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市內部分區的垃圾要往這裡運過來3500噸左右,垃圾山最高的時候達70米,最近的村莊只有300米的距離。」在大興區安定鎮,占地200畝的垃圾填埋場多年來因其污染大、氣味重、空氣品質不好,嚴重影響民生。日前,記者從大興區獲悉,預計三年後,垃圾場周邊7個村異地回遷住上新房子,徹底遠離垃圾困擾。
目前,作為北京市首個宅基地改革試點項目的「北京市大興區安定垃圾填埋場周邊綜合治理異地遷建項目(西片區)」取得階段性成果,首批受益群眾基本完成簽約。此項目歷時三年,市區鎮三級始終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堅持吹哨報到+接訴即辦+黨建引領模式,轉變傳統拆遷模式,通過宅基地異地置換安置村民的方式,探索出一條全新的宅基地改革異地遷建模式。這不僅破解了長達23年之久的垃圾填埋場氣味污染周邊群眾的積年難題,還徹底解決了群眾身邊的煩心事、揪心事,為推進全市宅基地改革作出了實踐探索。
垃圾填埋場擾民生
6年平均每月近3個訴求件
安定鎮的安定垃圾填埋場建於1996年,隸屬於北京市環衛集團,市內部分區縣日均3500噸左右的垃圾運往此處。「垃圾山最高的時候達70米,300米處有村莊,另一面500米處也是村莊,對村民的困擾極大。」大興區安定鎮黨委書記耿曉梅介紹,多年來,垃圾填埋場因其污染大、氣味重、空氣品質不好,嚴重影響民生。2014年-2019年間,群眾通過撥打12345訴求,超過207件,6年間平均每個月就有近3個訴求件。
面對百姓的迫切訴求,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市裡主要領導多次到填埋場調研了解情況;區委書記、區長及多位副區長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鎮黨委政府兩年來更是積極向市、區兩級政府爭取。
探索異地遷建宅改方案
一周簽約90%
「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和減量發展的總體思路,以往的拆遷方案並不適合安定鎮的實際情況。」耿曉梅介紹,此次異地遷建項目(西片區)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折遷模式,打破「拆一還一」和「整建制轉居」的原有徵地拆遷路徑依賴,結合宅基地試點改革工作,不征地、不轉非,村民以別墅加板樓的模式就近安置,既改善了村民居住環境,又保留了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
項目共涉及7個村,分為東西兩個片區分階段推進。西片區先行一步,項目啟動後,工作穩步推進,三天簽約50%,一周簽約90%,十天簽約95%,30天簽約獎勵期內簽約率達到98.31%,創造了「大興新速度」,積累了「大興新經驗」,為推進全市宅基地改革作出了實踐探索。
黨建引領班子帶頭
「盯」字一插到底
為了把這件民心工程干好,安定鎮黨委第一時間設立了異地遷建項目指揮部,抽調200餘名黨員幹部參與其中,指揮部下設法律服務、遷建實施等11個工作組。並成立異地遷建臨時黨支部,將聯村黨總支書記、包片領導及工作組、第三方公司中的黨員全部納入其中,發揮骨幹作用。
耿曉梅告訴記者,幹部帶頭髮揮了大作用。這期間,班子成員率先垂範,連續1個月吃住在單位、干在村裡,早晚2次碰頭會盯進度、擺問題、說思路,當好乾部的主心骨。2-3人一組包村,深入村內了解民意,發揮釘釘子精神,一竿子插到底。
「一本選房本」、「一個計算器」是包村科長手裡的標配,從屋裡的暖炕邊到廚房的案板前,從百姓的三輪車到村口常歇點,都有幹部們講政策、幫算帳的身影。
針對村民普遍關注的宅基地確權問題,探索建立村、鎮兩級確權制度,在全市首次張榜公開確權結果,做到「村和村一個標準、前和後一把尺子」,極大調動了簽約熱情。
耿曉梅介紹,2020年上半年,安定鎮將按照規劃,適時啟動垃圾填埋場異地遷建(東片區)工作。東片區主要涉及前野廠、後野廠及通州馬房三個村。預計三年後,7個村將陸續回遷。
本報記者 孫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30lh28BMH2_cNUgLdF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