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協:糧食供應保障牢靠 供應鏈短板待補齊

2020-04-15     農產品期貨網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嚴峻時刻,有幾個出口量不大的產糧國匆忙宣布禁止或停止糧食出口,引發了一些人對中國糧食安全的擔心。近期權威部門和相關媒體回應了許多糧食生產、庫存方面的信息,本文從糧食、流通、加工、進口等環節做一下分析研判。

流通市場貨足價穩

改革開放以來,逐步恢復和健全了門類齊全、功能完備、覆蓋全國的糧食市場體系,現貨、期貨、批零、股市、金融各司其職,為保障糧食供應發揮了基礎性作用。例如,國家定點銷售和區域性銷售的10個現貨批發交易中心,鄭州、大連兩個國際化糧食期貨市場,以成品糧油銷售為主的城鄉超市和集貿市場,遍及全國城市的電商、網購和門到門的物流配送,一批糧油大型骨幹企業在國內外證券市場上市等。最近在A股市場上,一些糧食類個股曾多次漲停,證明糧食金融在投融資市場上,為發展糧業發揮著槓桿作用。

近年來,世界糧食相對過剩,國際市場糧價持平,對於我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糧食資源十分有利。國家堅持托市收購,形成了國內和國際糧價的倒掛,國家糧食庫存處於飽和狀態,糧食供應階段性過剩。這種供過於求的態勢,也使得國內糧價水波不興,平穩運行。儘管疫情蔓延會產生不利影響,但總體上還掀不起大的風浪。

糧食加工能力強

迄今,我國列入統計範圍的糧食加工企業的日加工能力,稻穀為30億斤即150萬噸,小麥為16億斤即80萬噸,可充分滿足14億人每天的米麵需求。2008年以來,國家責令各省政府層層制定和落實了保障本地糧食安全的應急預案,建立了應急響應機制。現在,被國家確定為保供協作機制的37家重點骨幹糧油加工企業已全部復工,被列入全國5388家應急加工企業已有4649家復工,達到了日加工稻穀48.7萬噸、小麥46.5萬噸的能力。中糧集團發揮全產業鏈優勢,米、面、油加工全面發力,中儲糧集團公司等國有糧食企業積極復產,持續為保障供應、穩定市場做出貢獻,河北省五得利集團等民營企業,抗疫以來也一直堅持生產。最近又有許多企業陸續復工,滿足居民口糧米麵油供應毫無問題。

國際糧源多元化

我國不僅是當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最大的糧食生產國、進口國和消費國。2017年,我國進口糧食曾達到1.3億噸的峰值,近兩年有所下降。2019年我國進口為11144萬噸,其中,大豆8851萬噸,占進口總量的79.4%,小麥349萬噸,稻穀255萬噸,玉米479萬噸,其餘為大麥、高粱、穀物粉和雜糧豆類。

從糧食對外依存度分析,大豆最高。2019年我國大豆產量達1810萬噸,創歷史新高,但只占年消費量的17%,大豆對外依存度仍高達83%,必須進口才能滿足國內需求。2017年我國進口大豆峰值為9553萬噸,2019年為8851萬噸,比2017年下降702萬噸,降幅為9.3%,支持了國產大豆發展。2019年我國稻穀對外依存度為1.8%,小麥為2.3%,進口大米、小麥主要是為了品種調劑,這兩大口糧綜合起來約為2%,影響甚微。

我國大豆雖然對外依存度高,但國際上大豆生產和貿易格局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本世紀初當我國開始批量進口大豆時,巴西和阿根廷都不是大豆主產國。我國大豆進口逐年快速攀升,也促進了這兩國大豆生產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巴西,大豆產量已連續3年超過1億噸。據美國農業部統計,2019年美國生產大豆1.24億噸,巴西1.17億噸,阿根廷5500萬噸,中國為1810萬噸。在2019年我國進口的8851萬噸大豆中,產自美國的為1695萬噸,占17%,較上年下降近一半;巴西為5767萬噸,占65%,已取代美國成為我國進口大豆第一來源國;阿根廷為880萬噸,占10%;巴西、阿根廷兩國共計為6648萬噸,占75%,而且這兩國都有巨大的增產潛力,滿足我國進口需要不成問題。

此外,2019年我國還進口了953萬噸食用植物油,較2018年增長了51%。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最根本原因仍然在國內居民生活的巨大需求。我國把大豆按糧食統計,而國際上把大豆當做油料。我國進口大豆的直接目的就是榨油,同時把副產品豆粕作為生產各種飼料的原料,比單獨進口大豆油和豆粕節省費用,效益更好。

還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適度進口糧食,實際上是進口了生產糧食的耕地和淡水兩大稀缺資源。我國人均耕地僅1.35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至於那幾個宣布禁止或限制糧食出口的國家,目前對世界糧食市場和我國糧食進口尚不能構成重大威脅,但也要密切關注,從容應對。

我們認為,這次我國抗疫之戰,既向世界展示了我國社會組織好和行動能力強的優勢,也暴露出我們糧食行業一直存在的一些短板。例如,糧食生產、貿易、加工、物流等,小而散,管理粗放,運營成本偏高,科技含量較小,集約化程度不高,規模經濟效益差,電商、網購、物流配送等新業態發展很不平衡,許多糧企缺乏核心競爭力,尚未真正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糧食全產業鏈等等。這些短板,亟需我們在繼續深化改革中逐步填平補齊,完善創新。

下一步,需要我們著力打造我國糧食的新型航空母艦和聯合艦隊,切實增強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培養出具有國際戰略眼光和現代企業精神的糧食行業領軍人物,實現振興糧業,保供促安全、謀糧惠民生的宏願。

來源:糧油市場報;作者:XXX;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責任編輯:石登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LBJf3EBrZ4kL1VicV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