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文概況

2019-05-02     治國評論天下

印度人文

印度人口13.24億(2019年),人口密度是中國的三倍,印度斯坦族占46.3%,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達族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這可以讓我們感受印度民族的複雜程度,印度有三百多個民族,是真正的多民族國家。印度主體民族人口比例不占優勢,這帶來了印度的各種複雜情況,這讓印度政府做某些事情的困難程度是中國難以想像的。印度如果按照民族分布,劃分地方行政區域,學習蘇聯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估計現代印度不會倖存到現在,早已四分五裂了,其解體的程度也許會更徹底一些。

印地語和英語同為官方語言。印度大約有幾百種語言,如果算上方言,可以達到1600多種,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這顯示了印度語言的複雜程度,也是中國難以想像的。這也顯示了中國的巨大優勢,統一的語言,唯一的全國性語言,這是多麼大的一種優勢啊!在現代市場經濟時代,統一的語言是多麼的重要,可以節約巨大的人力物力,有利於各種信息在中國的流通。中國不明智的地方是,在基礎教育體系中過度重視英語,導致全國智力的巨大浪費,也削弱了中國語言(漢語)統一的優勢地位。

約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12%)、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宗教信仰構成很複雜,特別是排名第二的大宗教,占有如此大的人口比例,各個宗教的矛盾是容易引起的,這也是印度相對中國的重要劣勢。中國相對印度,可以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幾乎所有非移民國家的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群體的分布都是以大集中為主、小雜居為輔,也就是說在某個區域總是某個民族或某個宗教人口占據人口的絕對優勢,這是社會長期進化而成的,這是人類趨利性的體現。因為,某個地方民族單一或宗教信仰單一客觀上可以大幅度減少或避免民族矛盾或衝突以及宗教矛盾或衝突。

曾經流行於印度的佛教衰落了。輝煌時期,南亞大部分地區的大部分人口信仰佛教,到現在,佛教在南亞已經處於微不足道地位,只在斯里蘭卡與不但這樣的小區域占優勢地位。南亞宗教競爭激烈而殘酷,缺乏暴力觀念的佛教逐漸被淘汰。而印度教可以與外來宗教抗衡,與外來的伊斯蘭教同樣獲得發展,共同淘汰佛教。

印度教人口有4大傳統儀式,分別是出生、葬禮、婚姻和普迦儀式。印度的恆河流域具有明顯的雨季。古代社會的挖掘能力較差,難以挖較深的墓穴。在雨季時期,埋葬地下的屍體容易被洪水衝出,造成污染,這促使古印度人被迫選擇火葬,印度教徒的火葬傳統由此產生。中國漢族傳統是土葬,擁有財物陪葬的習俗,這導致中國地下埋藏大量的文物。現在中國學習印度教徒的習俗,大力在漢族人群中間推行火葬。

在印度教徒心中,牛是濕婆神的坐騎,所以禁止食用牛肉或牛皮製品。熱帶暖和的氣候環境,促使古印度人形成大便後用水清洗的習慣,延續至今,現在依然不用手紙。用左手清洗便渣,左手被認為不幹凈。與印度人握手時,自然是不能用左手的。

印度到處是歷史紀念碑。一些保存佛祖舍利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銅匾和石碑散布在整個次大陸。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愛羅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有保存完好的不同建築風格的雄偉的廟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莊園、德里的壯麗紅堡、歷史紀念碑、壯觀的法特普爾西克里王宮、宏偉美麗的泰姬陵等。由於印度沒有類似中國的破四舊行動,其文物古蹟保存的很好,值得羨慕,這是我們不如印度的地方。

印度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2007年相關數據顯示,印度人口識字率達到75%,但成人文盲仍高達3億,居世界之首。2008~2009年,6歲至14歲兒童入學率接近100%,但全國平均小學輟學率高達31%。政府是比較重視教育的,但是其國民並不重視教育,這與中國相反。其人口平均智商不高,這是其國民不重視教育的主要原因,也是文盲多的主要原因。

印度報刊大多屬私人和財團所有。印地文和英文報刊分別占總數的37%和16%,二者的比例略微過半,還有大量的其他語言的報紙。這可以感覺到,印度其他語言的影響程度是不能被忽視的,說明印度語言確實複雜。

主要新聞機構和通訊社有新聞發布署(相當於政府中央通訊社),印度報業托拉斯(印最大通訊社,半官方性質),印度聯合新聞社(印第二大通訊社,系報業同仁的合股企業),印度斯坦新聞社(私營)。全印廣播電台隸屬政府新聞廣播部,廣播網覆蓋全國人口99.1%。對外使用27言廣播,對內使用24種語言和146播音,這也可以感受到印度語言的複雜程度,這應該不利於信息的交流,在市場經濟的現代社會是一個缺點。印度報刊或新聞機構的民營比例較高,這是值得印度自豪的地方,這也是我國需要學習的地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t96_msBmyVoG_1ZS4R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