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方方作品:風景在哪裡

2020-03-31     讀寫探秘



華林一直在尋找他的風景。有如四月影會那樣,他想拍出讓別的人怦然心動的照片。但華林一直沒有找到。每次去看別人的攝影作品,他都有窒息感。他無法加入同行們的交談,只能自己踱到一邊,甚至是在一個角落裡,他才能夠呼吸。他不知道自己什麼做得不好,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再怎麼做,他只覺得自己已經盡了心力,心裡卻沒有滿足。

有一天華林去美術學院看一個法國人的攝影展覽。那個法國人選擇的主題是三峽,這是攝影家們拍爛了的選題。華林先以為這樣的攝影展覽只是一個法國人討好中國當局而已。可是當華林站在那些作品面前時,他有點傻了。驚訝得嘴巴都攏不上去。照片是黑白的,那的確是三峽,但那卻不是中國人常態眼光中的三峽。建築工地的材料和現場,從質地到圖形,經過了這個法國人的眼睛和心靈,全都變成了藝術。它們從他的鏡頭裡走出來,走到了牆面上,那麼淡定,卻又那麼富於激情。華林從上面看到了一個靈魂,一個無拘無束的靈魂。面對這些作品,華林知道,在他的家裡,他已經是人才了,可是在攝影界,他卻還只是一個小蟲子。

華林有些沮喪,甚至很煩。回家時,他便去了嘉諾撒小教堂。

小教堂依然華麗地頹廢著。陽光落在牆面浮雕的人字花案上。那地方已經被太陽照過一百年。把牆上的「人」字照得滄桑滿是,卻沒有揮發掉它的美麗。一百年的光照和一天的一模一樣。孤單的時候,華林常會坐在那裡呆看著陽光一寸寸寂靜地移動,自己的心便在這寂靜的移動中安寧。

現在,華林像以往一樣小坐著,像以往一樣看著陽光的移動,但他的心卻無法沉靜。他想:自己怎麼會那樣缺乏靈感缺乏創造缺乏才華呢?為什麼別人的心都像明鏡一樣,只要有一線陽光就會光芒四射?而他的心怎麼就只像是銹在胸里的一個零件,任憑陽光如何照耀,非但沒有光澤,甚至連一點活力也沒有?

嘉諾撒小教堂旁芳草萋萋,風吹時發出輕微的簌簌聲。這聲音讓苦悶的華林更加地沉醉在自己的苦悶中。

晚上,華林去找吳老師。他向吳老師傾訴他的苦悶。吳老師正隔三岔五地下鄉拍攝有關楚文化的民間器物,心思不在華林身上。華林看出吳老師的心不在焉,心裡掠過幾絲失望。吳老師讀出了華林的情緒,忙又帶著歉意地說,像你這樣,應當屬於瓶頸時期。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一個階段。華林說,可是我應該怎樣走出這個瓶頸,到達屬於我的開闊地呢?吳老師沒有回答。

華林只好告辭。吳老師送華林出家門時,見華林滿臉憂傷,心有不忍。知道華林是真愛攝影,真想出好作品,而不只是玩玩。吳老師便給華林提了個建議。吳老師說,華林你不妨到清江邊走走,拍拍土家人的跳喪,去感受一下人類在生與死的邊緣上所迸發出的激情。

華林的心裡就像黑房間被人撥了下開關,突然明亮了起來。

第二天,華林帶著他的數位相機,來到了清江邊。

一大清早,晨霧下的清江朦朧不清得很。但彼岸的山影,此岸的石壁,江上的水汽,草上的露珠,很是讓華林陶醉。更兼四周空無一人,鳥飛過去翅膀扇動的聲音都有呼啦啦的意味,天地間恍若只有華林一個。華林一下子就找到了盤古的感覺。

頭天剛下過大雨,對岸的山樑便綠得出水,披在山上的天空也跟洗過一樣了。華林有些興奮。

他在石上跳上跳下,尋找各種角度。一直拍到霧散雲開,整個清江都袒露在他的面前。

清江敞開的樣子,比它朦朧著更加漂亮。華林在這份敞開中看到了清江的細節。石頭是靜的,但流水讓它有了動感。水是透明的,但山色將它染出顏色。華林讀的是中文系。華林想,清江不是詩,詩朦朧著更有味道;清江是小說,小說靠清晰生動的細節才好看。若沿著清江由頭走到尾,一部曲折有致血肉鮮明的長篇小說就出來了。

華林拍著想著,就有些累。他看到江邊有塊平整的石頭,於是坐過去休息。石頭比床更大,華林索性躺了下來。清澈的清江水便喧鬧著從他頭頂流過去,聲音在空曠的山間,有如絮語有如低吟。這時候華林覺得像是他在家的時候,清早躺在床上,聽早起買菜的婆婆嫂子們相互搭腔問候一樣,很親切,很溫和。

陽光就落在了他的肚子上,胃也暖和著。

(節選自《春天來到曇華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laQL3EBnkjnB-0zy8r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