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大縱深進攻理論最到位考驗,斯摩棱斯克蘇軍首次嘗試進攻作戰

2020-06-11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蘇德戰爭,大縱深進攻理論最到位考驗,斯摩棱斯克蘇軍首次嘗試進攻作戰

接上文 哈拉欽河戰役和蘇芬戰爭,蘇軍二戰前大縱深作戰理論的實踐

蘇芬戰爭後不久爆發的蘇德戰爭,對於蘇聯戰前的軍事學說無疑是一次最到位的考驗。

戰前蘇軍根據一戰、國內戰爭以及蘇芬戰爭經驗總結,認為為了順利突破敵軍有準備和事先占領防禦縱深,需要在主要方向兵力兵器達成2-3倍優勢。戰前條令規定,步兵師在主要方向軍第一梯隊行動,進攻寬度2.5-3.5千米,在輔助方向則為5-6千米。步兵師在3千米寬以自身建制兵器達成的每千米戰術密度是步兵營3個、衝鋒鎗401支、輕機槍97挺、重機槍55挺、迫擊炮22門(不含連迫擊炮)、反坦克炮8門、火炮26門(包括師屬和團屬炮兵)。主要突擊方向上的步兵軍和師,總任務師突破敵軍整個戰術地幅,深度約為15-20千米;因此,步兵軍(師)當前任務是攻占敵軍整個主要防禦地帶(深度6-8千米),後續任務是發展勝利,攻占第二道防禦地帶。步兵團當前任務是奪取敵軍團預備陣地和炮兵基本發射陣地(深度約為3-4千米),後續任務是攻占師預備陣地。

步兵軍在進攻戰鬥隊形一般編為一個梯隊(諸師並列),師的戰鬥隊形可以編為1或2個梯隊,團的戰鬥隊形規定編為2個梯隊,在狹窄地段則為3個梯隊。主要方向上的步兵師可以得到1-2個或更多炮兵團加強,步兵團則可以得到3-4個炮兵營編成的炮兵群保障,步兵軍在主要突擊方向可以達到每千米60-80門火炮和迫擊炮密度(包括營屬炮兵與團屬炮兵),在輔助方向上則減半。在主要方向上步兵師可以得到2-3個輕型坦克營和2-3個中型或重型坦克連的加強,每千米密度可以達到40-50輛。總預備隊約為步兵軍、師、團總兵力兵器的1/10,任務是遂行在戰鬥過程中臨時產生的任務,並用以加強戰鬥梯隊和發展勝利。

1940年鐵木辛哥和朱可夫觀看演習

戰爭初期,蘇軍不顧被突然襲擊的不利情況,倔強地以進攻來回應進攻。把整個軍、整個集團軍甚至數個集團軍以進攻者的姿態送入德軍的裝甲鐵鉗中,一個一個的被「夾碎」。蘇軍愚蠢的進攻行動,等於變相增大了德軍裝甲部隊突入自己翼側的縱深。德軍裝甲突擊部隊肯定驚訝地發現,蘇軍正在「主動」地把自己暴露的翼側和後方送到德軍部隊的腳下。在遭受了巨大的兵力、兵器、物資損失後,蘇軍轉入了防禦,正所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在頂住德軍最初的進攻後,蘇軍開始以有組織的進攻行動來打擊入侵者。而這也是本文將要論述的正題。

如果撇開戰爭初期那些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無組織的反突擊的話,蘇軍最初的進攻戰役,應該就是在1941年7月至8月實施的斯摩棱斯克進攻戰役了。這時的蘇聯紅軍,由於受到了極其巨大的損失,部隊編制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指揮人員不足和通訊器材缺乏,蘇軍撤銷了機械化軍、步兵軍、騎兵軍和航空兵軍這一級建制。由集團軍直接下轄若干個師(一般在3—8個之間),坦克師劃歸各集團軍指揮。後在8月份開始組建獨立坦克旅和坦克營,這主要是因為坦克損失巨大,無力維持原有的龐大編制。這樣,紅軍集團軍的戰鬥編成縮減到了戰前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1941年6月24日機械化第22軍坦克第19師損壞的改進型T-26坦克

連結-蘇軍1941年7月-8月部分部隊編制

蘇軍步兵師1941年7月編制:轄3個步兵團、1個獨立高炮營、1個炮兵團和勤務保障分隊。共10859人,裝備火炮和迫擊炮144門(其中28門76毫米加農炮、8門122毫米榴彈炮、78門迫擊炮)、高炮10門、高射機槍27挺、反坦克炮18門、步槍和卡賓槍8341支、衝鋒鎗171支、輕機槍162挺、重機槍108挺、汽車203輛、馬匹2500匹。

獨立坦克旅:1941年8月底,蘇軍最高統帥部批准了轄有1個坦克團的坦克旅編制,有坦克93輛。坦克團編3個營,1個營為中型與重型坦克,另外2個營是輕型坦克。同年9月,旅的編制進一步縮小,減少了坦克數量,全旅共有67輛坦克。

獨立坦克營:蘇軍1941年9月開始編制獨立坦克營,轄3個連-1個連中型坦克(2個排,共7輛),其餘兩個連輕型坦克(每連三個排,共10輛坦克),共130人,有坦克29輛。之後在11月又建立了混編坦克營,有1個兩排制的重型坦克連、1個中型坦克連和2個輕型坦克連,全營202人,裝備坦克36輛(重型5輛、中型11輛、輕型20輛)。

斯摩棱斯克會戰

為了實施斯摩棱斯克進攻戰役,蘇軍組建了四個集團軍級集群(每個集群編有2-4個師)。每個集團軍級集群的進攻地帶寬30—50千米,縱深100千米,各出發地域之間距離12-30千米,然而卡恰洛夫集群各出發地域距離竟然遠達150千米!蘇軍指揮員當時還十分缺乏實施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經驗,他們力圖在兵力很少的情況下,從幾個方向發起行進間進攻,這只能使兵力更加分散。例如霍緬科將軍指揮的集群中,規定每個師的進攻地帶寬10千米左右,而沒有規定統一的突破地段;而加里寧集群和羅科索夫斯基集群在50千米的進攻地帶內,建立了三個各有一、兩個師的突擊群,各突擊群之間的間隔居然有12—15千米。相對而言,卡恰洛夫集群進攻比較密集,3個師的側翼相互連接。

在炮兵數量很少的情況下,蘇軍指揮員又將它們平均分配至整個進攻正面上。理由很簡單,哪裡的進攻部隊都需要炮兵「壯膽」,既然步兵平均分配,那麼炮兵誰也不能缺,也要平均分配,結果每千米進攻正面上的火炮和迫擊炮密度平均不超過4—6門(只有戰爭末期的五十分之一到八十分之一左右)。當時,蘇軍的航空兵都隸屬於各集團軍。由於巨大的損失,西方面軍所轄空軍一共只有186架轟炸機和102架殲擊機,能用於支援各集群進攻的最多只有118架轟炸機和48架殲擊機。各集群幾乎平分了這些飛機。又由於選定的突擊目標過多,進一步分散了航空兵火力,造成航空兵火力密度過低。這樣的火力突擊,不僅不能壓制敵整個戰術縱深,甚至連壓制敵前沿火力也不能保證。這樣,進攻除了徒增傷亡,沒有明顯的戰役效果。基於上述原因,蘇軍在各個方向上的進攻都未能在德軍防禦中造成縱深缺口,自然戰役未有任何應有的進展。

葉利尼亞進攻戰役

對斯摩棱斯克的第二次進攻於8月中旬進行。這次進攻糾正了第一次進攻的許多缺點。在集團軍級集群基礎上組建了幾個集團軍,每個集團軍編有5至6個師。第19和第30集團軍的突擊方向靠近了,使得整個進攻的重點變得比較清楚。各集團軍的突破地段寬度分別為:第30集團軍10千米,第19集團軍12千米,第16集團軍5千米。各師進攻地帶縮小到1.3至3千米,只有第一次進攻的八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兵力、兵器密度也得到相應增加,火炮密度達到了每千米正面20門。在第30集團軍內,建立了由坦克第107旅和騎兵第45師組成的第二梯隊,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縱深戰役理論原則。儘管如此,由於德軍加強了防禦和蘇軍本身的優勢並不明顯(只有步兵數量占優,坦克、炮兵、航空兵均處劣勢),蘇軍的第二次進攻也只是在某些地段推進了6至12千米,而沒能在德軍防線上打開缺口,更不用說縱深作戰了。

之後在9月份,蘇軍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區葉利尼亞方向實施了第三次進攻作戰,時任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的朱可夫大將親自操刀。由於當面德軍兵力部分南下,使得蘇軍達到了戰役目的,收復了葉利尼亞地區,也誕生了蘇軍第一批近衛軍部隊-參戰的第 24集團軍步兵第100、第127師最先榮獲「近衛軍」稱號 (分別被命名為近衛步兵第1、第2師)。

電影莫斯科保衛戰中,朱可夫與指揮官們進入葉利尼亞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1ZGn3IBd4Bm1__YeB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