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以翔,一個娛樂至死的犧牲品

2019-11-27     影視爛番茄

2019年11月27日,也就是今天上午,高以翔經紀公司在微博發表聲明,

證實藝人高以翔,在錄製浙江衛視《追我吧》節目中,不幸離世。

而早在今日凌晨,就有知名博主爆料高以翔錄製節目出事了;

1點45分時,他在參加跑步項目的過程中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期間心臟驟停了3分鐘,現場醫護人員進行15分鐘的心肺復甦,之後於2點30分左右送上救護車,前往附近醫院進行搶救。

但據某位博主透露,醫院接到高以翔時候情況已經很糟糕了,瞳孔放大至邊緣。

3點45分,某知名博主發帖稱:情況很嚴重。

5點左右,在醫生2小時的全力搶救下,依舊失敗....高以翔不幸離世。

整體情況和時間線大致如上,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第一時間是震驚、悲傷。

可能有很多人聽過高以翔這個名字,但對他本人不是特別熟悉。

1984年出生的他現年35歲,大學畢業後因緣巧合成為一名平面模特,後來進入演藝圈成為一名演員。

雖然不是實力派,但也曾經有過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2016年《遇見王瀝川》里,塑造的王瀝川就圈粉無數。

區別於小鮮肉和老戲骨,高以翔出色的外形條件,一直以來都是他的優點和特點。

13年的開始,就連續4年入選「全球百大最帥面孔排行榜」,2016年最高排到第七位。

連挑剔的小s都是他迷妹;

身材雖然談不上健美,但管理也很優秀;

從12、3歲的時候就開始健身訓練、打籃球。

打開他的微博,前兩條還是籃球相關。

所以這樣一個正當盛年、有健身習慣、良好身材管理的男演員,在節目中突然猝死,著實讓人有些不敢相信。

而這其中,很大原因在於他參加的這個綜藝節目。

浙江衛視這個名為《追我吧》的節目,已經播出了三期,號稱花費1億元搭建物美、各種裝置等。

節目的錄製時間是晚上,形式上顧名思義,讓明星嘉賓在各種高難度的關卡中輾轉騰挪,躲開超能素人的追趕。

更關鍵的,是這節目賣點硬核高難度,所以有好幾個關卡都非常消耗體力。

比如徒手用臂力過橋、踩著晃動劇烈的梅花樁到對面,

還要踩過巨大的多邊形滾筒,上樓梯下樓梯、甚至飛檐走壁。

更要命是最後的環節,

明星要徒手、一口氣爬上70米的高樓,接著再從頂樓通過滑索划過搬動到對面的大樓...

這樣體量的環節設置、這樣高難度的強度要求,對於運動員來說都難頂。

體操冠軍李小鵬後期一直在喊:「不行了不行了我真的跑不動了」;

奧運冠軍鄒市明摔下海洋球池子後,呼叫到「腿沒知覺了」,大半天沒緩過來。

普通明星就更不用說了,

畢雯珺曾跑吐過,范丞丞跑吐過兩次,李振寧還被扛上救護車吸氧,一般節目要錄製到凌晨四五點才收工。

誇張的是,這節目還是半夜錄製!

人體體溫最低,神經反應、關節活動性、心肺功能等各項身體機能都在低谷,再加上寧波不到10度的低溫。

劇烈運動?不停歇地跑步?

這節目不該叫《追我吧》,應該叫《追命吧》。

節目強度和時間設置的不合理性絕對是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但還不是之一。

在高以翔逝世的消息傳出後,大部分人將矛頭直指浙江衛視,

因為在這次事故中,一個國內數一數二的電視台,所展現出的不專業性簡直令人髮指。

遊戲環節強度設置不合理之外,在這種高強度活動中,安全配套設施的缺陷,同樣是重大的問題。

猝死很可怕,但上帝給每個人還留了機會——

黃金四分鐘。

馬拉松比賽是相關事故的多發地,但看看好幾年前,人家的賽事保障、人員搶救就已經做到了極致。

選手倒地1分鐘後,急救人員立刻到達,3分鐘開始除顫,4分鐘選手意識恢復。

而在《追我吧》的節目現場呢?

高以翔倒地後,第一時間無人發現、拍攝仍在繼續,相關工作人員還覺得是高以翔的「小插曲」。

1點45分出的事,醫生15分鐘才到,

現場沒有專業人員和專業設備待命,也沒有緊急預案,直到2點30分才送上救護車。

這不是要命是什麼?

作為一個全國數一數二的電視台,該做的不做,時候瘋狂壓熱搜倒還玩得挺溜。

而且現在去《追我吧》官博搜「高以翔」三個字,一下子什麼東西都沒了...

只有一紙聲明,連道歉都沒有。

人心涼薄,莫過於此。

綜藝節目出事嘉賓受傷,從來不是新鮮事。

宋小寶錄製歡樂喜劇人的時候,從高處摔下,脊椎骨折;

王寶強錄製《真正男子漢》時,摔得大腿骨折;

張傑在錄製同樣浙江衛視的《王牌對王牌》時,也曾經因為缺氧而暈倒受傷。

釋小龍的助理在參與《中國星跳躍》(浙江衛視)跳水節目時,不幸溺水身亡。

藝人在綜藝節目裡被「不當人」,是一個弔詭的現象。

明面上不合理,但卻成為人人奉行的潛規則,甚至以此為榮。

大體上,在於整個行業的畸形。

每一個節目表面上看起來都熱火朝天、都精緻無比,但背後齷齪卻不得而見。

《追我吧》半夜錄製、高強度的環節一錄就是好幾小時。

節目的副導演甚至還笑稱,「熬夜熬成水平熬出新高度」。

但轉念想想,這難道是正常的麼?

把透支時間當成敬業,把拖拉當做常態,最後再用「行業標準」「年輕人就要拚命」的說辭賦予合理性。

但這其實是行業不正規,團隊不專業的體現

似乎所有人都在拼了命地忙,所有人都在拍出觀眾想看的綜藝,但觀眾真正想看的綜藝到底是啥,其實大部分從業餘者都沒搞懂。

前面說到行業的不正規與畸形,其一在於對藝人的壓榨、衍生成一種不健康的工作模式;

其二,還有審美

《追我吧》在他們一個類似的發布會上,有這樣一句slogan:「挑戰遊戲+瞬間死亡」

整個節目的前期策劃開始,就定了藝人要拚命的基調:你要麼要很厲害,要就很狼狽。

因為在節目組預設的理念里,觀眾愛看的就是這個。

《跑男》掀起了國內戶外真人秀的風潮,帶領了好幾十個同類型的節目,大夥上山的上山、下海的下海,玩蛇的玩蛇...

但最後,口碑最好的觀眾最愛看的,卻是前幾季靠腦子玩遊戲的《極限挑戰》。

一方面,其實這種動作性的綜藝項目很容易審美疲勞,來多了沒意思,所以動腦筋的雞條就比《跑男》有意思得多。

另一方面,就是這種節目老讓藝人去干不適合自己的事

大張偉在2016年的一個採訪里,曾經吐槽過國內的綜藝節目,著實一針見血:

「我們進這個行業,都是因為想有我們自己的本分,我們有自個兒的業務,我們就干我們自個兒的事情,靠我們自己的才華讓大家喜歡就夠了。」

是的,「靠自己才華讓大家喜歡」,其實才應該是娛樂圈的本質。

唱歌的就唱歌,演戲的就演戲,綜藝也應該有專門做綜藝的人士,每個人都把自個兒的東西做好,才是最本分的事情。

所以日韓都有自個出彩的綜藝明星、搞笑藝人,但我們沒有。

國內參加綜藝的明星,不是演戲就是唱歌的,而且也做不好本職工作的越來湊熱鬧;

這直接導致這幫業務能力不行的傢伙,綜藝也做不好。

而那些本來業務好的,反而被綜藝拖累。

比起電視劇和電影,綜藝節目的製作周期更短、回報率更高,在前幾年的《跑男》《極限挑戰》之後,戶外真人秀又火了起來。

資本是趨利的,哪裡有錢往哪裡。

於是,所有人都往一個圈子跑的時候,所有人都丟失了本分,而圈子也變得魚龍混雜。

不專業因為如此,畸形也是因為如此。

從前我們擔心綜藝會毀了一位演員的演技,但今天的事情告訴我們,它可能還會毀了一位演員的生命。

一個本來美好、健康的生命。

所以,對於整個綜藝圈子來說,「整頓」是必須的。

但這個整頓不能一刀切,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專業化」,讓不同的人做好不同的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

而對於藝人來說,同樣亦如是。

說到底,新生藝人其實就是普通的員工,在勞動僱傭關係中處於弱勢方,處於被壓榨的一方。

熬夜錄節目,某種意義上就是職場996,不可取、不提倡、不洗白,而且要抵制。

對於每一個平凡人來說,生命總是在第一位,工作和生活,還是應該分開的。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當心娛樂致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A7drG4BMH2_cNUgkC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