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實施精準扶貧,建檔立卡三保五助政策,一戶一策,為貧困戶解決了生活的根本,更為自強不息的殘疾人帶來了福音。夏集鎮王橋村的陳道光自主創業發展龍蝦養殖,成為殘疾人創業的典型代表。
寶應縣夏集鎮王橋村的村民陳道光,1972年出生,小時候因意外火災燒傷右上肢,導致右上肢殘疾,收入一般的家裡也因帶他到處治病而陷入貧困。成年後的陳道光娶了貴州女子趙洲菊為妻,有了女兒後,他們的日子沒有因為省吃儉用而有所好轉。
2015年,陳道光家成為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也被納入低保,享受低保補貼等多項政策,然而陳道光沒有坐在家中等救濟,雖是身體有殘疾,但作為一個漢子,他不想被扶貧一輩子,國家三保五助的政策讓一直想改善家中貧困現狀的陳道光有了創業的動力。
經過一番思量與考察,陳道光發現近幾年的藕行情不是很好,龍蝦市場倒是火爆,2017年,他決定養殖龍蝦,用藕田套養的模式。
村裡大力支持陳道光創業,特地為他從有800多畝的種田大戶手裡協調出58畝藕田給他,為照顧他的身體,藕田都是靠他家附近的。
藕田套養龍蝦需投入資金22萬元,陳道光拿出家中全部積蓄,和朋友借了一部分,最後還差5萬元,村裡和銀行按政策進行了協調幫他做了貸款;縣委、縣政府對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創業專門出台了扶持政策,在農戶申請經審核後,可享受創業小額信貸免抵押、免擔保、貸款貼息的政策;縣、鎮殘聯也都給予了技術等方面的幫助,鎮殘聯扶持他創業資金3000元;和他結對幫扶的是一位普通老黨員,在龍蝦養殖技術方面給了他指導和建議。各方支援令本來對創業還忐忑不安的陳道光有了底氣和幹勁。
有信心是好的開始,但並不代表會事事如願。才接觸到養殖行業的陳道光儘管四處學習求經,第一年還是虧了。付出的辛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但他不頹喪灰心,進什麼蝦苗,喂什麼飼料,投放的數量、時間等,實踐出真知,他又三番四次跟養殖龍蝦的同行虛心討教,總算是摸到了一些門道。
龍蝦從投放到成熟的周期一般要45天,龍蝦養殖自3月份開始到10月份結束。龍蝦一天需要喂食兩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龍蝦的收穫量多少跟天氣好壞有關,天氣晴朗,收的就多;天氣不好氣壓低,龍蝦就收的少。每次收取龍蝦量小至少也有60斤,量大能有200多斤,陳道光家平均每天能收130斤左右。
夜裡一點,村裡人已進入夢鄉酣睡,陳道光已經到藕塘邊收龍蝦。一是此時龍蝦進地籠比較多,下午拉出來看時,地籠里還沒幾個;二是100多個地籠,他們夫妻倆要倒幾個小時,天亮時收龍蝦的商販來正好取走活蹦亂跳的新鮮龍蝦,被收走的龍蝦銷往蘇錫常等地。
成功不負有心人,去年,陳道光家近60畝藕田養的龍蝦收入頗豐,而今年龍蝦收成及銷量的幅度下降,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收益,但他憑經驗預估到龍蝦結束期,小几萬元的收入應該還是有的。
夏集鎮農經中心和王橋村委會的同志經常上門關心陳道光的龍蝦銷售以及家庭生活情況。
陳道光的女兒今年20歲,氾水高中畢業後在家待業,轉移家庭勞動力就業,是解決家庭脫貧的根本問題,對於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中「有就業能力、有就業願望的」的勞動力,村裡積極幫助推薦就業。去年3月份,在徵得本人同意後,村裡妥善安排她先在村部的網際網路上班,經過一年時間的考察,今年打算培養她做後備幹部。
知曉今年龍蝦市場不佳的行情後,王橋村村委會經商量後決定下一步減免陳道光家承包的藕田每畝50元的管理費。
三年的打拚,身殘志堅的陳道光終於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去年,陳道光主動和村裡申請,退出了低保。很多人認為他傻,公家的低保又不多你一個!他嘿嘿一笑:沒有政府的扶持哪有今天的我,現在能過上好日子,我十分知足。
現在的陳道光一改前幾年的愁雲滿面,到哪裡都是一副笑眯眯的模樣,脫貧後家庭幸福,他是真心的樂呵。藉助黨委、政府的好政策,陳道光還想擴大養殖規模,他要把自己的養殖經驗傳給村裡或周邊的低收入農戶,帶動他們一同致富。
原創/王紅霞
編審/黃河
主編/阿紫
責編/念一
視覺/空青
本文系晚安寶應(ID:waby2019)出品,寶應生活網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