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芒果產業發展變遷及影響因素研究

2019-11-02     愛農者言



摘 要:為認識我國芒果產業發展規律,研究運用理論分析與統計分析方法,總結1988年以來我國芒果產業發展階段與區域布局變化,並分析了影響我國芒果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以1993年、1998年及2005年為劃分節點,我國芒果產業發展可分為起步階段、爆髮式增長階段、穩定發展階段及調整階段等4個階段。產業保持增長勢頭,其中,海南增長最快,發展優勢明顯,成為最大的芒果產地;廣東、廣西地位逐漸下降,雲南發展相對平穩,四川作為後起之秀,發展潛力較大。自然稟賦、市場、技術、社會資本、政策是影響我國芒果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其中,自然稟賦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市場、技術、社會資本是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政策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外在環境。加快培植芒果種植大戶與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以品質安全為核心發展優質高端芒果,防範市場與自然風險,加大政府扶持等措施將促進芒果產業的發展。

芒果是世界5大水果之一,生產規模在熱帶水果中排名第3位。我國是世界芒果主產國之一,芒果種植歷史悠久,據考證我國自唐代開始就從印度引種種植芒果,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發展迅速,成為熱帶地區的重要特色農業產業。截止2012年,我國芒果種植面積達到14. 84萬hm2,總產量106. 33萬t,分布在海南、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四川、貴州等多個省區。芒果產業產地集中、銷地分散、生產形式以 「公司+ 農戶」為主,體現了商品化、專業化、規模化的特徵[1]。芒果產業發展研究文獻集中在對某區域芒果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的分析,如劉岩等[2]分析了廣東芒果產業的現狀,認為存在盲目投資、 產業化程度低、品種單一、保鮮技術差、加工企業少、不重視種質資源等問題。鄭素芳等[3]分析了海南芒果產業鏈的現狀,認為海南芒果產業組織化與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龍頭企業少、缺乏信譽度高的品牌。梁偉紅等[4]分別介紹了我國6大芒果產區的主要情況,認為我國芒果生產布局與品種機構需要進一步優化。研究缺乏產業經濟學等有關理論與方法的應用與指導,較少關注芒果產業發展變遷及其發展規律。 文章擬總結1988年來我國芒果產業發展變遷,分析影響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以期為芒果產業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芒果產業發展的階段劃分

1. 1產業發展的總體情況

芒果自然分布區僅限於印度- 馬來西亞地區,並從印度向東擴展到菲律賓與紐幾內亞。芒果在中國的起源,理論界較一致認為,第一個把芒果介紹到中國的是唐朝玄奘法師,其在 《大唐西域記》中有 「庵波羅果,見珍於世」的記載[5]。海南省昌江縣在1 000多年前,就有人工種植芒果的歷史,明末清初出現了規劃良好的芒果園,至今仍有近3 000株數百年的土生芒果樹[6]。我國大規模規範化種植芒果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先後在海南、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四川等省份建立規模化種植的芒果園。1988年,全國種植面積1. 41萬hm2, 總產量1. 52萬t。其後,隨著優良新品種的培育與引進以及國內消費市場的擴張,自1993年開始,芒果產業發展增速。到2012年,全國總產量達到14. 84萬hm2,總產量106. 33萬t。其變化趨勢見圖1。



圖 1 1988 ~ 2012 年我國芒果種植面積及產量

1. 2發展的主要階段

綜合種植面積與產量研判,可將發展歷程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88 ~ 1993年,這是我國芒果產業規模化種植的起步階段。相關技術、制度、市場建設都處在摸索階段,種植面積與產量呈現穩步而緩慢上升的態勢。1993年種植面積為3. 23萬hm2,比1988年增長了一倍,總產量變化不大。

第二階段是1993 ~ 1998年,這是我國芒果產業爆髮式增長階段。5年時間種植面積從3. 23萬hm2上升到13. 08萬hm2,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25% 。種植面積的激增使得產量迅速提高,從1993年的3. 35萬t上升到1998年的35. 79萬t,增長了10倍。

第三階段是1998 ~ 2005年,這是我國芒果產業的穩定發展階段。由於1993 ~ 1998年的擴張是以擴大種植面積為基礎的,當我國芒果生產適宜區的土地大部分用於芒果種植之後,這種擴張便難以為繼。然而,由於技術、管理的進步,總產量依然保持增長勢頭,從1998年的35. 79萬t上升到2005年的74. 15萬t,整體翻了一番。

第四階段是2005年以來,這是我國芒果產業的調整階段。經過1998 ~ 2005年的穩步發展,到2005年我國芒果產業發展趨於成熟。受市場與產業結構調整影響,2006年開始,全國芒果種植面積出現了一定的下降。受面積減少的影響,產量也開始出現波動,呈波浪形增長趨勢,並於2011年突破了100萬t。

2芒果產業發展布局

2. 1產業發展區域

我國芒果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福建、台灣等省區,其中以海南( 三亞、樂東、陵水、昌江、東方等地) 、廣西( 右江區、田東、田陽等地) 、廣東( 雷州、徐聞、茂名、珠三角) 、雲南( 臨滄、思茅、玉溪、華坪、紅河等地) 、福建( 安溪、雲霄等地) 、四川( 攀枝花、安寧、會東、會理等地) 為集中產區。海南- 雷州半島、右江河谷、滇西南- 滇南- 滇中元江流域、金沙江乾熱河谷等為優勢產區。海南、廣東、廣西、福建以及雲南屬於芒果傳統產區,四川攀枝花、貴州興義等是新興產區。隨著芒果產業的不斷發展,各主產區也在不斷調整,以海南為例,傳統主產區昌江如今已讓位於三亞與樂東。

2. 2產業發展區域變化情況( 表1)

海南是我國最大的芒果產地。截止2012年底,該省芒果種植面積達到4. 41萬hm2,產量39. 64萬t, 均居全國之首。海南芒果產業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憑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快速發展,2005年之後成為中國最大的芒果產區。1998年海南芒果種植面積與產量分別占全國的27. 71% 與18. 86% ,2005年分別占35. 67% 與30. 05% ,2012年分別占29. 84% 與37. 50% 。

廣東省2012年芒果種植面積1. 87萬hm2,居全國第4位; 總產量20. 67萬t,居全國第2位。廣東曾是我國最重要的芒果產區,芒果產業起步較早,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保持著較大的種植規模。2000年之後,隨著四川等省份的加入以及海南芒果的高速發展,廣東芒果逐漸失去其比較優勢,加之其它作物替代與產業發展影響,部分種植戶放棄種植芒果,使得芒果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產量維持在20萬t左右。 1998年種植面積與產量分別占全國的24. 52% 與42. 05% ,2005年分別占18. 16% 與26. 82% ,2012年分別占12. 69% 與19. 55% ,在全國芒果產區中的地位逐年下降。

表1各省種植面積與產量比例 %


數據來源:南亞辦統計數據

廣西區2012年芒果種植面積4. 02萬hm2,僅次于海南,居全國第2位; 總產量22萬t,居全國第3位。1998年廣西芒果種植面積與產量分別占全國的32. 55% 與29. 81% ,2005年分別占25. 53% 與25. 07% ,2012年分別占27. 22% 與20. 81% 。廣西芒果產業與廣東情形頗為相似,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規模,2000年之後,芒果行業競爭強度增大,市場需求與比較效益降低,芒果產業相應地進行了一些調整,種植面積有所下降,產量保持在20萬t左右。近年來芒果產業又得到重視,地方政府與農戶發展積極性高,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

福建省2012年芒果種植面積0. 07萬hm2,總產量0. 93萬t,居全國第6位。1998年福建芒果種植面積與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 12% 與2. 29% ,2005年分別占0. 71% 與1. 35% ,2012年分別占0. 51% 與0. 88% 。福建緯度較高,地域環境決定了它沒有太多適合芒果生長的土地,因此無論種植面積還是產量與其它5大產區相比都相去甚遠,但福建芒果種植與管理技術較強,單位面積產量居全國之首。雖然福建本地沒有太大種植面積,但大批福建人前往海南、廣西等地從事芒果生產,並在當地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福建仍然是我國芒果產業版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雲南省2012年芒果種植面積2. 85萬hm2,居全國第3位; 年產量15. 97萬t,居全國第4位。雲南在我國6大芒果產區中處於中等水平,發展趨勢較為平穩。1998年雲南芒果種植面積與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2. 05% 與5. 31% ,2005年分別占15. 19% 與15. 63% ,2012年分別占19. 28% 與15. 11% 。由於雲南省本身工業不發達,交通位置也比較偏僻,沒有其它支柱產業,因而造就了農業的主體地位,使得芒果產業在這裡平穩發展,沒有像廣東、廣西等產區那樣受到其它產業的衝擊[7]。

四川省2012年芒果種植面積1. 55萬hm2,年總產量6. 5萬t,處於全國第5位的水平。1998年四川芒果種植面積與產量分別占全國的2. 05% 與1. 68% ,2005年分別占4. 74% 與1. 08% ,2012年分別占10. 47% 與6. 15% 。作為我國芒果的新興產區,從起步之後就一直蓬勃發展,種植面積與產量持續增長, 1995年種植面積為0. 11萬hm2,2012年為1. 55萬hm2,提高了14倍,1995年產量0. 09萬t,2012年達到6. 5萬t,提高了8倍。然而受地理環境約束,四川適合種植芒果的區域不多,主要產區集中在攀枝花、 西昌地區,但由於晚熟芒果的產期與其它產區差異大,所以經濟效益較高,有著極強的發展潛力。

3芒果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3. 1自然稟賦因素

自然稟賦是指一個地區的氣候、地理區位及自然資源的相對豐裕程度,按照傳統貿易理論,生產活動應該依據稟賦狀況進行,這樣可以形成比較優勢[8]。其對芒果產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決定土地的供給,二是不同的氣候決定了不同的上市時間。

自然稟賦決定了一個地區土地供給的能力。芒果作為一種熱帶水果,它的生產是以土地為依託的,我國芒果主產區之所以在海南、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四川6個省份,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國只有這些地區擁有適合芒果生長的環境。海南是我國惟一處在熱帶地區的省份,是我國最適合栽種芒果的區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幫助海南芒果產業在近20年的時間內高速發展,超越其它省份成為了我國最大的芒果產區。廣東、廣西、雲南3省緯度略高于海南,光照條件不及海南,但也有大片區域適合芒果生產,因此面積與產量在我國處於二線水平。四川與福建兩省的緯度更高,只有個別區域能夠種植芒果,因此在種植面積與產量上無法與其它幾個產區相比。

自然稟賦決定了一個產區的芒果上市時間( 表2) 。我國不同產區芒果銷售價格相差很大,造成這種差距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各產區芒果上市時間不同。海南與四川2個產區是錯季芒果生產的主要代表。 海南的早熟芒果一般上市時間為2 ~ 6月,早的甚至可以在元旦之前出售。這段時間內我國其它產區的芒果都還沒有成熟,因此海南芒果上市時面臨的競爭較小,容易賣出高價; 四川攀枝花地區主要生產的是晚熟芒果,其上市時間一般為7 ~ 10月,其中又以9 ~ 10月為主,此時其它產區的芒果多已收穫,市面上缺乏新鮮芒果,芒果無疑可以獲取更高的售價。6 ~ 8月,廣東、廣西、雲南芒果集中上市,由於氣候不同, 各產區芒果的品種與品質有差異,導致價格不同,但受市場因素的影響,整體價格偏低,價格不及海南、 福建、四川等省份。

表2各省芒果上市時間


數據來源:《中國芒果產業經濟與產業組織》

3. 2市場因素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與芒果真實價格的降低引起的芒果需求量增大是我國芒果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連年增長,居民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後擁有了更多可支配收入,對提高生活品質的熱帶水果需求增大。我國10年來芒果整體價格變化不大( 表3) , 2002年全國價格為3. 29元/ kg,2012年價格為3. 45元/ kg,平均為3. 45元/ kg。考慮到10年來通貨膨脹的因素,與10年前相比,芒果真實價格還有一定下跌。價格的下降必然引起需求的上升,芒果需求的擴大刺激了我國芒果產業發展。

表3 2002 ~ 2012年全國及各省芒果價格 元/kg


注: 當年價格由總產值除以總產量得出現價

我國芒果貿易逆差的現狀表明目前我國芒果需求遠未達到飽和,芒果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近10年的貿易情況顯示( 表4) ,隨著我國芒果產業的發展,到2005年我國已經扭轉了一直以來芒果貿易逆差的狀況,出現了5 607. 404t的貿易順差; 然而到2008年又重新出現了貿易逆差的情況,之後一直保持著較高的逆差量。出現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2006年左右開始的產業調整使得芒果產量出現了一定的下降; 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導致芒果需求量增大,國內生產的芒果不足以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特別是高品質芒果的消費需求。

表4 2002 ~ 2011年貿易情況


數據來源:南亞辦統計數據

3. 3技術因素

技術更新是推動一個產業發展的源動力, 這一點在我國芒果產業上體現得尤為顯著。單位面積產量這一指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種植技術與管理水平。我國芒果單產不斷提高( 圖2) ,表明我國芒果生產管理技術整體上不斷進步,這是我國20年來芒果總產量實現飛躍的根本原因。芒果產業在1993 ~ 1998年間出現了幾何式的增長,主要原因在於芒果新品種的引進。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不斷引進其它地區的優良芒果品種,尤其是台灣的品種。台農1號、白象牙、貴妃芒、金黃芒等口感好、產量高,比我國之前普遍栽種的老品種更受消費者喜愛[9],消費市場的擴大導致了1993 ~ 1998大面積擴種的出現。同時,由於儲藏保鮮加工技術的發展, 使得芒果在保證新鮮的狀態下,可以運送到更遠的地方銷售,擴大了市場,提高了收益。除此之外,芒果套袋技術、攻梢保花保果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也不斷取得進步,保證了我國芒果產業的持續發展。



圖 2 1995 ~ 2012 年我國芒果單位面積產量

3. 4社會資本因素

社會資本的進入是我國芒果產業近年快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企業的進入有利於整合各類資源、 發揮規模效應、提高生產效率[10]。社會資本的進入使得規模化生產得以實現,公司或大戶承包土地進行大規模專業化化生產無疑比傳統農戶種植更有優勢。首先,公司與個體農戶相比,資金更為充足,在生產投入方面較少存在資金上的約束,且公司獲得信息渠道更為廣泛,更容易引進新技術,生產出更好的芒果; 其次,公司大面積生產有利於專業分工,生產、管理上都可以引進專業人才,這樣生產效率就比農戶個人管理要高得多,這是公司經營的規模效益; 最後是訂購原料與出售芒果時的議價權問題,個體農戶由於其規模小,往往只能是價格的接受者,這就難免被交易對手剝奪利潤,而公司規模較大,在談判時有足夠實力參與價格的決定,這樣無疑可以比個體農戶獲得更多地利益。

社會資本進入芒果產業的另一種形式是運銷商。相比於傳統農戶自產自銷模式,運銷商無疑具有更高的效率。芒果運銷公司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搭建起橋樑,但他們比任何生產者或消費者在運銷環節都要更專業,他們擁有更強的運輸能力、儲藏能力以及充分的供給需求信息,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最合適的價格將芒果從生產者過渡到消費者手中。較高的運行效率使得他們願意在運銷能力方面做更大的投資,進一步提高了效率。

3. 5政策因素

芒果種植除了農戶自發選擇之外,還與政府的支持力度有關。當地政府重視芒果產業,並給予一定的扶持,能夠極大地促進當地芒果產業的發展。如攀枝花市十分重視芒果產業的發展,把芒果產業作為富民強縣主導產業加以推進,對當地芒果生產企業實行稅收方面的優惠等。廣西田東縣每年舉辦芒果文化節, 以節為媒,提高芒果產業知名度,吸引遊人與批發商。雲南省彌勒縣江邊鄉實施萬畝荒山變果園計劃,先後3次組織全鄉種植戶與群眾到廣西田東田陽地區考察芒果產業與學習種植技術,前期對每棵芒果苗採取政府補助8元,農戶支付1元的銷售模式,中期邀請外地芒果技術專家到江邊培訓種植戶10餘次,後期還將對芒果連片種植6. 67hm2以上成規模的農戶給予10元/hm2,每棵芒果樹政策補助4. 5元[11]。海南省從2002年起,由南田農場共派出了500多名技術骨幹到陵水、保亭2個縣,與4 000多農戶結成扶貧對子,扶持芒果種植約1 300hm2,輻射帶動1萬多名農戶,並成立了南田芒果批發市場,幫助果農出售芒果。

4結論與政策含義

研究表明: 1988 ~ 2012年間,以1993年、1998年及2005年為劃分節點,我國芒果產業發展可分為起步階段、爆髮式增長階段、穩定發展階段及調整階段等4個階段。芒果生產總體保持增長,其中,海南增長最快,發展優勢明顯,成為最大的芒果產地; 廣東、廣西地位逐漸下降,雲南發展相對平穩,四川作為後起之秀,發展潛力較大。自然稟賦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市場、技術、社會資本是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政策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外在環境。五大因素影響著我國芒果產業的發展,自然稟賦決定了土地供給與上市時間,市場需求擴大增強了產業發展動力,技術進步降低了生產成本並提高了芒果品質,社會資本進入促使了規模化與專業化生產,政策的扶持給了產業積極的發展環境。

促進芒果產業發展,關鍵在於: ( 1) 提高生產效率、發揮規模優勢。重點發展芒果種植大戶,鼓勵公司及其它社會資本進入,不斷提高產業專業化、規模化、組織化水平; ( 2) 以品質安全為核心發展優質高端芒果,逐步優化品種結構,提高技術水平,擴大消費市場,並使得一部分高品質芒果進入高端市場, 提高產業收益; ( 3) 防範風險,包括生產增加導致滯銷、低價的市場風險與災害導致減產的自然風險,保證芒果生產者的利益,提高生產積極性; ( 4) 加大政府扶持,引導優勢產區作為優勢產業發展,加強生產基礎設施與倉儲物流設施、標準化生產技術與管理、市場以及品牌等方面的建設,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來源: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年06期

作者:胡禕 張德生 劉康德 海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海南大學黨辦

基金:農業部南亞熱作項目「海南省高品質芒果生產與市場對接研究(14RZNJ-58); 農業部公益性農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芒果產業技術研究與示範」子項目:芒果產業經濟(201203092-4-4)研究成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URlLm4BMH2_cNUg8y9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