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2月19日夜,在安慶之戰進入最關鍵的時刻,一名太平軍守將程學啟率領300多名士兵連夜翻出安慶城,逃到湘軍陣營。
在這300名士兵里,有後來成為北洋水師提督(總司令)的丁汝昌。
一
丁汝昌,字禹亭,號次章,安徽省廬江縣石頭鎮人,生於1836年。丁汝昌的父親丁燦勛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以耕種為業,供不起丁汝昌讀書。因此,雖然丁汝昌讀書很勤奮,但依然只讀了3年私塾,就中止了學業,去幫人放牛、放鴨、擺渡船等,後來又到一家豆腐店當學徒工。
1851年,由於廬江縣一帶發生嚴重災害,父母先後病故,留下15歲的丁汝昌。1854年,一支太平軍部隊來到廬江縣,丁汝昌應徵進入太平軍,成為程學啟的部將,跟隨他南征北戰。
程學啟帶著丁汝昌投降湘軍後,調轉槍口對準昔日的戰友太平軍。最初,曾國藩、曾國荃對他們並不信任,他們被派駐到湘軍陣地的最前沿,抵擋太平軍的攻勢。不少湘軍將領甚至要求曾國荃將他們殺掉,以絕後患。程學啟和丁汝昌只好更加勇猛地與太平軍作戰。
1861年8月1日,程學啟和丁汝昌帶領部隊,身先士卒地衝進安慶城,這才打消了曾國藩和曾國荃的顧慮。
1862年,由於太平軍李秀成、陳玉成等部攻破江北大營、江南大營,並一鼓作氣地殺入浙江、江蘇等地。曾國藩派遣李鴻章募集一支軍隊前往上海,並將包括程學啟「開」字2營在內的10個營送給李鴻章。丁汝昌隨著程學啟加入到淮軍陣營。
二
如果說程學啟「開」字2營是淮軍中最兇悍的軍隊,那麼丁汝昌就是程學啟手下最能打惡仗的將領。
1862年8月,淮軍大將劉銘傳率領軍隊在四江口與太平軍激戰時,丁汝昌奉命進行配合作戰。劉銘傳看到丁汝昌打仗如此猛,欣賞不已,便向李鴻章提出請求,希望將丁汝昌調到自己手下的「銘」字營。李鴻章同意了,於是丁汝昌又變成了劉銘傳的手下。
有人說,丁汝昌能夠當上北洋水師提督,是因為他是李鴻章的親信和得力幹將。這張說法不對。丁汝昌在進入淮軍後,地位一直不高,他的頂頭上司是劉銘傳,與李鴻章相差太遠。充其量可以說他是劉銘傳的得力幹將,還不能說是親信。因為當劉銘傳遇到麻煩時,第一個想清理的正是丁汝昌。
1874年,清廷在太平軍和捻軍都已經平定的情況下,為了全力支持左宗棠在西北用兵,決定在淮軍中採取裁軍節餉的做法。既然是裁軍,當然是裁去那些「雜牌」軍隊。劉銘傳打算將丁汝昌的3營隊裁撤掉,激起了丁汝昌的不滿。丁汝昌寫信給他,表示抗議。劉銘傳憤怒不已,起了殺心,要將他以「違抗命令」的罪名殺掉。
丁汝昌聽說後,當即逃出軍營,馬不停蹄地返回安徽老家,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
三
丁汝昌在老家隱居了幾年,度過了一段舒適穩定的日子。然而,三四十歲,正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時間階段,丁汝昌不願意將大好時光拋灑在「老婆兒子熱炕頭」上面,就再次離開家鄉,前往天津,尋找已經貴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鴻章。
李鴻章與丁汝昌接觸不多,但很早就聽說過丁汝昌的名號,得知他打仗非常勇猛。可是,當下國內基本上風平浪靜,沒有打仗的地方,怎麼辦呢?李鴻章思前想後,決定將他留在天津,安排進正在籌建的北洋水師中。
這時候,正在用兵西北的左宗棠聽說了丁汝昌復出的消息,奏請朝廷,將丁汝昌調到西北去協助他打仗。李鴻章與左宗棠明爭暗鬥幾十年,當然不肯將丁汝昌放走,去幫助自己的政敵,便叫丁汝昌裝病,推掉了前往西北地區的差事。
接下來的幾年,李鴻章陸續從英國、德國購買了一批艦船,構建了北洋水師的基本框架。李鴻章奏請朝廷同意後,讓丁汝昌在北洋水師里任職。
1888年9月9日,醇親王奕譞奏准朝廷頒布了《北洋海軍章程》,這意味著北洋水師正式成軍。4天後的9月13日,在李鴻章的提名下,丁汝昌為朝廷任命為北洋水師提督,不久賞加尚書銜。
從此,清朝4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北洋水師,有了自己的總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