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華東地區的這個省,從地理位置來說是腳踏兩隻船,既有南方,也有北方
中國這個省不南不北 省內南方和北方區別大!
標籤:中國安徽人文旅遊地理、安徽皖南皖北、皖南皖北差別大、不南不北的省份、人文旅遊地理雜談隨筆雜感
在沒有去安徽之前,總覺得這裡和其他省區一樣,不過就是地理位置的差異而已,其他不會有太大的區別。可是到了這裡,在隨後的時間裡,筆者才發現,其地理位置給人的感覺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感觸。就拿吃的東西來說吧,皖南地區的飲食習慣是喜歡以大米為主食,做飯做菜都趨於精細,而當你抵達皖北的時候,你會發現,在食物上的差別就有了變化,這個區域的人們對於麵食來說更加感興趣,而且做飯也比較粗枝大葉一些,這種在地域飲食文化上存在的差異,如果你沒有仔細去體驗,它就在不經意之間就被忽略了,但是這種地域上存在的南北差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南方和北方的界定,我國是以秦嶺—淮河沿線為分界線來劃分的,如果身臨其境不直觀,那麼打開一張地圖就會發現,處於華東地區的安徽,其區域面積正好處於這條分界線的兩邊,成為這條分界線上的兩翼,也就是說,這條分界線將安徽一分為二,按照人們通常的說法叫著皖南和皖北。
其實,從國家領土意義上來說,對於皖南皖北的劃分,並不存在實際意義的爭議,因為都是中國的領土,如何劃分,只要有利於發展和管理,都是可以的。但是,地域上的差異存在於人們的心中,帶給人們生活習性上差異。這才是根深蒂固的東西,就好比人們從上海來到了新疆,因為其本身存在的地域上的特徵,是不可能因為時空上的變化而得到徹底根除,比如語言,新疆說普通話,上海人有上海的方言,有時候我覺得,上海的方言比英語更難懂。還比如飲食習慣的差異,新疆喜歡麻辣,以麵食為主,而上海,做的菜裡面老是忘不了加上一勺子糖,咸甜咸甜,讓北方生活的人不習慣。還有生活中的其他一些差異,也是不能短時間得到抹除的。那麼,對於安徽來說,其南北之說,自然也是有著一些道理的,就拿氣候條件來說吧,皖北存在的地理氣候特點屬於乾旱缺水地區,土地相對貧瘠,農作物以小麥和五穀雜糧為主,和中國同緯度的北方情形差不多。
而在皖南,屬於比較濕潤多雨的地區,多丘陵,以種植大米等精細農作物為主,植被覆蓋率也是比北方要高得多。再看看語言和風俗習慣上存在的差異,在皖北地區,這裡的人們說話雖然也有著許多地域上的差異,但是,仔細聽,在交流上面應該是沒有太多的問題的,但是你到了皖南,根本就不知道人家對你在說些什麼,尤其是剛剛來到這裡的外地人,如果人家說當地土話,用不知所云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再看人們的日常文化活動,皖北喜歡梆子,花鼓,說書等,而皖南人喜歡聽黃梅戲,很難過節更喜歡燈會。這種關係其實在安徽也是有一種說法的,比如淮南的橘子到了淮北就變成了枳,這是地域上最好的一種表達,就是水土不同的緣故。
而筆者的這種感覺,似乎與歷史上存在的皖南皖北之說也是有著某些巧合吧,在歷史上,皖南屬於江南屬性的,皖南從漢朝開始,無論在經濟繁榮和文化演繹,都在中國有著十分深刻的印象。比如徽州,就是一種非常具有地域文化烙印的地方,徽商是一種標籤,更是文化和經濟的繁榮形式。而歷史上的皖北,是位於華北平原的南部邊緣,在經濟和文化交流上同中原地區的交往交流更為密切。
在這樣走走看看之中,筆者也發現在地域上的劃分上糾結已經沒有實在的意義,因為安徽的發展形勢還是比較給力的,無論是皖南還是皖北,都在走一條協調發展之路,地理上的腳踏兩隻船,卻成了溝通南北的橋樑,兩種地域的人文和經濟相互融合發展,是一種細膩與粗狂的交融,之所以獨特,就在於此吧。(1565字)
文| 木子(四川樂山人,985高校中文系學士,作家、新聞、策劃人,蘇白傳媒本部策劃部策劃編輯、評論員。)
審讀| 蘇白傳媒 編審 鄒劍川
運營| 蘇白傳媒 丹丹
其他:部分圖片供模擬想像,並不代表文字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