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一飯三遺矢」中,「遺」字的意思是「排泄」,詳情請見第二字「遺」字詞條的第(10)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說文解字》「辵」部的兩個漢字,逋和遺。因為逋不是常用漢字,又因為「貝」部後來簡化為「貝」,貴簡化為貴,於是遺字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中列為「遺」,而「遺」是《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所列的常用漢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遺」字,兩個漢字的詳情如下:
1、逋。讀bū。《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逋,亡也。從辵,甫聲。」形聲字。本義是逃亡。《廣雅·釋言》:「逋,竄也。」《易·訟》:「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意思是:爭訟失利,逃亡而歸,那是三百戶的小邑,居此不遭禍患。再比如《左傳·僖公十五年》:「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杜預注稱:「逋,亡也。」意思是:六年之後,逃回自己所居,拋棄了他的家。
也用來指逃亡的人。比如《左傳·文公六年》:「宣子於是乎始為國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獄刑,董逋逃。」趙宣子(就是趙盾)從這時開始掌握國家的政權,制定章程,修訂法令,清理積訟,督察逃亡的人。
(東周列國人物群像)
本義之外,逋還有其他用法,比如(1)拖欠。《廣韻·模韻》:「逋,懸也。」《洪武正韻·模韻》:「逋,欠也。」黃宗羲《子劉子行狀》:「吏愈橫,賦愈逋。」官吏們越是強橫,各種稅賦就越是拖欠。又指所欠債物。比如《漢書·武帝紀》:「諸逋貸及辭訟在孝景後三年以前,皆勿聽治。」顏師古注稱:「逋,欠負官物亡匿者,皆謂之逋。」現代漢語也用這個意思,比如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新版後記》:「續成此書,了此宿逋。」宿逋,舊時的拖欠。
(茅盾像)
(2)拖延,稽遲。《廣雅·釋詁四》:「逋,遲也。」李密的《陳情表》:「詔書切峻,責臣逋慢。」詔書急切而嚴厲,但是臣子卻怠慢拖延。
(3)散亂。元代左克明《樂府·讀曲歌》:「逋髮不可料,憔悴為誰睹。」即頭髮散亂。
(4)不到。《玉篇·辵部》:「逋,不到也。」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5)平。《龍龕手鑒·辵部》:「逋,平也。」
(6)又用同「膊」。暴露之義。
逋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逋字的小篆寫法)
2、遺(遺)。讀音有三個:
(一)yí。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遺,亡也。從辵,䝿(guì)聲。」形聲字。本義是丟失。《廣韻·脂韻》:「遺,失也。」《六書故·人九》:「遺,行有所亡失也。」比如《莊子·天地》:「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 黃帝到赤水以北出遊,登上了崑崙山頂,向南方瞭望;在回歸的路上,把自己的玄珠(就是「道」)丟失了。
(黃帝像)
又比如《韓非子·難二》:「齊桓公飲酒醉,遺其冠,恥之,三日不朝。」齊桓公喝酒喝醉後,丟了帽子,他覺得丟人,三天不去上朝。
本義之外,遺字的用法很多,舉常用的說說:
(1)遺漏。比如《韓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懲罰罪過不迴避大臣,獎賞功勞不遺漏平民。
(2)遺失或遺漏的東西。比如《詩經·小雅·谷風》:「將安將樂,棄余如遺。」如今生活已安樂,把我丟開全遺忘。
(3)捨棄,遺棄。《易·泰》:「包荒,用馮(píng)河,不遐遺。」有囊括大川的胸懷,可以涉越長河,遠方的賢者也無所遺棄。楊萬里也有詩《發孔鎮晨炊漆橋道中紀行》:「荒山半寸無遺土,田父何曾一飽來!」用的也是這個意思。
(楊萬里像)
(4)遺忘。比如《孝經·孝至》:「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
(5)遺留。比如曹操《蒿里》:「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杜甫的詩《哭嚴僕射歸櫬(chèn,棺材)》:「一哀三峽暮,遺後見君情。」也指遺風,就是前代社會遺留下來的風氣及作品流傳的風格。明代王世貞《藝苑卮(zhī,同「卮」)言》卷四:「盧、駱、王、楊,號稱四傑,詞旨華靡,固沿陳、隋之遺。」初唐四傑的風格,繼承了陳、隋華靡的詩風。
(6)剩餘,未盡。《廣雅·釋詁三》:「遺,余也。」比如成語暴露無遺。指某物顯現出來,沒有剩餘。又比如《左傳·昭公三年》:「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顧齊國,辱收寡人,徼福於太公、丁公,照臨敝邑,鎮撫其社稷,則猶有先君之適,及遺姑妹妹若而人。」杜預注稱:「遺,余也。」君王如果不忘記先君的友好,加恩顧念齊國,對寡人和睦,求福於太公、丁公,光輝照耀敝邑,鎮定安撫我們的國家,那麼還有先君的嫡女和其餘姑姐妹若干人。再比如陸遊的名句,《冬夜讀書示子聿八首》之三:「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遺,就用這個意思。
(陸遊畫像)
(7)離開,脫離。《廣雅·釋詁三》:「遺,離也。」比如《莊子·田子方》:「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似遺物離人,而立於獨也。」方才,我看到先生的形體乾乾巴巴的好像枯樹一般,如同隔絕了萬物和人群,而站立在孤獨無依的地方。
(8)墜,落下。《廣雅·釋詁二》:「遺,墮也。」比如劉向《九嘆·思古》:「悲余心之悁悁兮,目眇眇而遺泣。」王逸注稱:「遺,墮也。言已居于山林,心中愁思,目視眇眇而泣下墮也。」眼淚下落的意思。
(9)廢止。比如《呂氏春秋·情慾》:「荊莊王好周遊田獵,馳騁弋射,歡樂無遺。」高誘注稱:「遺,廢。」
(10)排泄。《字彙補·辵部》:「遺,便旋也。」比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司馬貞《史記索隱》:「謂數起便也。」指老年廉頗,因為年紀大,在很短的時間內上了三次廁所。後來,「一飯三遺矢」發展成為成語,用來形容年老體弱或年老無用。
(影視劇中的老年廉頗)
也指排泄物(糞便)。比如《天工開物·粹精·攻麥》:「其牛曳磨時用桐殼掩眸,不然則眩暈;其腹系桶以盛遺,不然則穢也。」牛拉磨時,要捂上眼睛,不然會眩暈;肚子下面系桶盛糞便,不然就污穢了(當然,這是無人值守的牛)。
(牛拉磨)
(11)陳跡。《增韻·脂韻》:「遺,陳跡也。」比如:紅山文化遺留。
遺還用作姓氏,《萬姓統譜》有載。
(二)wèi。這個讀音出自《廣韻》。意義有四:
(1)送。《廣雅·釋詁四》:「遺,送也。」比如《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表然其言,乃以書遺譚。」劉表同意(劉備)的話,於是送信給袁譚。
(2)給與。《廣雅·釋詁三》:「遺,與也。」《六書故·人九》:「遺,有所留與,因謂之遺。」比如《三國志·諸葛亮傳》(《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侍中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
(諸葛亮塑像)
(3)加給。《廣韻·脂韻》:「遺,加也。」比如《詩經·邶風·北門》:「王事敦我,政事一埤(pí)遺我。」王室差事逼著我,政事全盤加給我。
(4)通「匱」,指匱乏;不足。《老子》第二十章:「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大夥都富餘,而唯獨我好像匱乏不足。
(三)suí。讀音出自《集韻》,通「隨」。謙虛,順從。《集韻·支韻》:「遺,謙以下人也。」《詩·小雅·角弓》:「莫肯下遺,式居婁驕。」鄭玄箋:「遺,讀曰隨。今王不以善政啟小人之心,則無肯謙虛以禮相卑下。」小人對下不謙虛,態度神氣耍驕傲。
遺(遺)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遺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68,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GHfeG8BMH2_cNUgXsE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