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節日燈:「這盞燈」能否再放異彩?

2019-09-16     台州樓事

「久等了!這陣子一直周旋在工廠和客戶之間,既要接待客戶,又要開會,等會還有兩波國外客戶來,實在是太忙了。」

9月10日一早,在臨海市東塍鎮浙江龍威燈飾有限公司的新廠區內,董事長屈龍奎忙得不可開交。

每年9月,是臨海各燈飾企業交付聖誕訂單的最後關頭,5個多月前開始加班趕製的節日燈,都要在本月完成出貨,漂洋過海,裝點「洋節」。

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步,經歷了四十餘年的風雨,臨海節日燈如今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占有率居世界第一。

站上「四十不惑」的關鍵節點,臨海「這盞燈」,還能點多久,能再度大放異彩嗎?

無中生有

臨海的節日燈產業,起源於一粒小小的手電筒電珠。

上世紀70年代,一名金姓老人從上海回到家鄉臨海。在他的指導下,1979年7月,東魯人民公社屈家大隊(現東塍鎮屈家村)創辦了首家村辦企業——屈家燈泡廠,主要生產手電筒電珠。

「金師傅曾是上海燈泡三廠的技術員,對手電筒電珠的生產工藝、原材料採購渠道和產品銷路非常了解。」臨海市燈飾行業協會秘書長、臨海市銀河電子燈飾公司總經理屈小平介紹,在這位退休老人的指導下,村辦燈泡廠從上海、江蘇、廣東等地買入設備和玻璃管、鎢絲、鍍鎂絲等原材料,製造成手電筒電珠銷往上海、義烏等地。

上世紀80年代初,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幾位村幹部、村民合力將村辦企業承包下來。那時,市場不溫不火,燈泡廠總開開停停。

到上世紀80年代末,臨海節日燈產業迎來首輪爆發機會,主營產品從手電筒電珠轉向聖誕燈的主要配件——拉拉泡。

「出口用的聖誕燈燈泡你們能不能做?」1988年左右,通過浙江省機械設備進出口公司,臨海彩燈聯營廠從台灣引入半自動生產設備,投放到了屈家村。

與村辦企業一樣為臨海市彩燈聯營廠供過貨的,還有臨海興富燈泡廠等先驅企業。屈龍奎入行三十餘年,其早前曾為村辦企業採購原材料,1989年10月,他與朋友在屈家村合夥創辦了臨海興富燈泡廠。

先進的機器推動了行業發展,也設置了准入門檻,但昂貴的設備難不倒東塍人的生意頭腦。上世紀90年代初,當地汽車保養廠、機械修理廠掀起仿製熱潮,不久後,當地仿製的替代設備進入市場,帶動臨海節日燈產業發生裂變,首批約50位掌握技術的東塍人重新組合、自己辦廠,大大小小的拉拉泡小作坊、工廠從東塍延伸至大田、永豐、邵家渡等周邊區域,從此在臨海遍地開花。

產業轉型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臨海節日燈產業進入「鼎盛時期」,廣東訂單紛至沓來,但欣欣向榮的景象並未持續多久。

上世紀70年代,原本掌握在日本人手中的節日燈訂單轉向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台灣新竹。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港資、台資企業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落戶珠海、東莞。1995年前後,由於廣東本地產能不足,普通燈泡的生產開始轉移到臨海。

「當時,臨海工廠只用負責生產,採購人員會上門,將燈泡帶到廣東進行成品加工,最終出口到北美地區。」屈小平說。

1993年,從臨海收購燈泡再賣到廣東,利潤超0.5分/個。在利潤的驅使下,工廠鉚足勁擴大生產,以致總體產能過剩。到2002年,臨海節日燈產業遭遇最強「寒冬」:產品銷售價與生產成本倒掛,成本7厘的燈泡,市場價僅有6.6厘。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臨海節日燈產業為廣東企業生產低附加值的節日燈配件。擴大產量的同時,我們的產業層次和綜合實力卻止步不前,臨海節日燈產業面臨存亡時刻。」臨海市燈飾行業協會會長、浙江天天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向陽說,2002年前,臨海的燈泡廠達上千家,發展之路「擁堵不堪」。

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臨海節日燈企業便開始著手轉型——

2000年左右,包括屈小平在內的37名從業者遠赴河南,抱團成立燈泡廠。依託中原油田,燈泡生產環節的成本降至在臨海時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在臨海轉型做節日燈成品,如今,臨海本地的燈泡生產企業,已不超過五家。

談及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產業和設備的交互,亦是繞不開的話題。在整個產業都以生產燈泡為重心的時代背景下,機械行業紛紛仿製台灣設備,當市場趨於飽和後,這些企業也受到不小衝擊。

「2005年以前,剪燈腳、上夾心、套管……整個行業需以手工方式進行製作,生產設備出現空白。」臨海市東創自動化有限公司總經理徐章信說。

「如果要把我們的產業留在臨海,就需要研發新產品提升產業附加值,設備生產企業同樣有責任。」2003年,徐章信閉門造車,兩年後,由他發明的全自動燙燈機基本成型。「以往,一位好手一天最多做2000個燈珠。設備投入後,一名員工可同時看管兩台自動燙燈機,一台24小時運作的設備,能生產10萬個燈珠。」

2007年,LED照明趨勢確立,推動了臨海節日燈產業設備與產業結構同步改進。

通過轉型,2010年,集配套、組裝、銷售為一體的臨海節日燈新產業鏈初步形成。目前,臨海已擁有集設備生產、配件供應、成品加工、對外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是臨海節日燈產業的最大優勢!

漸入佳境

1993年,考慮到做原料配套的利潤空間有限,國內應收帳款過多導致資金回籠慢,屈龍奎將公司的業務重心從配件內銷轉向做成品,同時通過外貿公司對外出口。

不到兩年,公司的經營策略再次改變,實現自營出口。「直接對接國外客戶便於我們及時掌握市場信息,了解終端市場。」屈龍奎說。

多年來,在臨海節日燈產業的各項業務中,外貿業務占據大頭。其中,作為主打產品的聖誕燈,淡旺季現象明顯。如今,以電商渠道打通內銷市場,節日燈的銷售季節被拉長。

「9月份之後,電商銷售是拉動臨海節日燈產業下半年增長的主要渠道之一。與外貿產品差異明顯,目前點綴婚禮和裝修店面的造型燈在網店中賣的最好,開始走向定製化。」台州百耀照明有限公司總經理屈道利說。

2017年3月,在電商平台做過五六年文胸生意的屈道利,將節日燈產品上傳到淘寶平台,這一嘗試性的做法大獲成功。

「上線一星期就接到了好幾百單。」屈道利說,隨著淘寶生意越來越紅火,他組建了自己的電商團隊,並於2017年9月,建立了8600平方米的「淘寶倉庫」。當年的雙十一,淘寶店鋪創下單日內近三百萬元的銷售業績。

作為當地較具規模的外貿型企業,去年以來,浙江龍威燈飾有限公司也開始鋪設電商渠道。公司以約70萬元/年的服務費邀請第三方電商服務團隊,布局線上渠道。

「目前,公司在亞馬遜、淘寶、天貓等電商平台的銷售額占公司總業績10%,對我們而言,做電商並不旨在於幾百萬元的銷售額,而在於在渠道的培養和品牌的打造。為此,公司將至少投入三年時間進行摸索。」屈龍奎說。

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與市場的協同發力——

2018年3月開始,為早日拿到產品進入美國乃至北美的通行證,臨海市燈飾行業協會三度召開UL座談會。

2017年9月,臨海市與復旦大學張江研究院簽訂共建負擔張江研究員臨海科技創新園框架協議,將根據產業與重點企業的發展方向和需求,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2018年8月,投資2億元,建築面積達8.5萬平方米的臨海彩燈創業園開工。產業園建成後,預計引入30家以上彩燈關聯企業,吸引彩燈小微企業入駐。

「臨海市政府已向廣交會組委會提交申請,今年10月,臨海節日燈產業將登上第126屆廣交會的北平台靜態展示區,向世界展示地方特色,提升品牌知名度。」屈小平說。

前行在「光明」事業的征途上,臨海節日燈產業擁有無限可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bXAOm0BJleJMoPML_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