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詞典》2019年度詞彙—氣候緊急狀態,感受到撲面的危機感

2019-11-22     GET資訊

地球的氣候環境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密切關注的事情,近年來,我們也發現全球的氣候環境也在往不好的方向變化,包括惡劣天氣和海平面上升等等。

像之前在短短的20多天中,全球多地相繼爆發毀滅性大火。澳大利亞東部近日林火肆虐,雪梨所在的新南威爾斯州11月11日進入為期7天的緊急狀態。美國加州同樣遭受今年以來的山火,從10月下旬熊熊燃燒,累計過火面積為1010平方公里,山火已致死3人。

無論加州、新南威爾斯大火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它們規模如此之大的深層次原因,都是氣候變化、全球變暖。

11月14日有消息稱,義大利最近遭受近50年來最大的洪災,這些洪水使水平面上升,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威尼斯。迫不得已,14日威尼斯市長宣布城市進入緊急狀態,所有學校關閉,有60隻船被破壞,大部分的房屋被淹沒,街上人群逃散,猶如末日。

據統計每一百年威尼斯會下沉1.3厘米,但是由於多度開發地下水導致威尼斯在近20年下沉了30厘米。雪上加霜的是由於氣候變暖的原因,海平面在逐年上升,或許若干年後威尼斯將從水上城市變為水下城市。

氣候變化所導致的環境問題迫在眉睫,今天受災的是加州、新南威爾斯和威尼斯,不知道明天又將是哪個城市?

上周,來自153個國家的1.1萬名科學家近日在《生物科學》月刊上刊登一封公開信,宣布地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並警告說,如果我們的生活方式不發生重大變化,「不可名狀的人類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雪梨大學的托馬斯·紐森博士說:「雖然情況很糟糕,但並非毫無希望。我們可以採取措施應對氣候緊急狀態。」

我們從今年的牛津詞典年度詞彙也能看出,目前我們的危機感已經撲面而來了。

牛津詞典表示,年度詞彙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過去一年的社會思潮、精神、氣氛和人們最關注的事情,並且是最有文化潛力的詞彙。2018年是「有毒」(Toxic),2017年是「青年衝擊」(youthquake),2016年是「後真相」(post-truth)。

今年的「Climate emergency」譯為氣候緊急狀態,已經擊敗「氣候危機」、「全球變熱」、「否認氣候變化」等熱門詞彙,當選《牛津詞典》2019年度詞彙。

同時,這也表明出今年的三大英文詞典年度詞彙均聚焦氣候變化:「升級回收」(upcycling)和「氣候罷工」(climatestrike)分別是劍橋詞典和柯林斯詞典的2019年年度詞彙。

牛津詞典將「氣候緊急狀態」定義為: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以減少或阻止氣候變化,並避免由此造成潛在環境破壞的情況。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氣候危機」一詞的使用次數飆升了10796%,在2019年,與「緊急狀態」一詞聯繫最緊密的就是「氣候」,這一表述的使用率比位列第二名的「健康緊急狀態」多3倍。

牛津詞典解釋稱,2019年,「氣候緊急狀態」從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成為最突出的、最廣泛被討論的詞彙。

牛津詞典表示,選擇這一詞彙並不只是因為人們對於氣候變化的認知有所提高,也是因為考慮到人們討論氣候問題時所用語言的特殊性。「氣候緊急狀態」一詞反映的是人們通過文字表達出的緊迫性與危機感。

我們們希望所有的公眾們都能夠了解這場危機的嚴重程度,我們需要對全球社會的運轉方式以及與自然生態系統的互動方式進行重大變革。

英國《衛報》5月曾指出,他們在報道氣候問題時,選用的表述發生了變化:「氣候緊急狀態」取代了「氣候變化」,「全球變熱」比「全球變暖」使用率更高,這種語言表達更能體現氣候變化對人類產生的災難性後果。

牛津詞典表示,在2018年「氣候」還不是與「緊急狀態」聯繫最密切的詞彙,人們更多的用「緊急狀態」來形容健康、醫院與家庭。但是,從氣候緊急狀態的使用率上升可以看出,氣候變化已經擴大成為全球層面的緊急問題。

2019年,許多國家和城市和曾都宣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如英國、加拿大、法國和澳大利亞雪梨等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群眾意識到這場危機的嚴重程度,所以我們必須要採取一些措施來應對這危機。

當前,中國正利用科技創新產生的眾多成果促進綠色發展。例如,基於高質量鋰電池發展起來的電動汽車,已在中國市場迅速發展。

此外,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方面,英國已經進行了可觀的投資。在未來,英國還將進一步加強氣候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世界各國共同降低碳排放。

降低碳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推進可持續發展以及促進循環經濟發展,都需要國際社會攜手同行,我們也看到了,現在各個地區、國家都感受到了這場危機,都在努力去改善,維護我們共同生存的環境,相信大家的努力最後會有收穫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uotkm4BMH2_cNUgFHS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