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9.4 這樣的故事,這樣的電影,再也不會有了

2019-10-25     影視地平線

時間流逝著,時代變化著,新事物的發展總是伴隨著舊事物的衰敗,於是,很多經典的電影,不經意間,被埋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大浪淘沙,還好,我沒有錯過這部電影,可以這麼說,限定空間內,凸現大時代背景下,人們各種生活狀態與精神面貌的電影,這一部絕對是可以名列前茅的,它就是根據老舍先生同名話劇改編的電影《茶館》

《茶館》這部電影上映於1982年,距離現在已經過去37年的時間,可是,回頭再認真去觀看時,故事裡對於人與時代的刻畫,卻永遠都那麼的鮮活。

不過時的話題,永遠都會隨時代的發展,而具有繼承性。老舍也許在創作這部作品的時候,就已經想到,後來人定會從其中得出具有時代意義的新思考。

我很想把這部電影,看作是謝晉導演《芙蓉鎮》的前傳。茶館便是米豆腐店的前身,這裡是喝茶吃飯的地方,也是人流匯聚的地方,它們在時代變化中迎來送往,而我們這些觀眾,總是能夠透過這個並不算太大的空間,窺探著動盪時代中底層的生活百態。

底層百姓哪裡懂什麼局勢,他們只想安安穩穩的過著可以裹腹的日子,可惜,飄搖動盪的時代里,歲月靜好成為了一種奢望。

《茶館》相比較《芙蓉鎮》,它的時間跨度更大,而在時代更迭中,對於百態人生的描繪要更為詳盡。前者是歷史的旁觀者,後者則是歷史的參與者,旁觀者更容易跳出感性,全面且冷靜的看待人與時代糾纏不清的複雜關係,或許,這也就是《茶館》,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的重要原因。

老舍先生就是站在茶館門外的看客,不去打攪,不去分析,不去評判,只是認真的看著變化時代中,人們身不由己的生活狀態。

1

作為人藝經典劇目的《茶館》,場場爆滿且一票難求就足以說明,它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而當從話劇舞台轉戰到大熒幕時,除了保留了舞台劇精華部分之外,更利用後期剪輯以及細微場景的布置,讓整部電影充滿了平易近人的生活化氣息。沒有曲高和寡,沒有高高在上,茶館裡的客人,就成為了我們隨時都能夠遇到的身邊人。

《茶館》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在二十世紀初期到四十年代末,大約四十多年的時間,而故事的發生地,局限在了一座小小的茶館內。這個時期,正是中國風雲變幻的年代,而如何能夠通過茶館內人們的言行舉止,洞察出時代正在悄然發生的變化,這就是很考驗創作者的。

老舍在創作這部話劇的時候,它將所有發生的大事件,悄悄的糅雜進了普通百姓的日常交流中,用最為平常的閒聊,傳遞著最為轟動的大事,拉近與觀眾距離的同時,也在進一步思考著,人與時代糾纏不清的關係。

當然,這種思考,是基於普通觀眾的平視視角,而擺脫所謂精英視角的高高在上,就更加具有深刻的反思意義。

《茶館》屬於群戲,每個人物所具有的鮮明個性,都在這部電影中表現的淋漓盡致。王利發的圓滑與順從,秦二爺的激情與張揚,常四爺的憤懣與果敢,劉麻子的狡猾與奸詐,松二爺的膽小與怯懦,龐總管的傲慢與無禮,這些人物身上所具備的特點,其實從側面也反映著,時代對於人性格塑造的深刻影響。

裕泰茶館牆上醒目的「莫談國事」四個大字,是清朝末年的特有,而之後各種新式標語的張貼,則是民國的特有,最後先付錢後喝茶的規矩訂立,則成為了解放前夕的標誌。

茶館老闆王利發似乎很是會順應時代的發展,他不斷對自己的茶館進行著改良。順應時代沒錯,可是,在那個動盪的年月里,外部環境的改變,終究卻沒有真正讓他從內心深處獨立起來。

疑惑和彷徨成為了隱藏在電影中的主要旋律,這不是王利發一個人的疑惑,而是一群人的疑惑。只是,疑惑永遠是疑惑,沒有轉變為行動的疑惑,受制於封建思想的束縛,缺乏指明的路燈,漆黑中總是容易碰壁,於是,所有人開始在茶館裡憤慨,也只是憤慨。

這種保守且帶有封建的小農思想,其實,正是這座小小茶館反映出的最深刻的問題。在無形中,這些人已經成為了王利發,於是,千千萬萬的王利發在這種妥協的變化中,選擇逃避,因此,不管時局如何變化,民族文化中所存在的封建病,是沒有被徹底根治的。

秦二爺實業救國,到頭來只是富了自己,而最後,就連那點家產,也被沒收充公了;常四爺憎惡洋人,被關進監獄釋放後,參加義和團打洋人,可是到最後,還是回到了自給自足的小農路上;至於王利發,一輩子順應時代,可一輩子都在遭受欺壓,以至於晚年選擇自殺。

電影中最諷刺的就是,打手的兒子還是打手,人販子的兒子還是人販子,捕快的兒子還是捕快,這種子承父業的超現實表達手法,並不是對於某個人物形象的固定符號化,而是刻意放大了歷史在發展中所具有的局限性,強調著人的命運如果不自己掌握,就會掉入輪迴的怪圈。

電影中,對於時局變動的外部環境,並沒有過多的展示,但是,各色人物輪番登場後,日常化的對話中,總是有意無意的提醒著觀眾,每個人都逃脫不開歷史的漩渦。這種時代給人的壓迫感,將原本就狹小的茶館壓縮的更為窒息,沒想著改變卻不得不做著改變,可是,身不由己的而非主動的改變,最後又帶來了什麼呢?

2

《茶館》這部電影,沒有批判色彩,只是帶著憂患意識,它也並不關心政治,只關心在時局中勉強求生存的百姓。

所以,它的鏡頭牢牢鎖住的,也是這群沒有刻意區分好人與壞人的普通民眾。我想,《茶館》要做的,就是利用這種時代更迭帶來的窒息感,時刻提醒著後世,不要再有壓迫,不要再有剝削,不要再有等級制度,讓民眾和時代一起主動改變,這是雙向的。

當茶館裡的的人,都開始談起家長里短,或者,在說到國家大事的時候,能夠以主人翁的姿態侃侃而論,那麼,這才是真正屬於玉宇澄清的新時代。

六十多年前,《茶館》話劇誕生在舞台上,那是屬於小眾的藝術,三十多年前,《茶館》電影誕生在熒幕上,開啟了大眾化的市場。雖然,目前娛樂化和商業化泛濫的市場中,對於這種經典作品可以容留的空間,越來越小,但是,這並不妨礙經典在時代萃取中,它越發濃重的歷史底蘊。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電影的結尾,已是垂垂暮年的王利發,常四爺和秦二爺,在漆黑的茶館中,吆喝著撒著紙錢,這是一個時代終結的象徵,卻也是期盼另一個時代到來的心愿。經歷了時局更迭後的看淡,似乎還帶著最後對於命運抗爭的倔強,只是,那個屬於太平的時代,不知道還會不會到來?

電影在這裡戛然而止,可是,作為觀眾,我卻希望這個茶館可以一直開下去,從解放前開到解放後,從解放後開到新時代,讓它見證著社會每一次的變化,同時,描繪著人們最為真實的生活狀況,這裡不再是人性的探討,而上升到了哲學的探討,那就是辯證的看待事物發展的曲折性和前進性。

《茶館》的關注點在人,可是,透過人,卻隱藏著創作者對於時代不斷到來的各種浪潮的質疑,這讓我不由得想到了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這首古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如浮萍一樣的民眾,如大海一樣的時代,究竟,什麼樣的大海,才能夠容得下浮萍的存在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fzEB24BMH2_cNUgpr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