,有更尖銳、驚喜的輸出。」

笑果文化董事長葉烽對《吐槽大會》的處境和出路有更概括性的解釋,他提出問題,作為一檔把吐槽文化介紹給大眾的節目,《吐槽大會》是否還是吐槽領域必不可少的頭部長視頻產品,是否還代表著最先進的吐槽力?

讓《吐槽大會》重新煥發生機成了主創成員們的共識。

以何種方式找回生機卻經過了一番思考。白洪羽透露,他們試過往選秀方向轉,也試過在之前單本劇的形式下增加比賽烈度,最終才決定與具有專業編劇團隊的上海愛魚文化合作,以脫口秀+真人秀的方式推進第五季《吐槽大會》。愛魚文化有《明日之子》《演員請就位》《令人心動的offer》等節目製作經驗,並摸索出一套將真人秀「劇化」的實操方法論。

脫口秀+真人秀的呈現方式賦予了第五季《吐槽大會》迥然不同的觀感,白洪羽承認,大改版或許會損失一部分原來的核心用戶,但為了救活整個節目,「這幾乎是我們當時能找到的最好的方式」。

02 | 破題

脫口秀+真人秀只是形式,這個形式的具體表現是「流行文化大混戰」。那麼何為流行文化,何為大混戰,為何關於流行文化的大混戰可以成為拯救一檔節目的活水?

製作團隊選擇從吐槽文化的核心開始破題。白洪羽解釋道,吐槽的核心特點是幽默與冒犯,吐槽必須面對某一個客體而存在,吐槽是鑑賞和交流時最「硬」的一種表達方式,需要直接指出對方的槽點,以聯想、類比、誇張等方式對之進行帶有冒犯性的調侃,以達到「一針見血」的吐槽效果。這些都造就了吐槽遇到不同文化時容易產生相應的碰撞與交流。

流行文化是最大眾的一種文化,選擇流行文化作為客體,可以讓吐槽具有源源不斷的易被觀眾get到的素材,流行文化本身具有的大眾屬性也可以幫助吐槽文化變得更大眾。甚至可以說,吐槽與流行文化之間具有一種共生共榮的關係。

接下來便是尋找可以代表流行文化的嘉賓。除開篇向李誕發問的易立競以及大家熟悉的脫口秀演員外,黃奕、彈殼、閻鶴祥、宋方金、「凡爾賽文學」代表蒙淇淇,以及硬糖少女303的陳卓璇、RISE的張顏齊都被請來,他們的職業涵蓋演員、歌手、編劇、網紅、偶像等,他們就是過去一年流行文化的代表,他們和他們的故事就是「吐槽」場上的素材。

「大混戰」則是激發素材產生的方式,同時為真人秀提供了內容,為節目製作提供了抓手,便於梳理出完整的具有劇感的故事線。

大混戰通過一系列草率但公平的賽制呈現。

節目開始,21位嘉賓通過自曝爭奪第一輪的三位主咖,主咖從剩下的嘉賓中挑選隊員組成3支戰隊。比賽以隊為單位進行,按觀眾投票總數的高低判定輸贏,但賽制里還有補刀、淘汰甚至團滅等玩法,他們通常會打破由觀眾投票形成的排名,為節目增添了更多反轉效果。

但總體來講,這仍是一個弱比賽、強聯繫的環境。看似複雜的賽制與其說是為了更好地比賽,不如說是為了營造一個讓大家都樂在其中的吐槽場,白洪羽稱之為「上頭感」。

在前期梳理故事線的時候,節目組思考《吐槽大會》的真人秀與其他節目有什麼不同,最終提煉出「上頭感」這個關鍵詞,所有這些草率但公平的賽制,不是為了製造高壓環境,進而捕捉嘉賓在高壓的反應,而是為了「讓嘉賓更上頭」。

這又回到《吐槽大會》的底層邏輯,吐槽是一件讓人感到快樂的事,《吐槽大會》應當呈現出一個「吐槽的歡樂場」。梳理真人秀節目的底層邏輯,是愛魚文化遵守的方法論之一。傳遞符合笑果標準的快樂,也是笑果文化製作喜劇產品時的基本標準。

有了「上頭感」,嘉賓與嘉賓之間,嘉賓與賽制之間,嘉賓與團隊之間的關係網就會變得更密,且會隨著節目進行持續往前發展,故事線愈加豐富,整季節目的內容變得更為飽滿。不止一個主創人員透露,節目錄到後期,一種「莫名其妙的團魂」開始在團員間出現。

比如第三期隊長1V1V1互相吐槽環節,這是第一輪團戰結束後新增的環節,隊長表現會計入各隊總分,最後依據總分排名差位淘汰各隊選手。這個環節對排名二三位的「火上澆油」和「防不勝防」隊影響很大,他們的總分目前相差僅20票左右,很可能被1V1V1扭轉局勢。

於是,每個隊都在備戰間的小黑板上仔細計算票數,隊員們圍在隊長周圍想內容,想策略,楊笠給張大大看稿子,「這裡要連起來講」,王建國給黃奕支招兒,「嗓門兒大就完了,把觀眾叫醒」。黃奕和張大大則分別表示,如果是自己的票數就無所謂,但為了團隊就很想贏。

故事線的出現也讓節目有了連續性,成為一個具有「命運感」的完整講述,裡面不僅有作為核心的吐槽show,也可能會出現「人物弧光」。對不了解脫口秀文化的觀眾來說,通過一檔具有劇感的真人秀節目認識一種文化,顯然比直接認知脫口秀文化,更沒有門檻。

第五季《吐槽大會》想成為的便是這樣一檔沒有門檻的節目,吐槽文化的大門向所有受眾打開。

目前看,通過「流行文化大混戰」的做法,本季《吐槽大會》已多少達到了這個目標。觀眾可以通過真人秀畫面看到嘉賓間的人物關係,看到嘉賓在看其他人被吐槽時的反應,看到嘉賓對團隊、對比賽、對分數的態度,這些都不需要以對吐槽文化的了解為前提,但這個過程中,觀眾自然而然就會看到「吐槽」是如何產生的,感知到吐槽是一種怎樣的文化。

從節目角度,這些能為觀眾帶來新體驗的畫面,也會成為供養接下來的吐槽表演的素材,成為真人秀得以延續的一個又一個「前情提要」,最終形成一個以吐槽為核心的完整的故事。

03 | 找位置

節目確定改版後,前幾期錄得「戰戰兢兢」,問題同樣帶到後期剪輯,白洪羽透露,僅第一期開頭部分就剪了4個版本,不想太過挑戰老用戶的接受度和觀看耐心,又想為了整季效果把規則交代圓滿,也希望為真人秀保留更多的看點。

前3期播出後,網友評價大致分為幾種,一部分認為在「尬吐」,「尤其第一期自曝槽點環節」,但也有網友說,「扛過開頭部分後面還是好笑的」,甚至有人在《吐槽大會》發現了「意外之喜」,閻鶴祥、彈殼、易立競等之前與脫口秀幾乎無關的嘉賓,奉獻了出乎意料的優秀表演。

這些或好或壞的評論,白洪羽和葉烽都有注意到,但他們一致認為,節目到後期會「漸入佳境」。同時因為「故事線」的存在,對第五季《吐槽大會》的評價,應等全部10集播完後才能進行,那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最早,《吐槽大會》借鑑國外的節目形式而存在,可以「摸著原版過河」,如今改版後,葉烽說,在國內外都找不到可以參照的標準,只能靠自己對行業的理解,對年輕人群的精神需求的理解來做,「只能摸著理想過河,摸著當下的現實過河」。

好在笑果內部的幾位相關負責人,他、李誕、首席編劇程璐、《脫口秀大會》和《吐槽大會》導演譚曉虹,「總會在不同時間跳出來挑毛病」,葉烽認為,他們具有基本趨同的價值觀,「又有各自理性和向里收著的標準」。

《吐槽大會》對騰訊視頻的戰略布局有另外的意義。在騰訊視頻,白洪羽負責的七盎司工作室主要負責的就是對脫口秀系列節目的打造,目前已推出的節目就是《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脫口秀反跨年》。白洪羽希望通過這三檔節目以及可能出現的新節目,集中梳理出一個垂直的文化品類,形成平台社區感,帶來用戶粘性。

目前,這三檔節目分別在不同側面服務於脫口秀從業者和脫口秀愛好者。

《脫口秀大會》像一個文化品類的築基作品,需要涵養行業,培養和輸送新的行業明星,同時向用戶介紹脫口秀文化是什麼。它像一個通道,剛進入脫口秀行業的人或有志於精進自己的脫口秀專業的人,可以在這裡錘鍊自己。《脫口秀大會》由底部向上生長。代表著行業的未來和希望。《脫口秀大會》參賽選手的數量和水平,代表著脫口秀行業的人才厚度。

《吐槽大會》面向大眾,用吐槽這種比脫口秀更具有普遍性的方式,用明星這樣更大眾、更有影響力的人群,向全社會無差別地展示和宣傳吐槽文化、脫口秀文化。相較《脫口秀大會》,它從高處破冰,受眾更廣泛,幾乎沒有接受門檻,也因此可以使用一些更易被接受的真人秀等方式,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先接近再影響。

《脫口秀反跨年》目前只有一期,但白洪羽認為,它的想像空間或許最大。他希望《脫口秀反跨年》做成一個節日化的產品,像音樂界的草莓音樂節一樣,成為全行業的盛會。它的時長可以是一天或者一周,只不過選在年底這個時間點,邀請一年內所有的代表人物登台,比如去年參加的羅翔、陶勇。據說,2021年的《脫口秀反跨年》已在策劃之中。

可以看出,騰訊視頻對脫口秀節目的考量是從文化垂類角度、行業角度出發,因此,不論是《吐槽大會》或其他節目,都必須服務於這樣的全局思考,必須在完整的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發揮自己的功能。

三者目前的關係有些類似一種兩頭尖的陀螺玩具,《脫口秀大會》在下方,逐漸壯大後托起整個行業,為行業不斷輸送人才;《吐槽大會》是中間最寬的部分,其平面面積最大,受眾面最廣,圖案也最豐富,承擔著面向大眾的宣傳和展示功用;《脫口秀反跨年》在頂尖,是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自然而然的結果,是在前二者基礎上豎立起來的標杆。三者用「脫口秀」這個中軸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才能保持穩定、高速的旋轉,進而形成風暴。

而在三位一體形成風暴的過程中,作為承接和展示的《吐槽大會》也要保持自己的持續發展,不斷更新自己的「圖案」,以滿足新的「陀螺愛好者」的需求。因為它是三者中對大眾反應最敏感、與大眾關係最緊密的一個。尤其作為一檔脫口秀行業里的先發節目,《吐槽大會》需要在新的行業環境中不斷確認自己的領先身位。

在這樣的雙重定位中,第五季《吐槽大會》以嶄新的面貌出發並走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WN7sHcB9EJ7ZLmJE8-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