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第五天,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票房破13億,票房無懸念領跑今年的十·一檔期。
回想這部大片一路走來的歷程,也是相當精彩。半年前,該片才宣布開拍的時候,業內對這部電影普遍不看好。主旋律、短片集、時間緊張,能有多好的市場表現?
畢竟雖然導演和演員名頭夠硬,國內此前還沒有拼盤電影取得高票房的先例。等到155分鐘的片長定下來後,票房的不確定性又增添了一分。
誰能想到9月28日點映之後,《祖國》居然憑藉口碑迅速崛起,一直領先至今!這部原本被認為最「正」的電影,居然映前映後一路收穫期待和感動。或許你沒哭,但至少會被電影中的某一個場景或小人物,觸碰到心底某個角落。
那麼,這群各懷絕技的導演和演員,究竟搞了什麼事情,又是如何做到了牽動每個個體的國家情懷和記憶?不如帶著各自的感動,到影片幕後,探一探背後的故事。
1
原片名叫「我的祖國」
拼盤模式的靈感,來源於陳凱歌早前曾參與過的一部外國拼盤電影《十分鐘年華老去》。一年前,《祖國》的總導演陳凱歌和總製片人黃建新接到任務,因為是建國70周年,就萌生了集齊七位導演拍七個故事的想法。
總導演陳凱歌說:「有一些主旋律電影,比較流於口號化,你看不到生動鮮活的人,都是事情。」他們希望做一部不一樣的電影。經過討論,兩人決定以平民百姓的視角切入,拍歷史洪流中的小人物。
原定片名叫「我的祖國」,陳凱歌加上了一個「我」,叫「我和我的祖國」。
寧浩說,「為祖國獻禮,這禮不能薄。」黃建新導演和幾位導演最終討論出12個字:「歷史瞬間、全民記憶、迎頭相撞」,算是為影片創作定下了明確的基調。
接到任務後,七位導演都放下了手頭的工作,抽空加入到《祖國》的項目中。50多位明星也都臨時留出檔期,零片酬出演。吳京和張譯就是在拍《攀登者》的途中,抽空去拍《祖國》的。
2
管虎的故事是「分配」的
而七個故事的最後確定,是總製片黃建新和導演們從70年的茫茫歷史中篩選出來的。
大家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劃成了不同的歷史階段,由7位分別身處不同年齡階段的導演創作,最年輕的導演文牧野1985年出生,陳凱歌導演20世紀50年代出生,7位導演跨越了新中國成立以後70年的整個過程。
唯一沒有親自親自選擇故事的是管虎導演,但陳凱歌導演和其他導演都覺得他一定能拍好時間跨度最遠的「建國」這個時間點。管虎導演在路演的時候開玩笑說:「我是唯一不是自己挑的故事,但我覺得他們還挺懂我的。」
時間不等人,從開拍到上映只有半年時間。於是,陳凱歌選擇不干擾每個導演的創作方式和風格。七位導演分別拍完後,他只在每段中加入了區分上下故事的銜接鏡頭,並沒有插手任一短片內部的剪輯工作。
3
總製片人黃建新:成了
作為總製片人,黃建新的任務就是幫各大劇組解決困難。陳凱歌拍神舟十一號返回艙成功著陸,客串的兩位太空人景海鵬、陳冬就是黃建新邀請的。文牧野拍受閱飛行員,用到的殲-10戰鬥機、空軍服等資源也是黃建新協調的。
他也承擔著各個劇組順利推進的重任。去了《前夜》劇組,看完現場立刻拍拍管虎的肩膀說:成了。
因為黃建新看到,劇組把黃渤匆匆趕去天安門廣場時騎的新自行車拿砂紙打磨、再磨亮,做出自行車被常用的質感。留意到這些細節都做到了這麼高的完成度時,黃建新對劇組在更大方面的完成度便有了信心。
在看到電動升旗系統材料不夠,老百姓爭先恐後捐贈材料的場面時,黃建新流淚了。
4
黃渤的角色說的什麼方言?
黃渤飾演的林治遠按照史實,其實應該是天津人,當時擔任北京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但是在拍攝的時候,為了呈現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他說的是江蘇鹽城的方言。
也唯有如此,工程師老林這個角色從最初稍顯侷促的狀態,到後來為了升旗不惜一切的壯志,形成了人物的強烈反差,如果是天津口音未必會有對比感。林治遠的家屬對於黃渤的演繹也很喜歡。
在《前夜》里,管虎有意打造了一個南腔北調的軍隊氛圍,這支來自五湖四海的軍隊,匯聚在一起建立了一個國家,仿佛代表了全國的民心士氣。
5
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張一白導演的《相遇》,可以說是兩代導演的共同記憶。接到這個選題的時候,陳凱歌興致勃勃地和張一白交流,他回憶,小時候的上學路上,正好傳來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消息。
這是他人生記憶中非常深刻的一筆,看到漫天紅旗飄揚,有種「漫捲詩書喜欲狂」的感覺。而張一白也有著相似的回憶,7歲那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兒時的張導同樣目睹了滿大街的人行走奔跑歡呼。
於是,在方敏與高遠相遇不相聚的邂逅中,馬路上「紅旗招展、人山人海」的場景,成為一份盪氣迴腸的情愫最宏大的背景。而這個故事的創作初衷之一便是把這樣的記憶,通過影像的方式還原並記錄下來。
6
張譯10天減重15斤
軍人出身的張譯對於能參與拍攝這樣一部作品也非常激動。進組拍攝前,導演要求他減重5斤,張譯特意請假10天,只吃黃瓜拚命跑步,10天後「超額完成任務」,成功減重15斤「歸隊」!
而張譯這次飾演的人物歷史上並沒有實際存在的人物,張譯將這個人物理解為千千萬萬個無名英雄的匯總和提煉,從歷史案頭資料中學習那個時代人們的味道和精神。
7
徐崢的故事有自傳性質
「認領」《奪冠》這個故事,徐崢完全是出於自己兒時對女排奪冠這個事件記憶深刻的一個瞬間。1984年女排奪冠的時候,徐崢還是一個12歲的孩子,記憶里的大人們特別激動,一起坐在弄堂里看電視機里的比賽直播。
這一次,選擇在上海弄堂里呈現這個故事,多少有著徐崢自己的影子。
而這一次,徐崢作為導演,把這段兒時記憶在影片里盡力還原出來了。他要求美術部門、置景部門、服裝、道具完全按照那個年代還原。
劇組一起找到一條弄堂,通過穿的衣服、涼鞋、水壺、凳子、椅子……畫面里出現的所有東西都還原成80年代的樣子,當小演員的家長來探班走進那個弄堂的時候,都感到「穿越」回了年輕的時候。
8
第一次導孩子戲
這是徐崢第一次拍攝孩子作為主角的戲份,但完成度相當高,《奪冠》故事裡的兩個小演員表演純真自然,感動了很多人。
徐崢說,他在片場不會去教小朋友怎麼演,只會告訴他們現在要做什麼事情,「只要選對了小朋友,他們就是天才的演員。」
在冬冬被亂晃的天線拖住不能追向小美的那場戲裡,徐崢導演向扮演冬冬的小演員喊:「你可能再也見不到她了!」
冬冬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大哭著順著小美離開的方向奔過去,坐在監視器後面的徐崢導演看到小演員的表演,哭得像那年12歲時候的自己。
9
再現魔鬼訓練
《回歸》一節中,杜江作為香港回歸升旗手朱濤的扮演者,提前便進組參加特訓,為了能塑造好97年香港回歸的旗手朱濤這個角色,杜江來到朱濤所在的退役儀仗兵訓練基地,和原型朱濤從頭學起。
像新兵一樣從站軍姿開始,齊步走、正步走,後背綁丁字木棍、兩腿夾撲克牌,撲克牌每掉一次就增加5分種訓練。
同時不斷和朱濤老師接觸,了解更多香港回歸的情形。當年的儀仗隊最長堅持過六個小時半的軍姿訓練,並且訓練一分鐘不眨眼,只因為怕被國外記者抓拍到有損軍容的形象的照片。
在回歸儀式上扮演護旗手的朱一龍,也做足了功課。他在回放錄像中注意到那時候的護旗手小指手套長出一節,就及時調整,力求復原歷史場景。
10
惠英紅的個人記憶
《回歸》故事中香港女警扮演者惠英紅,小時候在殖民時代的香港灣仔有一段並不美好的記憶,本地人遇到英國人時常會遭到輕侮。
這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回憶起1997年香港回歸那天的感受時仍然覺得印象深刻,說當天的自己很緊張,心跳很快,一直在電視機旁邊去看,因為自己是黃皮膚的中國人,終於回到自己的祖國,感覺特別好。
這也是紅姐應邀參演《回歸》這段故事的動因之一。為了復現1997年香港回歸的場景,惠英紅和現場其他警察一起在下雨的廣場裡排練了上百遍,沒有人喊冷喊累。紅姐還在拍攝當天遇到了一個1997年回歸時在現場的老警察。
11
葛大爺永遠是你大爺
葛優在接到導演寧浩的邀請時,只問了片名,聽說叫《我和我的祖國》,毫不猶豫地直接拍板進組。
導演寧浩評價葛優是那種「學霸」選手,看起來大大咧咧,私底下「偷摸」下功夫。
接演這個角色之後,葛大爺經常留意觀察北京的哥喜歡的穿戴,他們會有自己喜歡的帽子、手珠、車上的掛飾。
葛大爺留意並把它們活用在自己的角色「張北京」里:一個帶著北京奧運志願者帽子、會臨時穿上給兒子的紅色運動鞋、說著「牛掰格拉斯」、「歪瑞嗨皮」到處顯擺卻又內心善良的北京的哥躍然銀幕之上,影片上映當天便被做成各種表情包被一眾網友追捧。
看完這場葛大爺的獨秀,只能由衷讚嘆:葛大爺永遠是你大爺。
12
1:1還原神舟返航
凱歌導演在自己的片段《白晝流星》中依然保持了故事的寓言式表達。他透露,《白晝流星》希望同時涉及兩個主題:一個是中國近代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就是引導中國人擺脫數千年的貧困,前無古人的脫貧、扶貧工作。
另外一個就是年輕的航天事業。陳凱歌導演第一次看到神舟五號降落、楊利偉從返回艙走出的時候,感受著一種難以描繪的心境,因為航天事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最具體的象徵。
真實,是陳凱歌拍攝中的最重要標準。他在敦煌戈壁上建起劇組,調用戈壁灘工作車、道具車加上軍車共百餘輛。特種車輛、返回艙降落傘是神舟十一號返回時的實物,連片中兩位航天員的太空衣亦是當年穿過的。
最關鍵的,景海鵬、陳冬兩位航天員本人親身出演。1:1的還原復刻,為的就是達到最大的衝擊力。
13
文牧野本來是另一個故事
電影原本安排的最後一個故事是陳凱歌的《白晝流星》,文牧野一開始籌拍的也是另一歷史事件。但最終考慮到配合十·一相關活動的因素,文牧野在討論後改拍了朱日和檢閱的故事。
之所以打亂時間順序,把《護航》放在最後,也是為了體現國民自信。「因為這個階段我們已經復興了,沒有屈辱感了,主要就是自信。」文牧野說。
文牧野導演透露,在創作導演處女作《我不是藥神》的時候,他的劇本一度不知道該怎樣改下去,當時正逢「九三」檢閱,導演忽然意識到自己這一代人的力量源泉,無意間從中汲取到了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的創作靈感。
14
下部隊找素材
為了創作《護航》,文牧野導演親自前往部隊,從殲-10部隊的生活里尋找創作靈感。他發現了殲-10接受檢閱的一個有趣的位置:備份飛行員。
備份飛行員簡稱「備飛」,常常會被誤認為是技術不夠硬,但恰恰相反,「備飛」是飛得最好的那個,因為作為「備飛」,要具備隨時替補任何一個位置的能力。
於是,文牧野導演捕捉到了一個好故事需要的矛盾點:「我」飛得最好,卻偏偏是「我」不能受閱。從而,文導確定了備份飛行員的故事切入角度,故事主角——宋佳飾演的備份飛行員呂瀟然就這樣被敲定了下來。
15
「女飛行員」的誕生
宋佳作為出演《護航》備份飛行員的演員,進組拍攝前先去部隊體驗女飛行員的生活。第一次去部隊和她想的並不一樣,私下和部隊女飛行員們在一起的時候,她們都特別可愛,愛美、愛哭愛笑,和每個普通女孩都沒有什麼區別。
宋佳透露,做一名「女飛」需要通過100多項身體檢查,高考分數要在一本分數線以上,飛行訓練中學習20門航理課程,每天清晨4點多起床跑步兩三萬米,單雙槓、旋梯、滾輪等訓練一樣不落,訓練量甚至超過男飛行員。
所以說「女飛」尤其是戰鬥機「女飛」萬里挑一甚至百萬里挑一併不為過。
此外,宋佳在片中「整個8」的離心機訓練,是為飛行員飛行中突然上升或下降之後還能保持正常視力做訓練。正常人在空中忽然下降,血液往頭頂涌,會出現「紅視」,反之血液往腳下涌,會出現「黑視」。
所謂「整個8」,即是把飛行員體重的8倍重量壓在身上進行訓練,這也是目前女飛行員的極限數值。
有了生活,呈現出來的效果,看看總製片的反應你就明白了。
這就是關於《我和我的祖國》的故事。你會發現,雖然從開拍到上映,之後半年的時間,但是所有付出了努力的主創們,真的是在用心血做這樣一部作品。
因為劇情里的每個人,都是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他們所講述的故事,也正是自己的故事。
於是我們看到,造就這個偉大國家的,不是那些宛如傳奇的英雄,而是像你我一樣,有著自己平凡生活的普通人。而我們在這裡所度過的每一天,都在給這個偉大的傳奇增添一抹色彩。
感謝《我和我的祖國》,可以把每個「我」的故事,講給祖國聽。那一刻,「我」和「我的祖國」,離的是那麼近。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藤井樹觀影團」已同步入駐平台
| 微博 | 今日頭條 | 一點資訊 | 豆瓣 |
| 搜狐號 | 企鵝號 | 什麼值得買 | 大魚 |
| 趣頭條 | 虎嗅 | 百家號 | 新知 | 大風號 |
合作、投稿、諮詢請聯繫:17717464097
轉載聲明:原創文章請註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