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株洲市人均消費支出僅88元,2018年,株洲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達27851元,較1949年增長315倍。新中國成立70年來,株洲市經濟飛速發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提升,衣食住行等發生翻天巨變,人民生活實現從饑寒交迫到豐衣足食、從貧窮困苦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維持溫飽」到「注重營養」
城鎮居民食品煙酒人均支出
1980年:266元
2018年:7134元
增長25.6倍
解放初期,我市城市居民多為解決餬口問題而奔波,1978年以前生活上基本上是「粗茶淡飯」,「半斤肉、三兩油、票證幾十種」是那時生活的真實寫照。
圖片來源網絡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觀念的轉變,城鄉居民由原來的「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開始講究食品營養成分,追求食品的綠色健康和安全衛生,膳食結構呈現多樣化,用餐地點也從家庭餐桌向餐廳飯店不斷轉變。
2018年城鎮居民食品煙酒支出7134元,較1980年的266元增長25.6倍,年均增長9%。
「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城鎮居民衣著人均支出
1980年:63元
2018年:1879元
增長29倍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收入水平較低,很少購買成衣,大多買布自己做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圖片來源網絡
收入水平提高後,城鄉居民衣著消費和穿著觀念發生改變,人們對衣著的認識由注重保暖禦寒向時裝化、時尚化轉變,款式趨向個性化,品牌趨向高檔化,一季多衣、絢麗多彩、時尚舒適取代了過去的一衣多人、一衣多季、顏色款式單調的情況,衣著消費支出明顯增加。
2018年城鎮居民衣著支出1879元,較1980年的63元增長29倍,年均增長9.4%。
「單一低級」到「智能高檔」
城鎮居民生活用品及服務
人均支出 1980年:76元
2018年:1837元
增長23.2倍
城鄉居民生活中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在「用品」方面的變化。
圖片來源網絡
上世紀80年代,人們從開始對自行車、縫紉機、鐘錶「三大件」的羨慕,到90年代把彩電、冰箱、洗衣機作為時尚的一種標誌,再到智慧型手機、液晶電視、汽車等時尚科技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人們對耐用消費品的需求經歷了低級實用到高級享受的發展過程,生活質量不斷躍上新的高度。
2018年城鎮居民生活用品及服務人均支出1837元,較1980年的76元增長23.2倍,年均增長8.7%。
「擁擠簡陋」到「寬敞舒適」
城鎮居民人均現住房建築面積
1980年:7.2平方米
2018年:53.9平方米
增長7.5倍
居住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一座座漂亮的住宅樓拔地而起,人們居住環境、城市建築格局不斷改變和提升。
圖片來源網絡
1998年,我國實行住房制度改革,實現住房分配貨幣化,人們希望住上寬敞舒適房屋的夢想可以通過辛勤努力來實現,株洲老百姓的居住條件迅速改善。
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現住房建築面積為53.9平方米,較1980年的7.2平方米增長7.5倍,年均增長5.4%。
「以步代行」到「以車代步」
城鎮居民交通人均支出
1980年:3.9元
2018年:2553元
增長653.6倍
解放初期,株洲面積不足1.5平方公里,人口只有7千人。那時只有一條很窄的老街,幾家私營商店,坑坑窪窪的麻石路破爛得連自行車都不能騎。
圖片來源網絡
經過幾十年的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交通落後的面貌得到根本改變,家用汽車不斷普及,高鐵、城鐵、公共汽車等交通工具日趨發達,人們出行越來越方便,自駕游、高鐵游、飛機遊方式多樣,在途時間也逐漸縮短,空間的距離漸漸被拉近。
2018年城鎮居民交通支出2553元,較1980年的3.9元增長653.6倍,年均增長18.6%。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株洲調查隊)
來源 | 株洲晚報
記者 | 肖蓉
編輯 | 譚俊傑(見習)
審核 | 匡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