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284 篇 原 創 主 文-
55年前,激動和喜悅的心情傳遍了整個華夏大地,全國大街小巷都沉浸在歡騰的海洋中。
因為在1964年10月16日,這一天的下午,中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天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緊接著在2年零8個月後,又一聲巨響傳來,我國的氫彈也成功爆炸。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升起的蘑菇雲
「兩彈」相繼爆炸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中華人民再也不用懼怕外敵的威脅,腰杆也挺起來了。
但大多數人以及一些投身於核彈研究工作並在此堅守多年的人並不知道「兩彈」竟然會在青海湖畔的金銀灘草原上研發出來,並完成了全部武器化進程。
誰也想不到中國會在這片美麗的草原上研製核武,圖by《中國自駕地理》
那麼,這片曾經誕生過著名情歌《在那遙遠的地方》的浪漫土地為什麼會成為兩彈基地?
一、中國核工業
在那遙遠的地方,金銀灘是個美麗的名字,它是青海省海晏縣祁連山下一片肥沃的草原,承載著許多夢想和故事,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就曾發生過一個浪漫故事:王洛賓在此邂逅了美麗的藏族姑娘薩耶卓瑪。
美麗的姑娘發現王洛賓用灼熱的眼神盯著她時,揮起牧羊鞭輕輕打了他身上,這一下子將靈感也打了出來,幾天後,一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創作完成,至今傳唱不衰。
美麗的金銀灘,圖by田城
而且這一片方圓1000多平方公里的絕密禁區是每一個核事業人和每一個核二代、三代們遠在千里之外的心靈歸宿。
核武器是20世紀人類科學技術最新成果的尖端武器,新中國誕生之初,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核威脅,促使中國領導人不得不從戰略高度審視發展核工業及核武器的重要性。
毛澤東同志指出:「原子彈就是這麼大一個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被原子彈襲擊後的廣島可以看出原子彈的威力是有多恐怖。
核武器研製是一項危險性大、放射性高、技術性強、要求嚴格保密的工作,這種研製工作通常要求在比較偏僻、安全的地點進行。
於是在1957年下半年,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在張愛萍將軍的主持下開始選址,幾經周折,最終選定金銀灘為原子彈研製基地的廠址。
當時鄧小平同志代表中共中央批准了選址報告,確定核武器研製基地為02工程,代號為XXZ或二二一廠,對外稱青海礦區,占地面積570平方公里(初建1100多平方公里)。
二二一廠所在位置,圖by《中國自駕地理》
很快,來自全國各部隊的第一批2000多轉業幹部和戰士冒著嚴寒酷暑先期到達這裡,就此拉開了中國核工業的序幕。
二、高原核城
當然,金銀灘也不總是美麗、浪漫的,這裡是平均海拔3100米的高原牧區,「有空氣沒有氧氣」,只有在每年夏季的兩三個月里,才會開出美麗的金鹿花和銀鹿花,其他時間常常風雪交加、冰雹大作。
金銀灘,原子城,圖by夢都風
美國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制定的核武器研製基地選址原則:外人難以進入,要確保與外界隔絕,但是內部通信必須自由。那個年代的金銀灘草原距離西寧不遠,且僅有一條路、一個出入口可以來往,非常適於保密。
金銀灘交通運輸不成問題,西邊便是青海湖,具有較好的水電條件,而且地處青藏高原,人煙稀少,地域廣闊,這些條件都符合二二一廠址的選址要求。
二二一廠這個位置很符合要求,圖by《中國自駕地理》
自1958年,鄧小平同志批准基地選址報告起,一支神秘隊伍頂著風沙,冒著嚴寒悄悄走進這片草原,在此搭起帳篷、挖深坑、蓋廠房。
經歷了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蘇聯背信棄義撤走專家顧問,終於在1964年,西北核武器研究基地基本建成投入使用。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究基地初建時的全貌,圖by新華社
在那個物質匱乏卻激情燃燒的歲月,海歸物理學家王淦昌、「抵得五個師」的錢學森、得居里夫婦真傳的錢三強、中國第一個親眼看到原子彈爆炸的物理學家趙忠堯、後來被稱為「兩彈元勛」的鄧稼先以及成千上萬名基層科技工作者,他們來到這人跡罕至的金銀灘,引爆那震撼世界的聲音。
在這其中,嚴格的保密措施是必要的,守密到什麼程度呢?據說在核爆炸成功後的第二天,看到《人民日報》上的號外,很多人才後知後覺:「啊!我們做的居然是製造原子彈的工作!」
人民日報號外
但核爆炸的慶祝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二二一廠的人們正在悶頭緊張地進行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工作,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7年4個月,蘇聯用了4年,英國需要4年7個月,而中國只要2年8個月。
據資料記載,我國前16次核爆炸的成品都是在二二一廠加工、裝配和啟運的,並實現了武器化進程,生產出多種型號的戰略核武器,其中國慶40周年慶典上,通過天安門廣場的東風3號彈頭,一度引起轟動。
三、青海海北州西海鎮
當我們來到草原腹地,這座年輕而美麗的城市讓人難以想像這曾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誕生地,曾經的原子城發展成為今天的西海鎮,青海省海北州州府所在地。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西海鎮,中國的「原子城」,圖by《中國自駕地理》
二二一廠基地分為甲、乙兩區,甲區在西海鎮,是基地行政、科研以及生產、文化中心,乙區在海晏縣城,主要供工作人員生活。
工作和生活要分開,圖by《中國自駕地理》
西海鎮作為城市誕生的時間很短,上個世紀60年代末,二二一廠開始遷往四川綿陽,直到80年代,為適應國際環境變化,表明我國政府全面禁止和摧毀核武器。
根據國家戰略部署的調整,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了撤消這個核基地的決定,同時對核設施進行了徹底的無害化特殊處理,經國家級驗收完全符合有關環保規定。
在二二一廠最後的工作人員撤離前,豎起了一塊紀念碑,上面有張愛萍將軍親筆題寫的碑文「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究基地」,以此緬懷那段難忘的記憶與歷史。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紀念碑,圖by中共黨史出版社
在這之後,原二二一廠廠址移交給青海省地方,1993年,經國務院和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海北州府由門源縣浩門鎮遷到二二一廠基地,並將新址命名為西海鎮,昔日的原子城成為自治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西海鎮,圖by鼎軒
在1995年5月15日,新華社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退役」,這座封閉了三十多年的軍事禁區終於完成了時代賦予它的歷史使命,往日神秘的軍事禁區成為今天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
四、原子城現狀
原二二一廠的設計特別隱秘,處在小鎮的地下,而且距離地面很深,有一條長長的通道深入裡面,一般人很難發現。
西海鎮成為一座行政城市以後,對原二二一廠的地表建築除將軍樓、電影院和發電廠以外都進行改造和拆除,並新建許多現代化的樓宇,具備了城市的特徵。
西海鎮中國原子城,圖by海北州旅遊局
整個二二一基地建有18個廠區以及4個生活區,有專用鐵路線38.9公里與青藏鐵路在海晏火車站接軌,專用公路78公里與青藏、青新、湟嘉公路連接。
坐落在廠區的中心位置是一座曾經被譽為西北最大的被二二一廠人引以為豪的影劇院。
西海影劇院,圖byliluqing
在郵電局樓房院內,距離地表9.3米的深處深藏著中國「原子城」地下指揮中心,這是用純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並且堅固保密的地下掩體,有極強的防禦能力,可以確保地面在受到攻擊之時,地下指揮中心仍能坐鎮指揮。
在西海鎮以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二分廠組裝完畢後,便是通過上星站裝上火車,運往新疆羅布泊。
由於出於保密和安全考慮,火車站台設計得十分簡單,今天在此還能看到一列停置著的老式綠皮火車,它見證著上星站曾經的輝煌歷史。
上星火車站,圖by海北州旅遊局
據說當年美國得知中國在原國營二二一廠六分廠的爆轟試驗場進行核爆炸試驗時,曾打算通過空襲破壞中國的核武器試驗,所以試驗場的建築非常隱蔽。
爆轟試驗場是專門進行爆轟衝擊及核武器、常規武器等實驗的場所,1964年6月20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1:1冷試驗就是在這裡進行的。
在距靶場百米開外,便是著名的「亞洲第一坑」,是當年用來填埋放射性輕微污染物的,由於這個坑埋著全廠的核廢料,又是當時亞洲最大的填埋坑,所以才有了這個美譽。
爆轟試驗場,圖by鼎軒
不過在二二一廠正式退役後,國家環保總局年年會到此監測輻射指標,有關部門還在這裡立了石碑,警告人們不得深挖,如今 「亞洲第一坑」已經芳草萋萋,如果不告知,估計誰也想不到這裡會藏匿著一個秘密。
很少人知道新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氫彈會誕生在這片美麗的金銀灘草原腹地,站在高處遠遠眺望過去,草原不知道還掩蓋著多少秘密,即便是在二二一廠解密之後的今天,想要探究其背後的故事也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
而那些可敬的「兩彈」人經過艱苦卓絕的絕密歷程,完成了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便揮揮手瀟洒地離去,如水歸大海般平靜,但他們的精神將永存在這裡,繼續激勵著後來人。
參考資料:
1.王菁珩.中國核武器基地揭密.炎黃春秋;
2.林園園.在那遙遠的地方不僅有好姑娘還有原子城.《休閒讀品(天下)》2017年第2期;
3.杜文林.原子城:見證偉大事業 傳承偉大精神.《軍工文化》2013年第8期;
4.吳永強.金銀灘上原子城.《齊魯周刊》2017年第35期;
5.北京日報.高原核城——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揭秘;
6.周飄雅.場所精神價值取向下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探索——以青海原子城為例.《民間故事》2018年第25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想了解更多自駕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自駕地理,對話框回復「入群」
更多精彩內容/線路,歡迎戳左下方的「了解更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