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都暴雨的另一種打開方式,原來成都多雨是源遠流長的

2019-07-29     漫成都




以前,天南地北的小夥伴,在網上打招呼都是,你吃了嗎?現在,他們跟我打招呼都是,你們成都又下雨了嗎?

憑著我們四川人對萬事萬物的熱情,【成都暴雨】活生生地衝上了幾次微博熱搜,就這「雨一直下下下下下」的趨勢,感覺一次集齊了白素貞、陸依萍、蕭敬騰等雨天制霸選手,你以為我要開始段子模式了,當然不,畢竟我們漫成都,一向就是那麼骨骼清奇的選手。

今天,讓我們從正經的角度,來講一講成都暴雨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首先,我們來看這一張圖,猜猜它是哪裡?



煙波浩渺、水氣氤氳,這情深深雨濛濛的感覺,是不是仿佛江南水鄉一般的蘇杭,然而,它是成都。

所以,以後等一下雪,人們開始念叨「西安變成了長安、南京變成了金陵、北京變成了北平」時,我們也可以硬起腰杆,「一下雨,成都就變成了杭州(蘇州)(揚州)…… 」,以一敵百,戰無不勝。

這當然不只是我們的意淫,我還找到了古詩撐腰,元朝文學家揭傒斯就在《雲錦溪棹歌》里,寫下了「西蜀錦江那得似,西湖綠水更須憐」,想來詩人在寫這首詩時,成都估計也在下暴雨,所以讓他活生生把錦江想成了西湖。


成都雨多,讓杜甫也很苦惱。

這個在成都迎來創作高峰的詩聖,直接在《重簡王明府》里吐槽,「江云何夜盡,蜀雨幾時干」,看這雨下的陣仗,估計和我們這個夏天有一拼,你不信?看看你手機上的天氣APP,未來幾天,還是雨哦!



這種「蜀雨幾時干」的遭遇,杜甫把它記錄得清清楚楚。

「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茅茨疏易濕,雲霧密難開」,這是在吐槽我們大四川的梅雨天,但至少這時候,還是綿綿細雨,只是看不到太陽而已。

等到梅雨一過,天氣更熱的時節,直接「江漲柴門外,兒童報急流。下床高數尺,倚杖沒中洲」,能夠江河泛濫,可以「高數尺」,可見雨有多大,想來我們如今成都看海的情形,杜甫當年也見得不少。



四川暴雨來襲,成都城區出現不同程度的積水,外賣小哥在街頭艱難涉水前行。

和他相比,李商隱擁有不同的視角,那首流傳千古的《夜雨寄北》里,「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就記錄了著名的夜雨情形。

不過,從明代曹學佺在《蜀中名勝記》中的記錄來看,巴山,是重慶北碚的縉雲山,李商隱看的這個夜雨,應該發生在重慶,但夜雨當然不是重慶的專屬,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它多發生於我國西南地區,這些地方的夜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比如峨眉山就占了67%。


為啥有夜雨?如果有好奇的夥伴,這裡插入個小科普。


這跟我們盆地地形有關係,空氣潮濕,天空多雲,太陽光一擋,氣溫升得慢,就不容易對流,夜間,雲層和地面之間,又多次進行著吸收、輻射的熱量交換,對地面有保溫作用,雲層上部因為雲體本身的輻射散熱,反而溫度偏低,雲層上冷下暖,一對流,就要落雨。

這樣一聽,是不是就明白了,每個從下雨的早上醒來的小夥伴們,恭喜你,擁有李商隱同款夜雨!



雖然沒有像李商隱那樣明確說「巴山夜雨」,但跟雨槓上了的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里,用「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的隱晦句子,似乎也透露了一點成都夜裡暴雨的情形。

話說杜甫草堂來之不易,你看他留下的詩文,東討一點花,西討一點樹,看別人「綿竹亭亭」長得好,就說「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好不容易建好了草堂,卻還要面臨「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窘境。

如果風一吹,雨再一打,幾間草堂可能就團滅了,這估計也是他經費有限,畢竟修房子的錢是表弟給他的,如果錢多一點,估計用了瓦,茅屋就不會漏。


杜甫草堂


唐代有沒有瓦呢?當然有,從一些文獻來看,早在西周時期就有瓦了,而我們四川人,肯定是用瓦的,比如在躲雨上,就用了一種特殊造型的屋頂。

在四川民居中,有種很有特色的屋頂,叫做冷攤瓦屋頂,屋頂均為兩面坡式,腦補不成功的,來看圖,有錢人蓋小青瓦,窮人覆以茅草,這樣的屋頂非常經濟實用,下大雨時,雨水從兩角留下,而不會沖刷牆面或滲入屋內。

異曲同工的,還有大出檐,這在抗雨上,屬於實力更強的選手。

四川民居有三個標配,分別是平房瓦頂、四合頭和大出檐,因為挑檐長的關係,整座院子的檐廊可以連通,太陽天可以遮太陽,下雨天可以遮雨,據說走遍全院,都能不濕鞋。


四川閬中古城平房瓦頂


還有一個好耍的,對避雨也很有作用,那就是我們常見的吊腳樓,學術名稱是「干欄式建築」,這也是四川早期民居的主要類型,古書上喊它「巢居」。

我們經常從影視作品裡看到的,往往是那種依水而建的吊腳樓,有種唯美的感覺,感覺分分鐘就能男女主人公相遇,即興上演偶像劇。

但實際上,它主要是指那種穿斗式木結構、底層架空的吊腳樓,如果是在農村,房屋下面的架空部分,往往就是豬圈、牛圈,上面住人和放糧食,因為下面空氣流通的關係,對我們多雨潮濕的大四川很有用。


四川吊腳樓民居


光有避雨的房子哪兒行,人總要出門,那就需要雨具幫忙,我們從詩文里,也找到了四川人出門的躲雨寶藏。

一個是傘,北魏時期的酈道元,寫了一本著名的《水經注》中,裡面有這樣一句話,「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張傘,故因名之曰傘子鹽」,雖然說的是鹽,但卻證明了早在北魏時,我們就有傘了,並且這個典故出處,是朐縣,也就是現在的四川雲陽縣,看來我們大四川人民早就開始用傘了。

至於我們青城山老鄉白素貞,她和許仙的西湖故事,可不就是一把傘開始,可見這是我們四川人常用的雨具。


四川瀘州分水鎮老街上,工人們正在製作有著歷史悠久的桐油紙傘


一個是木屐,四川老鄉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里,寫過這一句「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雖然謝公屐是謝靈運的發明,但李白穿在了腳上,既然這位江油老鄉都穿上了謝公屐,想來成都人民也有謝公屐。

這個謝公屐,一種說法就是古代的雨鞋,它的穿著很方便,只需在布鞋外一套,便可出行;另一種說法說它是登山鞋,鞋底安有兩個木齒,上山去前齒,下山去後齒,走山路很方便。


謝公屐


至於「青箬笠、綠蓑衣」這種,更是古代人的標配,《紅樓夢》里,還有賈寶玉、林黛玉的進階版本,想來老四川也不會少,為啥呢?一是四川多棕樹,二是你往農村一找,好多人的家裡,還有這兩件套呢!

所以,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這雨一直下,也沒有什麼大不了吧。


文字|馮月子

圖片|視覺中國、怡霏

編輯|棐溪

監製丨王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Og3RGwB8g2yegNDoTz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