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超超、江程程、胡群、程堂義
在上世紀90年代,合肥出現了兩次「最高樓」,分別是1997年建成的電信大廈和1998年建成的安徽郵電大廈。
作為當時硬體、軟體水平最高的寫字樓,30層143米的電信大廈為「安徽高度」帶來質的飛躍;但一年後39層178米的安徽郵電大廈隨即成為「安徽最高樓」,而且這一「紀錄」一直保持了13年。
1997年,坐落於合肥市區長江西路225號、30層143米的電信大廈完工,這讓「合肥最高樓」更有了「高度」。
其實,電信大廈是我們的俗稱,它規範的名稱叫合肥市第二長途通信樞紐工程,說「第二」也是和俗稱「大鐘樓」的合肥市長話通信樞紐工程相對應的。據當年參與這棟高樓建設的人回憶,電信大廈的建設是有歷史背景的。
「一看電信和道路,二看廠房和吃住。」這句順口溜是上世紀90年代衡量一個城市是否先進的標準之一。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合肥又提出了「開放開發,再造新合肥」的口號,但當時合肥市的電話容量只有5萬多門,普及率僅為7%,居華東地區和全國的後位……所以,合肥的電信事業僅僅依靠這一座長話大樓已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了。於是,再建一座高科技的電信樞紐工程被提上了規劃。
中國民航華東局關於合肥市擬建兩座大樓高度的批覆
據當年的建設者回憶,一開始規劃的這棟樓的高度是196米,但由於該大樓在機場儀表直線近距離保護區內,對合肥機場進、出港的飛機飛行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被要求總高度限制在185米以下。的確,在中國電信合肥分公司的檔案室里,我們就看到一份民航華東管理局[1997]443號文件,明確要求「該大樓的總高度必須限制在185米以下(含無線、避雷針)」。
電信大廈是從1993年開始正式規劃到1997年建成,歷時4年。據了解,征地建設之前那裡還只是一片菜地。在當時的情況下,建造這樣一座全市「最高樓」,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關於成立合肥市第二長途通信樞紐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的通知
通過查閱檔案我們了解到,電信大廈是由主樓、裙樓、附屬樓和庭院工程四部分組成的,總建築面積50428平方米,主樓高度143米,若加上頂樓鐵塔總高度有167米,地下二層,地上三十層。我們知道,在高層建築中,抵抗水平力是設計的主要難度。據相關人員介紹,為了增加大樓的水平荷載,採用了框筒結構,這在當時合肥建築史上是「前無來者」的。而所謂框筒結構,就是由內外筒共同抵抗水平力作用。這種多筒結構的剛度和強度都有很大提高,適合建造層數很多、高度很高的高層建築。
五里墩立交橋映襯下的電信大廈
電信大廈建於長江西路,這一塊地勢海拔較高。為了增加大樓的承載力,建設者們在地面挖孔樁深度達20米左右,而這些在當時基本依靠人工。「其實,這還不是問題最難的。根據設計,電信大廈樓頂是一個70度以上的斜面牆,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由於技術和設備的限制,在這樣大角度和面積的斜面牆上澆灌混凝土,對當時的建設團隊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們通過摸索,足足乾了三天三夜才按質完成。」
1997年,電信大廈建成後,與附近的五里墩立交橋融為一體,成為合肥一大景觀。而且,作為當時硬體、軟體水平最高的寫字樓,30層的電信大廈為「安徽高度」帶來質的飛躍。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合肥的發展突飛猛進,因此一座座高樓也是拔地而起。這不,電信大廈「最高樓」的寶座剛「坐」了一年,就被更高的安徽郵電大廈「奪」去了——1998年,39層、高178米的安徽郵電大廈成為「安徽最高樓」,這一「紀錄」保持了13年之久。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是我國郵電產業的大發展時期,技術的發展、辦公和機房的需要,再加上塑造一個百億企業的形象要求,於是1994年省郵電管理局決定在淮河路原辦公地址上規劃建設新的郵電大廈。」據安徽郵電大廈代建企業——安徽置地投資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楊孝松介紹,「按照規劃設計,郵電大廈不僅以39層、178米創造了一個新高度,而且樓的造型很新穎,且寓意深刻。這座現在看起來依然非常時尚的寫字樓有四個面八個方向,頂樓還有20米左右的鐵塔尖頂,寓意『四面八方』和『積極向上』。」
1998年建成的郵電大廈
通過親身參與建設的楊孝松的介紹,我們了解到,不管是建築材料,還是施工方式,安徽郵電大廈的建設都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國內領先,世界先進」。例如,地下採用大直徑人工挖孔樁,最大直徑達2.2米,這在當時全國都少見;採用高強度的C60混凝土,而當時使用的混凝土強度普遍在C45以下;全泵送混凝土,在當時基本還靠人工的情況下,這是不可想像的。自升式爬架,滑模工藝、清水混凝土技術……所有這些對當時的安徽來說,都是第一次使用。
當然,在一些建材的運用等方面,郵電大廈更是體現了許多先進的「外國元素」,例如所用的干掛石材和玻璃幕牆(率先啟用背栓技術,達到了100多米以上使用石材先例),石材是西班牙的,玻璃是比利時的;電梯是當時最先進的美國奧的斯;空調是美國特靈……「就連郵電大廈的頂部,也借鑑國外的一些做法,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員工茶歇區,在上面可以喝著下午茶,透過玻璃幕牆俯瞰合肥的城市風景。」楊孝松說道。
有專家指出,1997年建成使用的電信大廈,不僅是當時最高樓,也是一座集高技術、高效率、智能化,大規模於一身的現代化電信大樓。它的建成為安徽及合肥電信事業的現代化進程奠定了基礎。的確,引領合肥電信發展的不少變革都是從這棟大樓里發出來的。
上世紀90年代末,安徽省首次電視電話會議是在電信大廈召開的;2012年12月8日,合肥本地電話併網及固定電話號碼升8位的新聞是從電信大廈發布的;2014年7月5日,合肥率先啟動「天翼4G」正式商用也是從電信大廈發布的;2015年,合肥市建成「全光網城市」在電信大廈首次發布……特別是「全光網城市」的建成,標誌著合肥通信業發展邁上新台階。
所謂「全光網城市」,是指光纖網絡遍布城鄉各處,積極推進和建設以電子政務網、天網工程、數字城管、社管創新平台、區縣級無線城市等項目為基礎的一體化政務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政務雲平台,推動政務應用上雲,推進萬家企業上雲,助力合肥實現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大數據強市」計劃。
郵電大廈還在建設中就接待了不少參觀者
而被譽為我省「第一家真正意義上寫字樓」的安徽郵電大廈,不僅在當年建設的過程中,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合肥速度,趕超深圳。因為建設中的諸多成就,安徽郵電大廈早在2000年就斬獲了建築業最高獎「魯班獎」,據楊孝松介紹:「這個項目還是當時省建設廳的觀摩項目,大樓還在建的時候,就接待過多批省內外的同行參觀學習。」
安徽郵電大廈從選址到規劃設計,再到施工和管理,都是比照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標準,即使經過多年高頻率的使用,大樓的狀況一直很好。楊孝松給我們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前幾年,大樓現在的使用單位想根據工作性質把內部改造一下,後來想了想還是沒有大動,主要原因就是當時我們建設時用的材料大多是一流標準的,他們擔心現在找不到那樣質量的配套材料了。」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電信大廈和郵電大廈雖然已不是合肥「最高樓」,但都還在發揮著各自的重要作用,是合肥顯著的地標性建築,在不少人的心中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
誠如一位當年參與建設郵電大廈的建設者所說,「當年剛畢業的我來到這裡建設大樓,如今陪讀的我,窗外所見就是郵電大廈。二十年彈指一揮間,不禁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