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錯失奧斯卡提名,是奧斯卡今年最大的遺憾

2021-03-17     極客電影

原標題:這部電影錯失奧斯卡提名,是奧斯卡今年最大的遺憾

你讓我這無名之輩教你波斯語;
我教了你2840個我們的名姓,你隨口一說,就是一大片生命。
—— 網友@我要睡會兒覺 影評

《波斯語課》在去年柏林電影節首映結束後,得到全場觀眾起立鼓掌,掌聲久久不停,席間更是傳來陣陣抽泣。

《波斯語課》去年柏林電影節全球首映

去年8月,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官方推薦單元引入本片,受到國內影迷追捧,甚至形成了「一票難求」的局面。

現在,北影節上沒搶到票的影迷們「有救」了:

3月19日(本周五),《波斯語課》將正式在國內公映,點映將於3月18號開啟。

受真實歷史事件啟發,殘酷又魔幻,既有反思精神又懸疑感十足,這部難得的年度口碑佳作,希望你不要錯過!

以8.5分高開,後口碑持續穩定在8.3分,在如今的院線電影中實屬難得

他用受難者的名字創造出一門語言

《波斯語課》的劇情根據德國作家Wolfgang Kohlhaase創作的小說《一種語言的發明》改編而來,其靈感來源於二戰時期的真實事件。

現年90歲的Wolfgang Kohlhaase,德國知名作家、編劇、導演,曾榮獲2010年柏林電影節榮譽金熊獎

導演瓦迪姆·佩爾曼(Vadim Perelman)在柏林電影節接受採訪時就表示,他多年前在報紙上讀到這個故事,一直無法忘懷,之後嘗試改編成電影,這才有了《波斯語課》。

二戰期間,在被納粹德國占領的法國境內,猶太人小卷與一群同胞坐在卡車上,不知要被載向何處。

一名餓極了的同胞想拿一本絕版波斯語書和小卷換一點麵包,好心的小卷與他做了交換。

誰能想到,這本書改變了小卷的命運。

納粹士兵是要載著猶太人們去刑場:在成排倒下的猶太人中,小卷趁機想要躺下來裝死,被納粹士兵一眼識破。

面對槍口,求生欲極強的小卷急中生智,謊稱自己是波斯人,懷中揣著的波斯語書成了「證據」,希望能求得一線生機。

好巧不巧,在納粹集中營中正有一個名為科赫的長官,懸賞10個肉罐頭尋找一名波斯人。

為拿到懸賞,兩名執行槍決的納粹士兵將小卷帶回了營地。

面對科赫長官的提問,小卷了解的一些常識、比如波斯首都是德黑蘭,語言是波斯語……讓他暫時沒有穿幫,得以活命。

但科赫分派給他的任務讓他膽戰心驚

——白天在廚房幫工,晚上教科赫波斯語單詞,每天教4個,除休息外一周教24個,一年就是1152個,戰爭至少要持續兩年……

這意味著,對波斯語一竅不通的小卷要無中生有造出2304個單詞!

小卷每天在廚房干粗活到深夜,同時心裡盤算著新的單詞,一旦某個單詞記混就可能會被揭穿身份,到時就不是一槍斃命了事,而是數不盡的折磨。

只過了幾天,「愛好學習」的科赫長官就把他找來,要求提高教學強度——一天教40個單詞。

為了讓小卷安心備課,也作為給他的獎勵,科赫長官給小卷安排了一份文案工作——登記來到集中營的猶太人名單

小卷想到每天40個單詞的任務量,此時心裡已近乎崩潰,正當他走投無路時,卻看到了自己剛抄下的猶太人姓名……

他愣住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衝進腦海:不如用這些名字,組成一個個單詞?

就這樣,一個個「波斯語詞」被編了出來…

隨著科赫長官記住的單詞越來越多,他也對眼前這個「波斯人」產生了好感,甚至會留給他吃的。

直到有一天,集中營里來了一個人、一個真正的波斯人…...

在經歷了九死一生的磨難之後,小卷用「自己的語言」記錄下2840個曾經鮮活生命的名字;

而他的故事也成為歷史的傳奇,直到今天還在提醒我們戰爭的殘酷。

「自創波斯語」真實存在

導演瓦迪姆·佩爾曼對片中「自創波斯語」的真實感極為看重,他在接受採訪時說:

我希望它聽起來有東方韻味,語法上一定要正確,這點至關重要。

現本片的烏克蘭裔導演瓦迪姆·佩爾曼

為此,他跑到莫斯科國立大學找到了一位語言學家,這位語言學家根據奧斯維辛集中營中法國遇難者的真名實姓創造出了這麼一門「假波斯語」

現在,在電影拍攝完成後,佩爾曼手邊也多出了一本包含300個單詞的詞典;

每一個詞包含都完整的前綴、後綴,由奧斯維辛中法國遇難者的名姓組合而成。

導演佩爾曼表示,他未來也許會出版手頭這本為電影而生的「波斯語」詞典。

抱憾與奧斯卡提名失之交臂

作為情節一波三折的二戰題材電影,《波斯語課》幕後故事也堪稱曲折:

《波斯語課》作為白俄羅斯奧斯卡最佳外語參選片報送,但又意外被取消參選資格——這與它背後的「國際化混搭」團隊有很大關係。

《波斯語課》最早的拍攝想法來自烏克蘭裔導演佩爾曼,他執導的《塵霧家園》(2003)曾獲得第76屆奧斯卡獎的三項提名

瓦迪姆·佩爾曼憑藉《塵霧家園》一舉成名

佩爾曼自身就擁有猶太血統,這讓他對二戰中猶太人題材的內容一直格外留意。

在確定要把《波斯語課》搬上銀幕後,他先自己改編出了一個劇本;

這個用俄語寫成的劇本,之後被翻譯成英文,最後又翻譯成德語。

《波斯語課》這個項目逐漸獲得了來自俄羅斯、白俄羅斯、德國三地製片公司的青睞,由三個國家的製片公司共同出品,成為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合作」。

演員方面,飾演猶太人小卷的阿根廷裔法國青年演員納威爾·佩雷茲·畢斯卡亞特(Nahuel Pérez Biscayart )17歲成名,曾獲得凱撒獎最佳新人男演員獎,擁有一雙深邃的大眼睛,極擅長通過表情和肢體語言來表達複雜情感。

法國青年演員Nahuel Pérez Biscayart出演猶太人小卷

飾演科赫長官的德國演員拉斯·艾丁格(Lars Eidinger)是當今德國演藝界的抗鼎級人物,他2016年曾擔任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委員,曾主演德國高分神劇《巴比倫柏林》。

德國知名演員Lars Eidinger在《波斯語課》中出演納粹軍官科赫

這樣一群不同國籍、不同語言的電影人湊在一塊,最終共同製作出了《波斯語課》。

但這也在「沖奧」過程中引起一個問題:

因為《波斯語課》全片都是在白俄羅斯境內拍攝完成的,所以白俄羅斯選擇了《波斯語課》作為自己國家的作品,提報給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參選;

但奧斯卡評獎團隊審核後發現,《波斯語課》主創團隊中白俄羅斯裔參與人數過少,不滿足這一獎項的評獎標準。

《波斯語課》主創團隊

《波斯語課》的出局不僅是白俄羅斯的遺憾——這是白俄羅斯電影離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最近的一次;

更是全球電影的一件憾事,因為這樣的佳作竟然與奧斯卡失之交臂了!

喚起你所有對反戰佳片的回憶

回看影史,關於二戰時期猶太人題材的佳作不少,每一部都驚心動魄,扣人心弦:

好萊塢大導演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從德國人視角審視德軍的罪行;紅衣小女孩的隕落喚醒了片中辛德勒的良知,最終完成了他的救贖;

而「笑中帶淚」的經典《美麗人生》,以歐洲式喜劇開篇,戰爭的血腥被藏在濃濃的父愛背後,卻越發觸目驚心;

《鋼琴家》中,代表人性最美好一面的「藝術」,成為抵禦人性最黑暗面的「有力武器」;

《黑皮書》里猶太姑娘的「復仇」,讓我們看到一段關於女性的反戰史詩;

去年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六項奧斯卡獎提名、並最終斬獲最佳改編劇本獎的《喬喬的異想世界》,從德國小男孩喬喬的視角,溫柔地帶我們一步步在厚重歷史中成長......

每個故事都有自己獨特的切入點,都帶給我們震撼和感動。

就像每一部優秀的二戰電影一樣,《波斯語課》以「小」見「大」,用一個有點離奇的「小故事」讓我們看到真實的歷史背景。

德國軍官科赫不是刻板的反面人物,相反地,他人性的一面成為片中最有意思的看點:

科赫之所以那麼想學波斯語,就是為了戰後能去德黑蘭和他哥哥團聚,開一家餐館,過普通日子。

這樣一個「只為混口飯吃」的納粹軍官,對猶太人小卷的態度從懷疑,到後來的幾番轉折,都體現出在極端的戰亂背景下,人性經歷的多重考驗。

猶太人小卷在求生過程中,對死亡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在他身上銘刻著所有二戰受害者的縮影,劇本特意安排在電影中沒有出現他的姓名,從頭到尾他都頂著死者的名字生活。

當科赫用全世界只有兩個人能聽得懂的語言念出一首美麗的詩時,人性的光明壓過了戰爭的黑暗。

「生」與「死」緊密聯繫,不刻意對立——這可能是《波斯語課》能收穫不少媒體好評的重要原因。

影評人Rich Cline說:

導演創造出一種巧妙又不失時代感的風格,讓觀眾能夠專注於演員的出色演繹。

不少媒體也盛讚兩位主演,《好萊塢報道》認為兩位男主貢獻出了「大於生命的表演」;英國《每日星報》評論道:「兩位出色的主演讓我們著迷」

作為一部二戰影片,《波斯語課》以語言為母題,展開人物間的衝突;

而身為電影作品,《波斯語課》則用一種「電影之美」,連接起了不同觀眾,讓我們能共情於一處。

讓我們約好3月19日走進電影院,在「波斯語」里聽聽那些逝去的名姓,從那道人性的光輝中汲取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wdXP3gBMMueE88v9wq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