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戰機機頭為何都有個「長鼻子」?殲-20卻取消後又安裝了

2019-06-03     大喵情報局

作為對空作戰,奪取制空權的「法寶」,殲擊機因為具備火力強、速度快、機動性好等特點,故而承擔著守衛國家防空的重要任務。

在我國的殲擊機(戰鬥機)發展歷史上,從最初的殲-5戰機到如今的殲-20戰機,已經歷經60餘年,在這過往的歲月里,曾經備受人們熱議追捧便是,殲-6戰機,俗稱「六爺」。

殲6戰機機長為14.64米,高度為3.89米,最大起飛重量可以達到7.56噸。是我國仿造前蘇聯米格19戰機進行的生產設計。

從最初設計到最後交付空軍使用,共用了近10年的時間。在1964年時,首批殲-6戰機開始服役。作為我國自主生產的第一代超高音速戰機,殲-6顯然是戰功卓著不辱使命。

在上個世紀60年代,我國飛行員高長吉駕駛殲-6首次擊落RF-101超音速偵察機,創造世界空戰史上,在超音速條件下擊落敵機的紀錄,由此聲名大噪。不僅如此,我國海空軍航空兵飛行員高翔曾駕駛殲-6擊落F-104C,創造了世界紀錄。

作為我國量產規模高達5200餘架的殲-6戰機,其機頭的外形特徵也十分明顯。

除了機頭處噴氣式飛機的進氣道大洞外,那一根「長長的鼻子」格外扎眼。

殲-6機頭處那根長長的「刺」到底是什麼來頭?難道是空中加油使用的?

眾所周知,殲6戰機是不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的,故而破除「長鼻子」用於空中加油的謠言。

實際上,殲6機頭上「長長的鼻子」不叫刺,而是空速管。

說到空速管這個名詞,想必大家有些陌生,但是論起「測試儀」大家自然是明白來。而空速管其主要目的就是用來測量飛機速度的,同時還兼具其他多種功能。

而它的工作原理就是,當飛機在運動狀態飛行時,氣流便通過空速管,空速管的末端感應器上,就會感受到氣流的衝擊力量(動壓)。從物理學相對運動來分析,當飛機運動的越快時,

那麼動壓就越大。利用靜壓和動壓的差距,就可以計算出飛機的飛行速度。

但要注意的是,空速管所測的飛行速度並不是飛機相對於地面的速度,而是相對於大氣的速度,所以又被稱為空速。

但在殲擊機的發展歷程中,從直觀來看,殲6的空速管是最長的。然而卻有一個疑問,為何在殲20首飛時,卻並沒有這個「長鼻子」空速管呢?

在2014年殲20成功首飛時,明顯可以看到,取消了長長的空速管,據大喵推測,當時的殲20,或採用了類似於F22那樣的分布式壓力傳感器代替空速管。也就是說,我國已經掌握了更加先進的測量空速技術,也就沒必要在使用空速管了。

因為對於殲20隱身戰鬥機來說,長長的空速管無疑會大大削弱其隱身能力。而美國的空速測量技術相對成熟,對隱形機要求機體上突起部位能少則少,因而美國大規模使用整合型模擬傳感器來進行飛控數據收集,所以在先進的美國戰機上,空速管幾乎是看不到的。

後來,至於殲20機頭上又重新出現空速管,其目的是對比兩者參數,進行數據測試,最後空速管肯定是要去掉的,因為它太影響戰鬥機的隱身能力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OFp1WwBJleJMoPMtUO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