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人記得20年前的那首《常回家看看》嗎?裡邊有兩句歌詞是這樣寫的: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兩句很有生活氣息的歌詞,寫出了遠離家鄉的遊子心裡最牽掛的兩樣東西:媽媽的嘮叨和美味的家鄉菜。
回想年少時,面對媽媽無休止的嘮叨,大概只想逃離吧。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年少的你也當了媽媽,明白了媽媽嘮叨的良苦用心,也開始用當年媽媽的口吻來教育你的孩子,嘮叨成了一代又一代媽媽的標配。做媽媽一定要嘮叨嗎?
日本教育專家山崎房一用多年的教育實踐經歷證明,媽媽少嘮叨,孩子更優秀。山崎房一出生於1926年,在倫敦留過學,開設的「媽媽心理學講座」幫數以萬計愛嘮叨、拿孩子無能為力的媽媽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山崎房一推崇「少嘮叨、不指責、多鼓勵」的家庭理念,在《不急不吼做媽媽》這本書里,她用參加「媽媽講座」學員的真實案例,深刻剖析了媽媽愛嘮叨愛暴躁的真實原因,告訴家長如何更好地改變自己,不嘮叨、不吼叫、情緒平和穩定的和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嘮叨是一種矛盾的存在
媽媽們的標配-嘮叨,其實是一種矛盾的存在。它的出發點是愛,帶來的卻是傷害。
- 嘮叨的出發點是愛
天冷了,關心孩子沒穿秋褲,天熱了,擔心孩子貪涼生病,天氣乾燥,擔心孩子喝水太少,下雨了,擔心孩子挨雨淋,這是關心的嘮叨。
孩子上課不專心,一次次告訴孩子要認真聽講,孩子寫字歪歪扭扭,提醒孩子要橫平豎直,這是提醒的嘮叨。
孩子考試不及格,不好好寫作業,嚴厲地說不好好學習將一事無成,這是恨鐵不成鋼,警告的嘮叨。
不能否認,嘮叨的出發點都是愛,為了讓孩子身體健康,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大部分媽媽選擇用嘮叨來傳達這份愛。
嘮叨出自媽媽的嘴,經過孩子的大腦處理,會成為他們收到的訊號。
- 變味的嘮叨
關心的嘮叨,聽多了耳朵長繭子,秋褲依然不愛穿。提醒的嘮叨,讓孩子形成依賴,我該幹啥,媽媽會告訴我。批評的嘮叨,聽多了就聽膩了,你說你的,我玩我的。媽媽嘴裡出發點是愛的嘮叨,到孩子那會變成什麼呢?、
傷害孩子的自信
媽媽嘮叨是擔心孩子不聽話,沒有按照媽媽說的做,嘮叨的多了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因為媽媽的嘮叨時刻在提醒孩子,你這兒做得不好,那兒也做得不好。
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說過,孩子不會自己判斷自己,他以別人對他的態度來判斷自己。媽媽日復一日的嘮叨會讓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擊,媽媽覺得我不行,所以我不行。
讓孩子失去主動性
該寫作業了,該洗澡睡覺了,該去上學了,媽媽的嘮叨會讓孩子像提線木偶一樣,跟隨媽媽的指示行動,失去學習生活的主動性。失去主動性,容易讓孩子患上「空心病」。
北京大學的徐凱文教授在《時代空心病和焦慮經濟學》的講座中指出,現在社會很多人都有「空心病」,嚴重缺乏意義感和存在感,不知道為什麼活著。
徐凱文教授是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的總督導,很多大學生跟他說,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他們的生活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有極端的人甚至會放棄自己。
試想一下,說什麼做什麼,都要按照別人的意願行動,又怎麼能指望他明白活著的意義呢?
過度的嘮叨會讓孩子失去信心,失去主動性,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很多媽媽也意識到這一點,但就是忍不住的嘮叨。一嘮叨就發火,一發火就後悔,五分鐘之後再繼續嘮叨。為什麼媽媽會忍不住用嘮叨來表達自己的關懷呢?如果嘮叨是一種病,那病因就在媽媽自己身上。
嘮叨的病因在媽媽自己身上
在《不急不吼做媽媽》中,山崎房一指出,媽媽喋喋不休是因為理想和期望的落差,有來自自己的,也有來自孩子的。
- 理想和期望的落差
有的媽媽曾經想過做音樂家,做舞蹈家,但現實當中她只是一個家庭主婦。她把自己希望和現實的落差投射到孩子身上,她希望孩子不僅延續她的血脈,更延續她的夢想。
性格懦弱的媽媽更希望孩子變得強勢,不像自己一樣軟弱被人欺負;曾經因為五音不全被人嘲笑,沒有任何才藝的媽媽,會更想讓孩子多才多藝,自己受過的苦,不想讓孩子再受第2遍。
所以媽媽理想和期望的落差會讓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一旦孩子達不到,媽媽心中的失望、不甘心就會轉化成喋喋不休的嘮叨。
- 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不管是我們的媽媽,還是我們成了媽媽,我們都喜歡嘮叨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是英國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提出來的,奧利弗認為,子女和孩子的關係就像人質和綁匪,在斯德哥爾摩綁架案中,人質同情依賴認同綁匪,在親子關係中,孩子會對父母的行為產生更強烈的認同感。
曾經參加過「媽媽講座」的一位媽媽說,她在結婚前曾痛下決心,絕不像媽媽一樣嘮叨。可生完孩子之後她發現,她和媽媽變得一模一樣。情緒不穩定的媽媽養育出情緒不穩定的孩子,情緒不穩定的孩子又成了媽媽。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一代一代地傳遞,嘮叨成了媽媽的代名詞。
做出些許改變,變成「不嘮叨」的媽媽
嘮叨並不是一種遺傳疾病,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改變的。只要做出一些改變,我們就能戒掉嘮叨。
- 喜歡並承認真實的自己
在《不急不吼做媽媽》中,山崎房一強調,孩子不應該成為媽媽的「分身」。媽媽理想和現實的偏差,媽媽沒有完成的心愿,不是孩子背負起來的責任。
要戒掉嘮叨,媽媽首先要喜歡並承認真實的自己。只有對自己的生活滿意,才不會把期望附加在孩子的身上。
怎樣喜歡和接受自己?凡事都有兩面性,媽媽要善於找到自己的優點,正視自己的缺點,不做「缺點放大器」。性格懦弱是缺點,但溫柔就是優點;強勢是缺點,有主見就是優點。
人無完人,不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較,接受自己,適當做出改變,是戒掉嘮叨的前提條件。
- 用「肯定和認可」代替嘮叨
山崎房一認為,孩子是慢慢變強的,孩子需要媽媽的幫助。他會從媽媽的言語中獲得自信,慢慢成長,媽媽的作用就在於賦予孩子自信。
經常被嘮叨「你不行」的孩子,就會真的不行。在鼓勵和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真的能行。就像蒙台梭利說的,孩子對自己的認可來源於周圍人的態度,媽媽就是孩子周圍最重要的人。
設想一種場景,孩子很沮喪地回家,手裡握著一張50分的試卷,你會怎麼辦?
看到50分火冒三丈,「告訴過你要細心,要好好學習,你都不聽,這下好了,考試不及格……」這樣的嘮叨和指責會讓孩子更沮喪。
換一種方法,「這張試卷你會做的題目有50分,而且你答對的題目都是最重要的知識點。現在我們一起把做錯的題目再重新做一遍,這些題目都會了,你這張卷子就可以得100分了」。
你可以接受自己,你同樣也能接受孩子。用優點鼓勵孩子,讓孩子保持動力,缺點也可能會變成優點。用肯定和認可孩子代替無休止的嘮叨,會極大地增進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媽媽的肯定和認可才會換來孩子對自己的肯定和認同。肯定自己的價值,積極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孩子就能遠離「空心病」,健康成長。
- 做孩子的諮詢顧問
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媽媽不應該是控制者,而是應該作為孩子的諮詢顧問。用諮詢顧問的角色跟孩子對話,才能實現真正的尊重。尊重孩子,才不會在孩子和我們的意見不一致時,用無休止的嘮叨強迫孩子聽話。
尊重孩子不是口號,是可以落實到行動上的。
經常在玩具店聽到家長苦口婆心勸孩子,這個玩具咱們家裡已經有一個類似的了,咱們買這個吧,這個性價比更高。孩子想買什麼東西,想穿什麼想玩什麼,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做主,這就是尊重,
童言無忌,孩子經常會說一些稀奇古怪的話。比如,孩子說以後要做清潔工,做司機,有的家長就會嘲笑孩子的夢想,你也太沒出息了。尊重孩子,就是不管孩子說什麼,都不嘲笑他,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句話。
諮詢顧問應該做的是,在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時候給孩子出謀劃策,和孩子一起商討切實可行的方案。只有孩子提出的每一個想法都被尊重,他才會源源不斷產生新的想法,才會有所創新,有所成就。
山崎房一說,當孩子尚在襁褓時,神聖的母性發揮其堪稱「上帝之手」的積極作用,但是一旦到了孩子慢慢懂事渴望自立的時候,過度的母性就可能讓孩子感到厭煩。
媽媽要學會割捨母性,停止喋喋不休的嘮叨,因為孩子是獨立的人格,真正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孩子才會真正成長。用肯定和認可代替嘮叨,做好孩子的諮詢顧問,一旦你開始改變,孩子也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