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程衛東:洛寧大原的傳說之二——黃龍下的小灣

2020-01-05     洛寧城事

追溯歷史,翻閱人文地理資料,自覺有無數現實夢幻,在尋找歷史的迷茫中。是什麼原因總在你心頭揮之不去呢,呵,是你想了解的史實,它總讓你有所牽掛......

那山那水

小灣,不是大港口,也不是大轉彎。傳說;是黃龍飲水回首時形成的灣。他座落在洛寧縣大原村韋寨張鐵溝東,背依土龍和永和寨,南連象山懷抱,北接回龍寶地「程姓西祖墳」,西對百畝良田,路西有雙泉河四季流淌。原有古寨一座,長百十丈,一面靠崖,有窯洞,三面為崖,面南有一寨門,門前為張姓祖塋和高低錯落有致自然形成的梯田。東、北有數百畝鬱鬱蔥蔥的幾個淡竹園,如織如畫的住所,使過去何人選取?考究起來也實在不易,只知過去這裡叫「三家人」。村內一棵古槐樹高數丈,胸圍約四米,樹冠倒影畝余,護佑著他們三戶人家。這棵古槐樹後被人伐去,參與的同夥竟同槐樹一樣,慘死在了那個時期,人們都說,那是他應有的下場。

我走在小灣這古樸的大道上,回憶著人們講述的歷歷往事,有的還有點迷人的神話色彩,但又解釋不清。這可能就是當時清末、民初人們的思想意識,同社會背景的高度統一吧。

那人那事

小灣住的幾家張姓人家隨著歲月的遞增,社會的變遷,人文的錘鍊,祖宗蔭脈的護佑,走過清代二百多年的家族,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從少到多,由多到少。有散到聚,再有聚到散,抗擊了歷史上瘟疫的侵襲、災害的肆虐。幾百口人的一個張姓大家族東遷西移,四散逃命,分布於整個豫西境內的永寧、欒川、陝州、靈寶等地。但他們的後代無論走到哪都不會忘掉祖根,他們永遠都會說;「我們是永邑西大原人,八石禮後人。」

據現有資料統計和傳說;在明末到清中後期,在他們祖先張學吳由晉南遷到大原的幾百年中,族中出了八個「貢生」做官於豫、晉大地,惠民於當地都留下了好名聲。

明末的第一個貢生是變;第二個貢生是大門以坦;第三個貢生是三門懋志;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任扶溝縣教諭。第四個貢生是大門懋德;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任直隸州陝州儒學訓導《山西夏縣》。第五個貢生是大門耀祖;第六個貢生是三門占鰲;第七個貢生是大門的鵬飛;第八個貢生是鵬飛的兒子長泰。《洛寧縣誌家譜有載》。

在小灣村,人不多,儒人多,雅士多。綜觀大原村,明清以來歷史,每個時代、時期都有西大原張姓族人在慈善、護村、護寨、護城、護族中的壯舉。清同治元年,護城而陣亡的張玉振,為撫孤而守節的張和桭妻戴氏,張受位妻李氏,張懷振妻楊氏和張成振妻韋氏,時稱張門雙節。

歷史上修廟建寺捐款出資的有;張懋正、張懋福、張玉振、張仁宗、張奇、張炳、張弘祿、張弘德、張懋全、張坤振、張仕名、張文進、張效渠、張文祿、張克振、張創立、張錫銘、張顯章等不一一列舉。

《民國六年洛寧縣誌烈女中有載》張文典妻王氏,大原遷下峪崇陽寨陽坡後人,常於夏季在崇陽榆樹嶺施茶,門前施粥;冬月僱人支石渡口,人無病涉,每歲頗費巨金,不之靳惜,生一女,適段姓。父病,女割股以進,遐邇稱孝焉。翻閱資料,查勘志書,張姓後代還沿著先人踏出的路,不懈努力。查碑、查銘、查志、都留下萬古美名,在不斷發掘擴大延伸。

這就是我所了解的小灣,一個厚重而巍峨的小灣,一個有山有水的小灣,一個令人敬慕的小灣,一個讓我們用心去愛的小灣。

作者簡介:程衛東,男,1947年生,洛寧縣大原村人,縣政府煙辦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學研究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顧問,洛陽市姓氏研究會理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2AteG8BMH2_cNUgZG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