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13歲的河南男孩小健成績很好,是個學霸。白天,他看上去和其它孩子沒什麼兩樣。可一到晚上睡著後,他就會夢中自殘,用頭撞牆,用力拍打自己的臉,邊打邊哭,床頭瓷磚都撞落了,床板也撞壞了。
父母帶他去過多家醫院,拍了多個腦部CT,也沒有查出病因。
男孩在採訪說,最初因為好奇,睡前喜歡看鬼片,晚上總會夢到鬼怪,才出現「夢裡自殘」的可怕行為,後來不看了,依然做噩夢,而且,已經兩年多了。
夢,是一個人潛意識的反映,是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一書中,就通過對夢的科學解釋,揭示了左右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潛意識。
弗洛伊德指出,夢是慾望的滿足。人的根本慾望受到自我、超我的道德、社會以及其它限制、壓抑深藏於潛意識之中,睡眠時,由於超我監督的鬆弛,被壓抑的衝動和願望混進意識,就成了夢。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大師薩提亞也有個著名的個人內在冰山比喻:
如果將意識比作一座冰山的話,清醒時,每個人呈現的,只是冰山水面上部分,也就是行為部分,做了什麼、表現怎樣等,而真正做這些事的原因、感受、觀點、期待、渴望以及自我認知,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往往不能隨心所欲表現出來。可這些感受是存在的,會深藏潛意識,人睡著的時候最放鬆,沒有顯意識的控制和約束,個人內在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藉由夢展現。
夢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狀態,許多心理信號都會呈現在夢裡。夢本身是一個好的載體,藉由夢,可以更好地連結潛意識,通過釋夢,了解真實想法,進而改變自己,改善生活。
透過夢,可以看出男孩的內心秘密
小健比較特殊,雖然,他長期在睡夢中自殘,拍打臉,用頭撞牆,但他對這些舉動並不知道。
如果,他說的是真的、並不記得自己做了什麼夢的話,那麼,男孩在睡夢中與自己是解離的。而這種情況的發生,常常因為極大的壓力、極深的創傷。
小健說,兩年前喜歡看鬼片,晚上總會夢到鬼怪,就出現了「夢裡自殘」的可怕行為。
可見,看鬼片時,小健有過受虐待、受迫害的被害妄想和擔憂,這也是「夢裡自殘」的起因,兩年前,也就是他11歲的時候。11歲,正處於一個孩子認知發展的具體運算與形式運算交界階段,模仿能力很強。
小健夢中的拍手、用頭撞牆等動作,可能是對鬼片中角色模仿的遷延,男孩本來是個學霸,想像力很豐富、記憶力很強,對鬼片角色的感觸也會很深,因此,夢中自殘的情況比較突出、嚴重。
為什麼兩年不看鬼片了,還持續「夢中自殘」?
如果說,男孩最初的「夢中自殘」是由於看鬼片導致恐懼心理的泛化,那麼,為什麼已經兩年多不看鬼片了,還是不斷夢中自殘呢?
這可能緣於這兩個原因:
1、父母反覆強化「夢中自殘」
據報道,男孩父母多次錄製他夢中自殘的視頻,想必也一定給他看,反覆詢問他是否記得做夢的場景、當時的感受等,也可能不斷提醒他,白天不要做什麼危險的事,不要看什麼恐怖的影視片,以免晚上再自殘,再加上多次求醫而無果,一方面,會把這件事不斷、反覆向人提起,加深男孩的恐懼,另一方面,採訪中,男孩媽媽哭著說,「我想替我孩子害病」,非常痛苦,可見,這個「病」,在一家人心中是特別不好、特別痛苦、無法擺脫、甚至是不治之症。
父母的表現,加劇了小健對「夢中自殘」行為的恐懼。
2、男孩的自責感、焦慮感嚴重
大人的不斷負性強化,使「夢中自殘」這件事,已經成為小健的創傷性體驗,對他心理的傷害很大,心理壓力很大,相當於看鬼片的恐懼。
而且,小健也會有很深的自責感,責備自己當初如果不看鬼片,就不會出現這種自殘行為,再加上,他本身是個學霸,現在長期晚上睡眠不好,白天上課犯困,對學習產生了影響,會有深深的焦慮感,擔心成績下降。
這些現實問題和負面情緒、心理暗示交織在一起,對小健的心理衝擊非常大,甚至相當於鬼片那樣恐懼,比鬼片還讓他害怕,因此,儘管已經不看鬼片兩年多,「夢中自殘」還在持續。
編輯
三點建議
心病還得心藥治,既然小健腦部沒什麼病變,說明他的這種情況不是源於器質性病變,根源在於心理。建議從如下方面疏導小健的心理,逐步擺脫目前狀況:
- 告訴孩子,「夢中自殘」不那麼可怕
可以尋求專業心理人士的幫助,家長從內心了解夢、了解夢並不是壞事。
只要家長改變了認知,就不會在孩子面前太過強調夢中自殘這件事,不過於擔心,就不會嚇到孩子。
家長調整心態,孩子才能放鬆下來,不再糾結、深陷其中。
- 告訴孩子,誰都有做錯事的時候
不要責怪孩子當初看鬼片引起夢中自殘的行為,告訴孩子,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做錯事的時候,即使做錯了,也沒什麼,讓孩子擺脫自責感和負罪感,不再怪自己。
- 告訴孩子:「無論成績怎樣,爸媽永遠愛你」
採訪中,男孩父母拿起他以往的獎狀,給記者看。也許,在大人眼裡,以前成績好,現在成績退步了,都是睡眠不好「惹的禍」。
這無異於雪上加霜,對於處於崩潰狀態的孩子,又是一個沉重打擊。
告訴孩子,無論成績好壞,爸媽都愛你!
降低對孩子的學業要求,讓孩子心態放鬆,免除後顧之憂,心理解壓,才能不再重複症狀,輕裝面對學業。
祝福孩子早日康復!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