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進食水果,是廣大市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楊林斌 攝)
蘋果被公認為此番果價大幅上漲的元兇(楊林斌 攝)
作為大路貨的西瓜大量市場,一定程度上改寫了果價抬拉強加給消費者的「痛苦指數」。(楊林斌 攝)
佳惠農產品批發大市場是懷化水果的主要集散地(楊林斌 攝)
「果粉」嘆「果」經「
你問我喜不喜歡吃水果?」趙傳勁(化名)對記者狡黠一笑,「你倒不如問我喜不喜歡吃麵食,吃餃子,喜不喜歡喝酒吃肉。」從老家山東來懷化二十多年,現為市直某單位中層幹部的他,飲食習慣始終沒變,「我當然喜歡吃水果,並且特別喜歡吃蘋果。你肯定清楚,我們老家就產這個。」自稱吃了快半世紀蘋果的老趙,上周六晚上在家裡熱情接待了登門造訪的記者,但他擺在茶几上的果盤,裡面裝的卻是西瓜、桃子。
「今年以來我吃蘋果吃得很少,價錢太貴,咱畢竟是工薪階層啊。」老趙苦笑一聲,「以前這貨價廉物美,我每天都要吃上一個兩個,今年以來確切說是去年底以來,我每星期只吃三兩個,跟打牙祭似的,老婆還要我悠著點。」他說倒退三四年,蘋果滿大街都是,一般不過三兩塊錢一斤,檔次高點的也只要四五塊,「六塊頂了棚」,最近市面上的蘋果像是換了副高大上的價格臉譜,蹭蹭蹭一路往上漲價,「八九塊算便宜的,十三四塊不算貴」。
老趙皮膚好,快奔「五十齡」的人看上去年輕,他說這跟自己長期喜歡吃蘋果,當然也吃其他水果有莫大關係。他妻子是懷化本地人,不喜歡塗脂抹粉,就是整天打扮得宛如聊齋里飄出的倩女幽魂那種,但「近朱者赤」,久而久之也好上了水果滋養這一口,兩口子每月花在「果盤子」上的開銷,基本上占到工資總收入的十分之一。女兒正讀大三,雙方尚有老人需要孝敬,用來掐著指頭過日子的工資卡自然需要隨時精打細算,顯然經不住包括蘋果漲價,包括其他生活物資開銷上漲的比較明顯的「CPI 衝擊」,因而審時度勢,階段性犧牲一下口福,自在情理之中。
這位「果粉」說自家果盤往年一律是蘋果當家、其他水果忝陪末座,今年以來品種搭配大變臉。春節過後他發現不僅蘋果漲得厲害,很多別的水果也玩「羊群效應」跟風漲價,但水果不能不吃,好比北方餃子、酒肉菜蔬不能不吃一樣,那就必須轉變饕餮模式。正在患得患失、內心糾結不已的當口,西瓜、桃子等本地水果陸續大量上市,相當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激情救市,趙傳勁的口腹之慾頓時豁然開朗。「暫時吃不起蘋果,少吃蘋果,改吃別的果子也不錯,其實習慣了就好,也沒太大關係。」他聊以自慰,「蘋果價格遲早還是要回歸正常水平,到那個時候再補償補償也不錯。」
漲,漲,漲!水果這回絕對不是水貨
「水果除了少數高檔品種外,價格通常不算高,有人因此開玩笑它是水貨。」易昭傑,洪江洗馬人,20 多年間一直做水果批發生意,他的永青果業開在佳惠農產品批發大市場(湖南惠農物流有限責任公司)內。他主營北方水果,具體來說是蘋果,不折不扣是個蘋果經銷大戶,源自新疆的蘋果(以及梨子),山東的棲霞蘋果,甘肅的蛇果(花牛),以及河南三門峽、雲南昭通等地的蘋果等,都列在他的暢銷品種清單里,占據他年度6000 多噸水果總批發量的9 成左右。
傳說中的「漲價之王」此番身價表現不俗,已經到了令人有些措手不及、瞠目結舌的地步。易昭傑說,如今的蘋果價格的確比較高,「 我做了這麼多年水果生意,還從來沒碰到過」。他介紹,主產地減產是蘋果漲價的主要原因。去年秋季開啟蘋果收購季時,山東、山西、新疆等蘋果產地的果農們減產不減收,紛紛坐地起價,將收購價一股腦兒普調了1 元-2 元,之後蘋果產業鏈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層層加碼一氣呵成,很快就把以往的薄利多銷模式切換成「撇脂利潤」模式,使得春節前後的蘋果行市一路就高不就低。到了清明前後,市面上的蘋果供應開始大幅減少,供求失衡加劇,進一步放大了漲價預期。「當時(蘋果)價格就超出了我的想像。」他說,「幸虧我在產地壓了一點貨,這邊供應才沒斷檔。」他看到,80 規格蘋果批發價漸漸從7 元一股腦兒上漲,看到供給側吃緊,收購商開始有意識地「緊吃」,漸次抬價,最終將80 規格蘋果逐步穩定在9 元多左右,零售價維持在14 元左右。記者現場看到,有位水果小店主在易昭傑的店裡採購,易親自開票,40 件蘋果批發價花了總共8800 多元,去年同樣數量只要四五千元,「這還是小規格的,是75 和80 的,大的更貴。」
除了「漲價之王」自抬身價,不少其他水果也不示弱,起碼暫時一改往昔親民廉價的「水貨」形象。佳惠農產品批發大市場水果區主管湯青告訴記者,他們那裡大概彙集了40 來個水果經營品種,其中以蘋果、梨子、甘蔗、柑橘、哈密瓜、菠蘿等為主打。今年以來,此地水果總體批發價明顯上漲,最少的漲了1 元,最高的漲了6 元,平均漲了2 元左右。以青蘋果為例,去年同期批發價為2 元-2.5 元,今年最高時漲到6 元-11 元。她說水果主要漲價時間窗口開啟於春節後,「我在水果區已經乾了六年,從來沒見過這種情況」。懷化市面上的蘋果主要來自陝西、山東、新疆阿克蘇等地,梨子主供地則為河北、湖北、新疆等,「蘋果減產梨子也減產,所以都漲價」。值得一提的是,她所認識的梨子經營大戶們去年以來幾乎收不到香梨,「以前香梨批5 元、賣8元,如今進價最高時到了11 元,有時還供應不上」。據她粗略估算,今年至今,他們市場的水果總銷量下降了6-8 個百分點。她認為導致今年「果盤子」價格居高不下的另一個原因是物流成本的上漲,以往大戶們運貨用的是普通拖車或拖車,今年普遍採用冷鏈車,僅此一項,經營成本就增加了30%左右。此外便是跟風效應作祟,「看到別人漲了我也要漲,這是不少水果經營戶們的心態」。
來自職能部門的權威信息,可以進一步解釋「漲價之王」們是如何「漲」聲一片的。據國家統計局懷化調查隊綜合科負責人周樂林介紹,上半年懷化CPI 同比上漲2.1%,其中乾鮮瓜果類價格增長較快,同比上漲8.7%,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0.19 個百分點,其中鮮瓜果價格同比上漲13.3%,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0.21 個百分點。6 月份,鮮瓜果價格同比上漲44.4%,在食品類中的14 個小類中漲幅最高,影響CPI 總指數上漲0.69 個百分點,影響食品價格上漲3.47 個百分點。
漲價也還虧?這個想不到!
其實不惟懷化,全國的「果盤子」近段時間也都是高高在上,唱著「同一首歌」。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指,上半年全國CPI 同比上漲2.2%,並且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徵,其中食品價格指數上漲4.7%,漲幅相對較大。分細項看,主要是鮮瓜果、鮮菜、畜肉價格漲幅居前,分別上漲16.1%、9.2%和6.6%。
漵浦人鄧昌洪開在佳惠農產品批發大市場的洪武果業檔口已有10 餘年,主打火龍果、紅提、泰國龍眼等品種,年度批發量在4000 噸以上,火龍果占到其中一半。他的火龍果來自越南,他自己在廣西邊境地區提貨,弟弟則常駐越南平順,老哥倆外貿內貿一條線、一條龍,頗具經營優勢。他說弟弟比他做得好,火龍果銷售端遍及全國20 多個省市,「每天一走就是幾十個車」。今年二三月份,越南一直少雨,火龍果產量降低,個頭也不大,導致市場供應量銳減,所以懷化這邊的批發價一路「步步高」,於5 月份走到最高,賣相稍好些的批到6 元-7 元,而去年同期不過4 元-5 元。隨著產地供應量趨穩,火龍果漸漸回歸正常市況,價格稍有回落,一來二去,鄧昌洪的經營利潤還有所減少,「這不等於就是個虧嘛」。
價格走勢的過山車輪迴,仿佛事先預謀好了似的,要讓鄧昌洪在個別品種的經營上,不經意間「瀟洒虧一把」。雲南建水、元謀、曲靖是紅提的主產地,鄧昌洪將之形容為「雲南紅提好比湖南水稻」,他的紅提,就是從上述地方進的貨。今年紅提當然也漲價,剛開始批11 元,鄧昌洪未雨綢繆,先是以單價10 元進了一批貨,指望賺上一筆,不料沒等他賣完,新貨就上了市,批發價漸漸降到7 元,他顯然不可能再堅守10 元底線,此項虧損也就成了定局。起先高高在上的紅提價格,最終被排山倒海般的新貨攻勢打成「跌停板」,如今掉到只有3 元-4 元上下,好在鄧昌洪不貪,及時把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否則我要虧死」,他現在想來心有餘悸。
絕對虧損是個虧,相對虧損也被業內大腕看作是虧。新晃縣城有家新興水果批發行,經營規模在當地數一數二,這個水果行的老闆叫姚明。他隔三岔五就來懷化佳惠農產品批發大市場進貨。他覺得今年水果價格普遍偏高,「實在太高了太貴了」,買賣大受影響,他以前每天怎麼也要批個二三十件出去,現在一天只能賣六七件,如今大半年算下來,總體營銷業績減少了3 成左右,「價錢虧是個虧,走量虧不照樣是個虧」。姚明坦言自己不希望漲價,因為「價格太高有些老百姓就吃不起,捨不得吃,我的生意就不好做了,就賺不到錢了」。
眾人皆曰「可降」
水果一味漲價的結局對相關供給側來說,似乎並不像看上去的那麼美好。易昭傑直言不諱,漲價一定程度上壓縮了自己的批發業務空間,所以「我跟大家一樣都不希望漲價」。不過水果行業也是市場經濟,「上游漲下游肯定跟著漲,這是市場規律,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話雖如此,他仍然希望價格能夠降下來,這樣可以進一步刺激消費。
「 目前這個價格太高了,估計再漲也漲不到哪裡去了,再漲就沒人吃了。」鄒曉鴻從老家新邵來懷化,如今悉心料理著名為洪源水果的夫妻檔,主要做高檔水果,大大小小七七八八近60 個品種,年銷6000 來噸,泰國榴槤、龍眼、山竹,越南火龍果等是其主打經營品種。他的經營線中,今年以來總體價格漲了20%左右,其中榴槤大漲4 成,尤其是春節後漲得最厲害,對銷量產生了明顯影響。「水果越便宜當然越好賣,吃的人就越多,我才不希望漲價哩。」他說話直率,「賣得那麼貴,誰吃?」他以前在懷化中心市場開檔,感覺生意比現在還好些。他分析道,天氣原因不但使得不少水果品種大面積減產,成為價格上行的主推力,同時也讓相關物流不時「掉鏈子」,陡增運輸成本。他認為社會物價上漲,工薪族又普遍調薪,是助推水果價格上漲的重要誘因。在他看來,像今年這種漲價范兒的水果大市並不可取,他本人也從來沒見過,「價格應該降下來,有的品種還要大降」。
對於後市,鄧昌洪表達了謹慎樂觀。他認為火龍果價格已經漲到了階段性頂部,「這些年沒見過」,接下來應該趨於平穩,但要說能有多大降幅,這倒未必。他也希望「船小好調頭,價低好經營」。
易昭傑深入分析道,中秋節後蘋果價格會下跌,「因為今年是大年」。他坦言,著眼於維護市場,大家最好不漲價或少漲價,這樣可以讓下游批發商具備合理的利潤空間,市場才能長治久安。他透露,前年有人在山東、山西炒蘋果,跟風囤積居奇,期待大賺一票,結果輸得很慘。他估計,中秋節後即新果下樹上市後,價格起初會漲點,「接著百分之百會降」,廣大消費者完全可以樂觀期待。與此同時,庫存大戶們為激活資金流,也會審時度勢適度「跟風」放水養魚,降價讓利。他特別提醒,這些年不少社會資本對水果行業產生了認知錯覺,以為這門生意「躺賺」,紛紛跟風進入,其實「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建議熱錢遊資跟風時務必小心,避免過度人為炒作,否則「弄不好又會死掉一大片」。
作為專業化市場的管理者,湯青坦承,水果後續行情如何發育、推展,終歸要由市場說了算,他們需要做的和需要做好的,就是一如既往搞好服務及預期引導工作,為廣大經營戶提供良好營商環境。她認為遲不過10 月前後,蘋果、梨子等漲價「大戶」,價格回踩機率較大,新貨集約化上市後總價必然適度下行。另一方面,西瓜、桃子等本地水果陸續大量上市,它們不易保存,價格也長期較低,對水果後市形成明顯衝擊,會帶動水果行情總體下走,「個人覺得後市百分之八九十的品種價格會下調」。她還發現,今年以來進口水果價格沒有國產水果漲得凶,原因在於懷化本地做進口水果的多了,市場供應渠道多元化,使得以往高高在上奇貨可居的洋水果開始放下身段,走平民化價格路線。水果消費的替代效應也愈發明顯。今年至今,佳惠農產品批發大市場的香蕉批發量同比增加了2000 噸,增幅近30%,「這為水果價格總體回歸一定程度上鋪平了道路」。(記者 楊林斌)
穩定果市有待產業升級
近年來,部分水果、瓜菜價格大起大落現象頻繁上演,不僅擾亂了人民生活消費,也衝擊了行業生產。而防控風險,讓水果價格在合理範圍內波動,則有賴於盡快實現產業升級。
專業人士指出,水果經營風險較大,自然災害、價格波動、質量安全,等等,都是瞬間就容易被激發的可變因素。諸多風險分散於水果產業的不同環節,藉由產業鏈進行傳導和彙集,如長期累積或突發事件觸發,行業輕易間就將遭受打擊。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水果種植多為果農分散經營,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突出。水果產品從農戶到消費者歷經多個中間環節,抵禦風險能力弱。比如,果農分散經營,導致跟風種植,較易導致供大於求、價格暴跌、果農虧損,價格暴跌又會導致跟風減產、供給不足、價格暴漲。另一方面,我國水果供給雖然總量充足,但供給結構不合理。大宗品類如蘋果、梨、香蕉、葡萄等供給較多,特色品類如大櫻桃、百香果、火龍果等供給較少。另外,品種熟期結構不合理。同類水果集中上市且同質化問題嚴重,結構性滯銷時有發生,影響農民增收、產業穩定發展,凡此種種,使得水果賣難時有發生。
與此同時,我國水果大多欠缺品牌效應,以致產量高、價值低,比如國產蘋果產量長期居世界首位,但出口量和出口價格均處較低水平,出口地也局限於俄羅斯和東南亞地區,向歐美已開發國家出口的鮮蘋果數量很少。數據顯示,近年來,隨著出口放緩,進口不斷擴大,中國水果貿易格局由順差轉為逆差。
業內人士稱,有鑒於此,我國水果行業宜儘快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發展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加強品牌建設、打造現代果業產業鏈體系。在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方面,有關部門可綜合考慮國內外市場需求、消費升級發展趨勢、產業發展基礎、區域資源稟賦等因素,充分挖掘和發揮水果產業比較優勢與區域比較優勢,分類推進大宗優勢品種、特色差異化品種的發展,協調鮮食與加工比例,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種,推進各類水果向優勢產區和適生區進一步集中,突破大宗品種差異化程度低以及小宗品種多而雜的局面。同時,調整優化內部品種結構,提升產品均衡上市能力,開發差異化、個性化品種,突出品質提升,適應國內市場升級化、多樣化需求和出口需求。
(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