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因情緒而生的負累,才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2020-03-10     國學書舍

莊子:因情緒而生的負累,才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不管你經歷了什麼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讓自己的情緒摻雜於其中,而讓自己的理智去控制事態的發展。

在這個世上,事情好做人難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免不了有紛爭,因人而起的矛盾出現時,自己怎麼化育這些問題,便成了事情的關鍵。

當大多數人遇到這些問題時,便會因情緒誤導讓自己陷入深淵之中。

而情緒不會讓事情有任何好的轉變,只會讓痛苦加劇,因為情緒是模糊客觀事實的罪魁禍首,情緒就是人生最大的騙局。

當一個人處於被動階段的時候,他痛苦的不僅是因為挫折本身,而是因為人對自己帶來的傷害,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情緒一定會「走」在自己的前面,在自己心裡過度誇大了這一事情的存在,和這一事情對於自己產生的傷害。

有這樣一首禪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的本性,就是習慣性的拿情緒將客觀的事實擴大或者惡化,即便別人對自己產生了傷害,但是傷害本身遠不及你的情緒,對於自己產生的困擾傷害更大。

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在事態發生的時候,將情緒從自己的人生中剝離,而理智和客觀的去看待這件事情,用理智去控制事態的發展,才能夠在避免自我傷害的同時,讓事情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演化。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化被動為主動,在避免受到傷害的同時,能更好的引導事情。

如果事情出現了,任由自己的情緒胡思亂想,結果只會造成兩種狀態:其一,情緒只會擴大你所受的傷害,讓你感覺到更加痛苦。其二,在情緒衝動之下,你只會做出更不理智的決定和行為,而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古代有一個人叫高洋,他很聰明,但是表面深藏不露,很多人都不了解他,只有父親高歡看出來他和其他兒子不同,就說:「這個兒子的智慧思慮更在我之上。」

有一天高歡想測試兒子對於事物的應變能力,就交給兒子一把亂絲,讓他們整理一下,其他兒子一籌莫展,只有高洋拿起刀瞬間斬斷亂絲,說:「亂了就一定要斬斷他。」

在生活中,有多少人會在事情出現的時候,願意拿起一把刀斬斷這把「亂絲」呢,所有人只會糾結這一團「亂絲」之中,這不僅是一種快刀斬亂麻的智慧,更是凡事不動情緒,而用客觀理智去對待的一種境界。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梓慶用木頭製作鐻,做成之後看到的人都覺得是鬼斧神工,魯侯看見之後就問他:「你是用什麼道術做成的?」

梓慶說:「我是一個工匠,不會什麼道術,不過我在做鐻之前,不敢損耗精氣,必定齋戒以平心靜氣,齋戒三天,不敢有功名利祿之心,齋戒五天,不敢有是非美惡之心,齋戒七天木然不動,忘卻我還有四肢形體,在此期間解除公務,專心於工藝精巧,外物的干擾通通消失,然後走入山林觀察禽獸神情形貌,有所得,完整之後再現於架上,然後著手雕刻,不是這樣就罷手,這樣以天然木材和天然鐻相結合,製成之器之後就被稱為鬼斧神工,原因正是如此。」

《莊子》之中這一篇故事是一個很抽象的比喻,梓慶削木做鐻,有鬼斧神工的技巧,這個故事闡述的便是人生的養生之道。

忘物忘我,順乎天然萬物之性,最重要的是不懷有非分美惡之心,木然不動,忘卻自身形體。

所謂理智客觀就是拋開自己的情緒,站在更廣義的角度去審視這一個問題,在很多時候,情緒一定是讓自己變得更加糟糕的根源,即便是面對人生瑣碎痛苦的時候,一個人只會因想的太多而變得更糟,而拋開情緒,才是凌駕於這一問題之上的智慧。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l_ND3EBrZ4kL1Vi6sQ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