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常常擔心,如果我總是滿足孩子的要求,是不是會把孩子慣壞?而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教育方法,也成了部分家長正在對孩子做的事。
研究兒童的心理學家對幼兒自我控制和聽從父母要求的發展很感興趣,他們設計了一些能體現延遲滿足情景的實驗,而「延遲滿足」實驗,最著名的要數心理學家米歇爾的棉花糖實驗了。
在實驗中,實驗者給一群4歲到6歲的孩子每人一顆棉花糖,並告訴他們,他們可以隨時吃掉,或者等待實驗者回來再吃。如果現在吃掉,就沒有額外的棉花糖了;如果能等到實驗者回來再吃,就能再得到一顆棉花糖,也就是一共能得到兩顆棉花糖。
實驗結果是,有一部分孩子很快就把糖吃了,也有部分孩子堅持等到了實驗回來,他們得到了許諾的兩顆糖。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進行跟蹤研究,發現這些能夠為兩顆糖等待的孩子,具有更強的延遲滿足的能力。
當然,這個實驗還沒有完。十年後,當這群孩子進入青春期時,米歇爾又對他們進行了追蹤研究。
米歇爾發現,那些小時候能為兩顆糖等待的孩子、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比那些小時候不能等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較高的效率及較強的自信心。他們能夠更好地應付挫折和壓力,並且具有責任心和自信心,普遍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
此後,培養孩子擁有延遲滿足能力,開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延遲滿足能力,被認為是成功人士的一個很顯著的特徵。而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普遍在事業、人際關係、健康、財富積累等方面也更加突出。即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普遍都有很好的發展和成就。
孩子的教育一直牽動著父母的心,有很多的爸爸媽媽知道了棉花糖實驗後,在生活中也經常對孩子實施延遲滿足。比如故意帶孩子去商店 當孩子看到一個想要的玩具要買時,父母故意當天不買,跟孩子講道理:這玩具不是計劃內的,占咱們這個月的支出多少了,需要等爸爸媽媽掙錢了才能買,計劃後才可以買。因為孩子對錢沒有概念,經常這樣做不僅不能培養孩子的耐力,相反他們會認為是爸爸媽媽不愛自己,所以才總不能滿足自己的願望。
還有的父母會通過給零食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和抵制誘惑的能力。比如給孩子零食時,故意跟孩子說,你可以隨時吃掉,但是如果你能明天再吃,明天就能多得兩塊零食,如果不能,後天就不能吃零食了。這種權衡利弊的自我克制,對孩子來說太難了,也不符合孩子的發展特點。因為人類的大腦發育中的前額葉是負責推理、決策、自我控制等,而前額葉的發展要到20歲以後才成熟。
對於幼小的孩子,父母對孩子實施這種所謂的延遲滿足的「誘惑訓練」,希望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往往效果並不理想。
「媽媽告訴我,一個人要有自控力以後才能有成就,我才不想要什麼成就呢?我想要我喜歡的東西。但我喜歡的任何東西,她總讓我等著,有時候,我必須做了她要求的事,才可以得到我想要的東西。我討厭媽媽總讓我等著,我覺得媽媽一點都不愛我,我討厭她總是跟我講條件。她現在讓我要做的事,我也喜歡講條件,可媽媽總說那是我該做的事,哼,我才不做呢!」小女孩說。
從小被實施錯誤的延遲滿足的孩子,有些孩子可能從來不問父母要東西,哪怕再喜歡的東西也不會要,不是因為他們就具備了這種自控力,而是認定父母不會給自己買,甚至有的孩子長大後,會走入另外一個極端,因為小時候被控制太多,在購買東西時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克制自己,或者一直買買買,反正是自己的錢,衝動購物,有人說他們叫「購物狂」。凡事過猶不及,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
很多父母,對延遲滿足有誤解,認為延遲滿足就是延遲滿足對孩子的需求,這樣的教育方式能夠培養出孩子的自控力。
但是真正的「延遲滿足」是一種能力,是人能夠等待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再做想做的事,反映了一個人自我控制或克制慾望的能力。
比如,你想買房,只有首付,買了房每個月就要還房貸。這就意味著你不能像之前一樣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不能時不時地下個館子。這時,你會選擇滿足一次又一次的買買買的慾望,還是一次又一次忍住,去實現買房這個長遠目標呢?
在很多父母對孩子實施延遲滿足時,往往更注重延遲,而不能滿足。其實延遲滿足不僅僅是「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應該是培養孩子能夠等到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是一種自我控制的能力,而不是不顧孩子的感受,事事讓孩子等待。
一般寶寶在12個月--18個月就表現出逐漸自我控制的能力,比如媽媽說,我們稍等一下玩遊戲,稍等一下吃好吃的,雖然時間短暫,但也是孩子自控力的表現。
而在嬰兒期,有需求就意味著孩子也是真的有需要,比如孩子因為飢餓哭鬧了,那麼也就意味著孩子已經開始分泌胃液,確實很需要食物,如果這時候不能及時滿足孩子的胃的話,那麼就只能使得孩子被迫延遲自己的生理反應,這樣的行為對於孩子的發育是十分不利的。對年幼的孩子,及時滿足他們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才能更好發展孩子未來延遲滿足的能力。
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讓孩子能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
1.培養延遲滿足能力隱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
嬰幼兒的吃喝拉撒睡,都是教育的好時候。我家小寶特別喜歡聽故事。常常她吃完飯就馬上去書櫃拿出她想要聽的繪本故事讓我講,也不管我吃沒吃完飯。如果我吃完飯了,當然會給她講,但有時我還在吃飯,所以我會對她說:「媽媽還沒吃完飯,你可以自己先看兩分鐘嗎?兩分鐘後媽媽馬上給你講」。一開始她並不理解,我鼓勵她說:「寶寶你最會講故事了,能先給媽媽講個故事嗎?等2分鐘計時器一響,我就給你講故事了」。當計時器一響,我就給她講故事並且對她說,吃飯的時候我們都要好好吃飯,你看我一吃完就給你講故事了吧,小寶也愉快地點頭。
而在平時吃飯時,我也不會把飯弄涼了給她,飯菜盛上桌子,我會告訴她剛盛的,有點熱,需要給它攪拌吹吹才涼得快。她會自己吹,然後高興的說,媽媽不熱了。鵪鶉蛋也是小寶愛吃的,我也不給她剝蛋殼,但是會教她怎麼剝,她自己剝的時候也很專注。
我們總覺得孩子是急性子,所以總想提前給孩子弄好,以方便孩子,而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可以培養孩子自控力的,只要我們做個用心的家長。
2.合情合理滿足孩子的需要,形成良性循環
對孩子的物質需求要合情合理地滿足,既不要百依百順,也不要故意不滿足。
通常,我們去商店或是超市,會允許孩子買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管是吃的還是玩的。我們大寶特別喜歡積木樂高,有次有兩個她難以割捨。我跟大寶說,「你可以選一個,你仔細想想到底更喜歡哪個?」她想了想,最終選擇了一個。很多的時候,只要孩子的請求很合理,我都會滿足孩子的要求。
但是有時候我也會跟她商量,有次她去超市,看到了一套她特別喜歡的書,超市裡都是原價,需要100多元,我跟孩子說網上這套書只要60多元,如果你能等待到明天看的話,我們可以省下好幾十元了,這樣你還可以買點兒別的你喜歡的東西,孩子最後選擇了等到明天。
所以通過跟的孩子良好溝通,權衡利弊,給予孩子信任和一定的自主決定權,他們就可以逐步實現自我管理,也不會要求無度的。
3.讓孩子認識「自控力」,學會等一等
在幼兒時期,讓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很重要。如果碰到一個孩子在玩一個玩具,另一個孩子也要玩怎麼辦?通常孩子的做法是伸手去搶。這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建議,比如「你先玩另一個你喜歡的玩具,等一會兒再玩這個玩具,或者排隊玩,或者拿你的玩具跟他換」。而在與孩子的交往中,這些社會情境更有利於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懂得配合別人。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提太高的要求,不運用過分的方法。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整體,應從全局去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就會促成孩子自控力的提高。而不顧孩子的發展規律,人為地製造一些延遲滿足的「誘惑」,往往會傷害親子關係,讓孩子不能完全信任父母,同時從小嚴重被控制的孩子,也更容易自卑、走極端。
和諧的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實施所有教育的前提,在合情合理滿足孩子的需要的同時,讓孩子學會自控,那麼要不要延遲滿足已經不是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