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這個轉盤曾欲建地標建築,如今……

2019-10-05     許昌報業傳媒集團

​八一路和文峰路是城區要道,該轉盤位於八一路與文峰路交叉口,位置重要。不僅如此,該轉盤東接東城區,西連中心城區,文峰路又曾是107國道的一部分,因此它的變化備受市民關注。

那麼,該轉盤形成於何時?作為曾經的許昌「北大門」,它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附近居民和它有著怎樣的故事?

路口形成之前,文峰路斜向西北

八龍遊園位於該轉盤東北角,遊園中建有仿古建築觀景閣,不少市民在觀景閣前的廣場上休息。市民李振東和幾名老先生在樹蔭下下象棋。他告訴記者,八一路和文峰路均是城區重要的交通大動脈,該轉盤在八一路和文峰路交叉口,交通地位十分重要。

「最早這裡沒有轉盤,也沒有八一路,而是備戰路的一個拐點。」今年61歲的趙書振說,在他小時候,文峰路叫備戰路,是107國道的一部分,跨過北邊的高底河(今清潩河),然後穿過市區,通到城南的梨園轉盤。「高底河後來被改造成清潩河,河道有所變動。這段備戰路當時並不是筆直的,而是繞了很大一個彎。」

據了解,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財政非常拮据,加上道路上車流量、人流量很小,把路線拉長,在與河道垂直的地方架橋可以降低建橋成本。到了20世紀90年代,車流量激增,這樣的建橋思路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因此政府對這段道路截彎取直,也就有了今天文峰路上的八龍橋。

關於文峰路1984年的改造,《許昌地區交通志》中有更詳細的記載:「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原有道路已不能適應客貨運輸的要求。1983年、1984年,中央、河南省和許昌地區三級政府共投資107萬元,拓寬了許昌市跨街路段3.22公里,路基與路面寬均為14米,並修築了排水溝、道牙配套工程。」

第二次大改造發生在1994年。這次改造對文峰路來說是一次路貌的大提升。「以前,文峰路上是瀝青罩面。」趙書振回憶道,當時的路面因車輛長期碾壓坑窪不平。1994年改造後,文峰路由瀝青路面變為混凝土路面,並加裝了附屬設施,兼具城市道路功能。

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科長李軍麗說,備戰路作為我市重要的南北大動脈,促進了許昌的發展,方便了許昌人的生活。關於它的由來,我市的各種史志中均有記載。

備戰路的前身是鄭州至信陽段公路的一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鄭州至信陽段公路的通行標準很低,僅能通行畜力車和輕型汽車。1988年出版的《許昌地區交通志》中記載,1958年,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指示,當時的許昌地區發動沿線群眾修整路基,並將轄區內部分路段築成磚渣路面。

1969年4月,長葛縣(今長葛市)北界至許昌市區塔灣段(今文峰遊園附近)公路長36.23公里,按照平原五級公路標準設計重修,預算投資60多萬元。重修後的路基寬8.5米,路面底層為泥結碎石。沿線縣(市)採取民工建勤加補助與公路專業隊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修建。該段路由許昌地區公路總段進行技術指導,於當年11月竣工,實際投資132萬元。

1969年12月,許昌市區塔灣至駐馬店西平長67.43公里的公路由許昌地區公路總段協助沿線縣(市)按平原五級公路標準測量設計。其中,許昌縣(今建安區)梨園以北路段採用1958年改建的路基,以南為新設計線路。

這次大規模修整後,許昌市區內的107國道有了專屬路名。《許昌市地名志》中記載:「備戰路,原系鄭州至信陽的一段公路,1969年為響應毛澤東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而修建,故名備戰路;原路基寬8.5米,1984年拓寬為14米,1985年因政治色彩較濃,更名為文峰路,即今許昌市區文峰路。」

轉盤花壇中間,曾欲建地標建築



1996年的八一路轉盤 資料圖片

張保明是市園林綠化管理處原副主任,在綠化崗位上工作了幾十年,見證了許昌綠化事業從最初的「各栽門前樹」到簡單的「一條路兩行樹」,再到「由綠到彩」的國家生態園林城,現在他雖然退休了,但對城市的一草一木飽含深情,說起八一路轉盤,他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幾十年前。

「當年,我在八一路綠化帶內種了不少花木。」張保明說,在他的印象中,1987年八一路才開始進行綠化,那一年他電大畢業,印象比較深刻。隨後八一路建設分車帶,並在路兩旁種上高大的速生楊,沒幾年,八一路就成了林蔭大道。

如今的八一路是城市主幹道,但在30多年前,這裡僅是城北的一條小路。

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科長李軍麗告訴記者,八一路是1964年8月1日由駐許部隊義務修建的,為紀念八一建軍節而得名。其最東端僅到文化路,那裡有許昌一高和許昌二高,再往東就是市烈士陵園。

1972年,文化路至京廣鐵路段拓寬,鋪築渣油路面寬7米,京廣鐵路至王月橋段寬25米,碎石路面寬7米。1987年全線拓寬延長,改鋪水泥路面寬25米。王月橋清泥河(今灞陵河)上建鋼筋水泥橋,延安路至火電廠為灰渣路面。京廣鐵路以東分機動車道和人行道,機動車道寬11米,人行道寬5米,中間置綠化帶花壇,路兩側種植垂柳、楊樹、灑金柏和麥冬等觀賞植物。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八一路和文峰路才開始交會。」張保明說,八一路與文峰路交會後並沒有繼續向東延伸,因此交會處僅是個丁字路口,後來八一路繼續向東延伸,這裡才有十字路口,但起初該路口交通壓力並不大,一直沒有設置紅綠燈和轉盤。

2000年前後,城市發展重點放在東北方向,東城區的建設日新月異,由八一路與文峰路交叉口進入東城區的車輛日漸增多。同時,文峰路還是107國道的一部分,南北方向的過境車輛川流不息,車流匯入該路口,加大了該路口的交通壓力。

為此,我市決定將該路口設計成交通環島,中心設置為直徑50米寬的大花壇。「該花壇是按照我市最高的綠化標準修建的。」張保明回憶,花壇景觀層次分明,種有低矮灌木和各種觀賞花卉,由北向南駛入我市的車輛經過時,人們總會被這個巨大的花壇所吸引。「20世紀90年代,城市綠化樹種相對單一,只有海桐、黃楊等樹種。2000年後,我們又在那裡種植了石楠、龍柏、金葉女貞等。」

「轉盤四周裝有鐵柵欄,將花壇圍在中間。」張保明說,當初步行經過這裡的市民並不多,因此花壇四周沒有設計環形的人行道。

文峰路和八一路均是我市交通要道,此處設置轉盤後,大大緩解了交通壓力,車輛從此經過時,有序匯入環島車流中,很少出現交通堵塞。此外,轉盤四周還設置了綠化隔離帶,將機動車流和非機動車流分開。

20世紀末,公路貨物運輸方興未艾,文峰路作為107國道的一部分,車流量與日俱增。每天經過該轉盤北上和南下的車輛川流不息。「這是外地人進入許昌的第一站,為了給外地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這裡修建了高標準的花壇,並在花壇中間預留位置,準備修建地標建築。」張保明說。

「這是許昌『北大門』,是許昌的一扇窗口,該建怎樣的地標建築,當年引起不少爭議。」張保明說,有人提議修座高大的銅鼎,有人建議立一尊曹操像。「那個時候,曹操的形象還沒有『翻案』,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曹操是歷史上有名的奸臣,立曹操像不利於許昌形象。」

那個年代,立城市雕塑是一種時尚,經典的城市雕塑讓人過目不忘,為城市形象增光添彩,但也有部分城市的雕塑引起了負面效應。八一路轉盤到底該立怎樣的雕塑,人們爭論不休,最終不了了之。

「這裡沒能建成地標建築,還和高速公路的修建有關。」張保明說,隨著1996年京珠澳高速公路許昌段建成通車,107國道頓時黯然失色。省里的領導到許昌視察都從高速公路走,誰還在意107國道上的這個城市「北大門」,更別說建什麼地標建築了。

轉盤即將遠去,美好卻永駐心間

八一路轉盤和觀景閣

八一路轉盤不遠處就是清潩河遊園,其東北側的三角花壇也被納入改造範圍。三角花壇被拆除後,其原址上建起了八龍遊園。起初,八龍遊園四周建有流行的鏤空磚牆,這是當年比較流行的透綠園林設計。後來我市開始「創三城」,八龍遊園的圍牆全部被拆除,形成如今的開放格局。

說起八一路轉盤的變化,市園林綠化管理處原副主任張保明更有發言權。「花壇和綠化帶中的花木都是我和同事親手栽的。」他說,八一路轉盤西南角曾有個「北方石油」加油站。該加油站雖然有些小,但生意特別好,他們單位的公車以前常在那裡加油。

八一路最大的變化莫過於行道樹的更迭。「以前種的是速生楊,高一二十米,枝繁葉茂,夏季遮天蔽日,樹下涼爽宜人。2007年,我們統一將它們更換為法國梧桐。為砍伐這些楊樹,我當年頂住了不少壓力。」張保明回憶,這些楊樹種於1987年,砍伐時已有20年樹齡,但由於其頭重腳輕,風雨天氣容易倒,考慮到市民的人身安全,他們力排眾議,最終將京廣鐵路以東的楊樹全部砍掉,換上了更加美觀的法國梧桐。

8月11日,記者登上高高的觀景閣遠眺,雨中的八一路轉盤景色迷人:筆直的馬路上車流滾滾,緩緩匯入這裡,翠綠的花壇四周流動著五彩雨傘,色彩鮮明,愈發襯托出生態園林城市之美。

這些年,我市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和城區環境,「五湖四海畔三川,兩環一水潤蓮城」的水系格局和開窗見綠、推門進園的城市美景,讓許昌變得越來越宜居。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我市交通環境也在不斷改善,八一路轉盤計劃拆除,就是交通不斷進步的體現。

「現在規劃已經通過,不久後,八一路轉盤可能就會被拆掉。」說起八一路轉盤即將退出歷史舞台,張保明直言「萬分不舍」,因為那個轉盤承載了綠化和交管部門工作人員的心血,就像他們心中常常牽掛的一個沉默寡言的老友。

「當年我們栽下的樹木已經長大,如今它們即將被移走,真是有些捨不得。但凡事總得向前看,八一路轉盤的拆除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張保明希望相關部門在規劃新路口時能充分利用八一路轉盤原有的基礎設施,將原有的花木移栽好,讓它們在城市的其他道路上繼續生長,為城市綠化再做貢獻。「如果有時間的話,希望市民到轉盤那裡拍拍照,記錄下許昌城市發展的美麗『軌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DfSm20BMH2_cNUg4dG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