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可以「觸摸」的書院

2019-09-30     歲友空間

橫看成嶺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


眉山,緊鄰省會成都,車程約1小時,有半小時高鐵直達,交通便利。其悠久的人文歷史,可追朔至1500年前,在唐宋年間尤為興盛。

東南側航拍

公元1037年,蘇軾生於四川眉山。史載,兩宋300年間,眉山得進士者近千人,而「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更為眉山才子典範,宋仁宗曾感嘆「天下好學之士多在眉州(眉山)」。

「眉山出三蘇,草木為之枯。」眉州的父老鄉親們對蘇氏父子的喜愛埋在了骨子裡。尤其是對蘇軾,鄉親們實在詞窮了,就乾脆說他是文曲星下凡,儼然已經把他當作自己家鄉的不二代言人。

項目區位圖

西南側航拍

萬科,將東坡書院選址於眉山岷江畔。

致敬這位偉大的文人,表達對眉山這片土地和人民的熱愛。

現狀航拍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蘇東坡《題西林壁》

側成峰

一位詩人說過:「詩是開創形式的靈魂」

書院並未拘泥於傳統建築形式,而是受到詩的啟發,以簡練奔放折躍的屋面表達出建築的性格和空間張力,如同蘇軾不拘一格的豪邁個性。延綿起伏的屋頂呼應峨眉山起伏的山勢,借湖光水影,水陸交替,靜臥湖邊。

內庭院透視

入口透視

主入口透視

主入口透視

建築連續的坡屋面有效地營造了連續的外廊空間,成為訪客提供靜坐品茗、憑欄眺望的場所,也是建築與環境過渡、融合、室內外情景交替的空間。

檐下品茶靜坐

空中連廊

陽光從天窗灑入聯創閱讀空間

屋頂三大片天窗為室內的博物陳和閱讀提供了良好垂直自然光線,與屋檐下四方落地的連續玻璃面一起,創造了一個通透、自由而連續的空間,讓視線可以肆意穿越,建築也由此 「浮」於水面

「浮」於水面

設計師希望對事物的認知不僅停留於視覺,對建築亦是如此。

一座能通過手來「閱讀」,因「觸摸」而感知的建築應該是有溫度的。

二層連廊望向內庭園

屋面細節

庭園小景

屋面細節

於是,書院的屋頂便延伸到了地面,路過的人可隨時觸碰和撫摸屋面墨色的瓦,用觸覺感知墨色的質感和溫度,觸發內心深處「瓦」的記憶


內庭院透視

內庭院透視

建築架構爆炸圖

由於借鑑了傳統木結構的建構體系,整體採用鋼結構體系,使得近人尺度的豎向支撐體系得以採用鋼、木兩種材料混合運用,木質的溫潤與鋼、玻璃的涼意形成的反差,加強了人的存在意識。

煙雨外廊

煙雨外廊

煙雨外廊

踩著木質外廊,伴隨咿呀作響的腳步聲,人可行至石階邊,拾級而下,水面近在眼前,疊水之聲與湖面漫起水的霧氣,讓人仿佛置身水墨畫卷

煙雨外廊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蘇東坡《前赤壁賦》

南立面

正如中國哲學大家朱光潛先生所說:「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係上面。」

南立面

設計師希望到這裡的人在親近自然的同時,更能通過身體的全面感知,能將自己融入這熟悉的東方水墨場景。

書院的存在,也在眉山這片土地上,因為構建了與人的一種新的交流關係而變得更美。

概念場景設計圖

概念場景設計圖

內庭院透視

與成都方所共同打造的聯創閱讀空間

聯創閱讀空間二樓景窗

天窗細節

屋頂施工現場

工作模型照片

工作模型照片

概念立面圖

概念立面圖

概念立面圖

總平面圖

首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立面圖

剖面圖

節點大樣

項目概況

項目名稱:眉山東坡書院

建築團隊:XAA建築事務所詹濤工作室

主創建築師:詹濤

建築設計團隊:田望、王夢宇、鄔超、李梔、林爍、林希騰,黃娘新、黃曉煒

用地面積:12000㎡;建築面積:2760㎡

開發商:萬科眉州置業

攝影師:九里建築、鄔超、路徑建築攝影、形在建築空間攝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BtCim0BMH2_cNUgyJ_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