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地區傳統意義的「三秋」生產主要是刨地瓜、種小麥。地瓜曾經是一代人的「救命糧」,承載著太多滄桑和鄉愁。眼下又到了刨地瓜的時節,味美香甜、營養豐富的地瓜是現代人餐桌上的「新寵」,雖然辛酸的地瓜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卻提醒著我們要倍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救命的地瓜
在榮成,說50歲以上的人都是吃地瓜長大的,不誇張,過去地瓜是傳統主糧,曾經是榮成人的救命糧。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全國糧食嚴重匱乏,吃不飽肚子的人們在死亡線上掙扎。由於引進的地瓜高產也耐乾旱,經過品種的不斷改良,一畝地甚至能產上萬斤。六零年挨餓,轉過年地里的地瓜大豐收,沒有餓死的人重新吃上了飽飯,因此老一輩人至今不忘地瓜的功德。
地瓜原產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墨西哥一帶,明萬曆年由福建人李振龍引入福建,後傳入山東。榮成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濕潤氣候,全年氣候涼爽、光照充足、霜凍期短,好的地理環境,賦予好的品質,是全國最適宜種植地瓜的區域。
地瓜新說
現代意思上的地瓜已不是填飽肚子的概念了。目前榮成地瓜是國家地理標誌性農產品,成為「新寵」其營養價值也被人們重新認識。秋天的味道也是地瓜的味道,尤其是烤地瓜,那種沙面又帶點甜,綿軟松穰的,想想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榮成地瓜品種從傳統走來經歷過無數次的改良換代。地瓜分春夏兩季栽植。春天穀雨季節栽地瓜,用的是溫床畦育地瓜苗,叫春地瓜。夏季割完小麥後栽的地瓜,叫半夏子地瓜。地瓜品種過去有白瓤100號、 紅瓤38號,現代又培育出煙薯25、濟薯22號、脫毒北京553、紫薯等。地瓜瓤有紅色、紫色、桔黃色、白色等,紅瓤和黃瓤的甜蜜,白瓤的蜂蜜罐地瓜,也是甘甜上品。
近日媒體報道的「蜂蜜罐兒」遠近聞名,號稱地瓜界的「哈根達斯」,是最好吃的地瓜,有蜂蜜的綿蜜口感和香甜口味。埠柳鎮,「野蜂嶺牌」地瓜近日被評為威海知名農產品,該品牌的地瓜憑藉良好的口感,贏得了國內眾多採購商的青睞。
地瓜新吃
地瓜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胺基酸、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含糖量達15%-20%,有「長壽食品」之譽。地瓜具有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利腸道、治便秘等功效。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有「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的記載。
地瓜干。地瓜吃法多樣,勤勞智慧的婦女們變戲法似地發明創造了30多種地瓜飯菜的做法。將地瓜洗凈以後去皮,放入蒸鍋里蒸30分鐘,關火後,在鍋里燜十分鐘。待到稍微晾涼之後,去皮切成約0.8cm厚的片狀,然後晾曬。待完全晾曬乾後,放在特製的紙斗捂上一段時間,表面就容易產生糖分的結晶,形成白白的薯霜,跟柿餅一樣,就成了香甜有嚼勁的地瓜干,是純人工純天然加工晾曬,老少皆宜,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天然健康食品。
除了地瓜干,地瓜飯也是常見的吃法。烀鮮地瓜、烀生地瓜干、熬煮各種地瓜粥和地瓜湯、蒸地瓜面饅頭、烀地瓜面粑粑、烙地瓜餅、做地瓜麵條、包地瓜麵包子等。
地瓜葉。不知何時人們發現地瓜葉里的營養也很了得,早年巧婦們捨不得扔,摘來鮮葉揉一揉燙一燙,用來下雜麵條喝,非常地滑溜。地瓜葉子梗,用來做湯或粥。秋天刨地瓜前,則拿著莆團坐在地瓜壟上,一點一點地向前挪,將地瓜葉子捋下來,拿回家放在缸壇里鹽制,常年可以用來下麵條、熬稀飯、蒸菜豆面球等。現在人們又研究出地瓜拔絲、油炸地瓜丸子和薯條、微波爐蒸烤地瓜、製作紅薯汁等現代食品,豐富了地瓜食品文化。
地瓜栽種、窖藏的文化
栽地瓜時,要將田地泥土耕松耙細,然後開溝施足基肥,再打成一趟一趟高30公分的胖胖地瓜壟。農民將地瓜苗按八寸到一尺的距離栽插在壟上。每棵還要特意在壟頂壓出一個泥窩兒,以便澆水,等水滲下去後再碼窩兒。
地瓜,需要等九秋十月才真正成熟,霜降前後刨收。刨地瓜時,先將地瓜蔓子割掉,一壟一壟一墩一墩地刨。刨出紅的白的紫的鮮艷地瓜,三壟並一壟地擺放在一趟,呈現迷人的豐收景象。
窖藏地瓜也是學問。地瓜窖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產物,也是冬天裡地瓜的「家」。北方的冬天很冷,受了凍的地瓜會壞掉不能再吃。於是,家家的土炕下,都設了一個地瓜窖子,窖口在炕沿邊上。藉助火炕的溫度,地瓜不會受凍,隨吃隨拿也很方便。窖藏地瓜時需先在底部鋪上麥秧或軟草,再放上地瓜,然後鋪一層草放一層地瓜,為的是給地瓜通風保暖,垛的頂部拿麻袋片或厚布、棉被覆蓋。地瓜的存放期限,從前秋11月初到來春四五月份,長達七八個月的時間。
如今生活富裕,物質豐盛,地瓜只成為人們餐桌上的輔助食品。可是艱辛歲月里,一家人圍坐桌旁將地瓜飯吃得噴噴香的情懷卻縈繞人們心頭揮之不去,地瓜留下的鄉愁也是人們難以忘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