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邊境行

2019-07-30     焦點視界

近來我國周邊地緣政治環境有不穩定趨勢,一些鄰居頻頻就領土爭議向中國發難。不久前,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應中國政府之邀,對我國進行了正式訪問,兩國領導人就許多問題進行了友好會晤。外交部發言人稱這次訪問將進一步增進中緬戰略溝通,深化務實合作,促進民間友好,推動中緬關係取得新的發展。

筆者知道,緬甸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有較強的互補性,緬甸沒有重工業,多的是晨霧下的佛光雲煙。在很多中國人眼裡,緬甸是旅遊勝地,許多從百忙之中掙脫出來的中國人來此只是為了安靜地、徹底地放空自己,日出而起,日落而息。

有人說如果醒來看到的是緬甸,那麼這一天一定是自信的一天,如果睡前告別的是緬甸,那他一定睡得很安詳。

那年在雲南景洪開會,我們經勐海從打洛出境到了緬甸勐拉鎮,期間曾越過中緬邊境。

從緬甸東北邊境的國界兩邊來看,中緬兩國風光、人情相差無幾,但仔細觀察還是能分辨出細微的不同之處。雖然近年緬甸經濟發展很快,但與中國相比仍舊遜色不少。越過界碑,柏油馬路立馬變成了狹窄的碎石路,路面風沙大,跑著的多為裝運木材和水果的卡車,間或也有牛車不急不慢地走過。

中緬兩國山水相連,緯度又大致相同,但兩邊氣候略微有些差異,西雙版納這邊夏無酷暑,冬無嚴寒;而緬甸那邊卻是細膩多變,有將一年分為涼、旱、雨三季的,還有將一年細分為12個季節的。

近看公路邊的行人,男人一律頭上扎著絲巾,身穿長袖襯衫,下身裹一襲筒裙,腳踏夾腳拖鞋。炎熱的氣候把他們的皮膚曬成了古銅色,然而再Man的男人只要身著線條流暢的筒裙,便多少帶些柔美。

與此相比,緬甸女子倒顯出幾分陽剛氣,她們上身大多穿淡色斜襟短上衣,用蓋住腳背的長筒裙裹在腰間,恰好把身材輪廓勾勒出來,頭上幾乎都頂著一個竹筐,裡面裝滿了雞鴨禽蛋、瓜果蔬菜,看樣子是去要趕集。

導遊笑著跟我們介紹,在緬甸粗重的活計大多由婦女承擔,男人一般在家喝茶聊天,是典型的"三等"(等天亮、等吃飯、等睡覺)公民。女人在外勞累了一天,回家連洗澡都要等男人們洗完才輪得上。我們笑著對旅行社雲南女導遊說,"幸好你生在中國,要是隔一條江那可就慘了。"

緬甸人常說自己是佛祖的小兒子,因而比鄰國兄弟得到更多的寵愛。這裡風調雨順,一年只種一熟稻米就能豐衣足食。

更令人羨慕的是,緬甸地下藏著世界上最好的紅寶石和翡翠,到緬甸邊境來的遊客常常衝著翡翠的名氣來的。

勐拉集市是個規模不小的市場,除了銷售本地農副產品、泰國進口食品、各種柚木雕刻外,最大宗的賣品就是翡翠,數量最多的是圓墜、佛像等掛件,也有少數價格不菲的珠鏈和擺設。有的玉器店開在了熱鬧的街巷,也有在集市租用攤位用紅紙包裹著賣的。標價幾千元的掛件最後竟被買者殺到200元成交,不懂行的人實在不敢涉足。

據說世界上90%以上的翡翠都產於緬甸北部。由於雨季封路,一年中只有半年可以開採。在翡翠礦區,工人們先用炸藥炸開山石,再用挖掘機掏出礫石,經過經驗的工人反覆挑選,才能揀出可能含有翡翠的原石,接下來還要讓師傅用燈光照射,憑經驗篩選,選中的由技師劃線鋸開,人們形容發現精品翡翠比中彩票還難。一台挖掘機幾天挖不到一塊原石是常有的事。因為過度開採,翡翠礦目前已面臨枯竭,精品翡翠近50年來價格上漲了一千倍。

參觀完集市,導遊安排我們看了一場緬甸民族歌舞表演。其中孔雀舞最受人歡迎,這是傣族代表性舞蹈,在緬甸居住的傣族也叫撣族,他們信仰小乘佛教,把孔雀當作吉祥幸福的象徵。故事傳說有一次孔雀到寺院朝拜佛祖,佛祖向孔雀投去一束佛光,恰巧落在尾部,使其變得美麗無比,從此每年擺帕拉節,孔雀總會來向佛祖獻舞。

筆者很奇怪當地孔雀舞竟由男士表演,點頭、展翅、開屏、嬉戲的舞姿多了幾分硬朗,不如楊麗萍老師那般柔美。伴奏樂器中有一種象腳鼓,習慣上演出前樂師和舞者不安排合練,演出時全靠相互間的默契,樂師因熟諳舞蹈,會依照舞者水平決定鼓點節奏並不斷變換,以引導舞者亮出絕技,興之所至樂師自己也會加入進來秀一把,這場歌舞在象腳鼓點聲中嘎然而止。雖說從四、五歲當地孩子到古稀老人都會表演,但真正稱得上象腳鼓樂師的必定是一名優秀的舞者。

回程已是太陽西斜。雖是緬甸邊陲小鎮,但藍天綠樹間仍有許多佛塔,夕陽下溢彩鎦金,熠熠生輝。緬甸是著名的佛教國家,80%以上的國民信仰佛教,2500年前佛教傳入緬甸,11世紀時成為民眾普遍信仰和緬甸國教,1000多年前僧人把佛經寫在貝多羅樹葉上,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貝葉經。

僧伽在當地很受尊敬,我們在路上看到一列身披紫紅袈裟的和尚,在很多緬甸人心目中,世上再沒有比出家悟道更光榮的事,幾乎所有緬甸男子一生都要出家當一次和尚,短則幾周,長則數年,出家時必須嚴守三條戒律,一曰身無長物;二曰不冒犯他人;三曰禁慾。為了善心禮佛,出家人一天默誦三寶數遍,心甘情願地過苦行僧的生活。

在佛教思想的影響下,緬甸人普遍樂善好施,布施時他們不講究物品的貴重,而注重心地的虔誠。緬甸的大小城市,無論是居民家門口、公共汽車站、還是公園佛塔旁都放有盛滿清水的杯罐,給口渴的路人送上一杯清水被認為是件非常積德的事情。

在緬甸有數不清的佛塔和寺廟,數十萬僧尼的齋飯、袈裟和日用品,就連車站涼棚和公園涼亭都是佛教徒捐贈的。緬甸人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修寺廟、築佛塔,即便收入微薄,他們省吃儉用臨死也要把一輩子積蓄都捐獻出來修一座佛塔,以了卻畢生心愿。

在寺廟裡遇見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聽說我們來自中國,他說:"我們是胞波,中國對緬甸很友好",看得出這份真情由心而生。我們也回憶起中緬友好先輩陳毅副總理寫過一首《贈緬甸友人》的詩歌,詩中寫道:"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充分體現了兩國民眾間的深厚情誼。

告別之際,天已微黑,涼風習習。僧人朗朗誦經聲在夜空中隨風飄蕩,我們乘坐的汽車沿南壘河緩緩而行,晚霞映紅了河水,河邊有許多草棚竹屋,垂髫老人在屋檐下悠閒地抽著煙捲,婦女們蹲跪在水邊洗衫漂米,黃髮孩童在河邊奔跑嬉戲,真是一片世外凈土。多年來,這裡一直洋溢著平和、安寧的氛圍。

前些年中緬邊境地區一反祥和景象,緬甸政府軍與反緬少數民族武裝在這裡對峙,時而發生激烈交火,炮彈落入我國境內,不僅傷害了邊民,還使邊境貿易受到嚴重影響。

去年底翁山蘇姬領導的民盟在大選中獲勝,之後她在各種場合多次表示,今後將奉行獨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她說鄰居是搬不走的,緬甸要與所有國家特別是近鄰做好朋友。隨著中緬領導人的正式互訪,兩國關係將處於新的歷史起點。

筆者以為,中緬之間的邊界線長達2200公里,邊境的安定祥和是兩國人民共同的福祉,我們沒有理由不做好鄰居。

想要獲得更多乾貨?那就關注《焦點視界》微信公眾號(focusvision)吧!


(本文首發於《焦點視界》雜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gYBXGwBUcHTFCnf_Vn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