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季的《中餐廳》,黃曉明又火了,延續了他在電視劇里霸道總裁的人設,還催生了一門新的學科——「明學」,經典語錄一彈又一彈。黃曉明的明學,讓電視機前的小夥伴都很窩火,直言跟著這樣的領導,分分鐘辭職的節奏。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黃曉明的明言明語都有哪些?
01 明言明語小盤點
說到明學,就不得不提到這句深入人心的「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也是最能代表明學精髓的一句話了。
-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黃曉明第一次說這句話的時候,沒顯得那麼突兀。起因是楊紫的手被桌子擠了,有點淤青,楊紫說自己抹點藥膏,黃曉明說必須去醫院,這才第一次說出了這句「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乍一聽,確實是霸道總裁的范兒,體現了對小下屬的關心,大家聽到這句話的表情也還算開心。
但後期,這句話出現得越來越頻繁,霸道總裁的人設也越來越穩,只是大家聽到這句話的表情,就越來越難以捉摸了。
- 這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你必須要解決
店長自然是擔負著中餐廳運營成敗的重擔。但中餐廳開業前幾天手忙攪亂,專業大廚林述巍在廚房裡一條龍的幹活兒,從切菜洗菜到炒菜,最後刷盤子洗碗,最終導致出菜慢,客人等待時間長。
結果,黃曉明沒有反思人員調度上的問題,而是毫不留情的把鍋甩給了林大廚,「今天出菜慢,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你必須要解決。」
- 你們不要鬧了,就這樣,聽我的
為了解決出菜慢的問題,黃曉明學第一季里趙薇做店長時的套餐思路,但大家都反對出單人套餐,提倡出桌套餐。黃曉明依然固執己見要推單人套餐。大家還在討論的時候,黃總裁用一句話結束了討論,「你們不要鬧了,就這樣,聽我的」。頓時,平息了一場頭腦風暴,又迎來一個手忙腳亂的營業日。
- 我的錯好吧?我的錯
黃店長也不是一直都這麼霸道的,他也會認錯,但認錯的態度真的是一言難盡。我只能說,如果我老公這麼認錯,我會讓他去跪榴槤。
看著黃曉明在這季中餐廳里的表現,有犀利的網友評論,沒有趙薇壓制的黃曉明,就像死了老婆的蘇大強。
工作中遇到黃曉明式的霸道總裁,還可以辭職,但如果有霸道總裁式的父母,那就怎一個慘字了得。父母天然就是領導,很多人面對孩子,其實都想黃曉明一樣霸道自戀,不可理喻的。不信,你就看看以下這些父母的表現,是不是黃曉明附體呢?
02 被黃曉明附體的家長,你中招了嗎?
孩子回到家,坐在自己熟悉的玩具區,想玩一會兒玩具。正在廚房做飯的媽媽百忙之中瞅了一眼孩子,對這孩子一通數落,「就知道玩,作業做完了嗎,功課複習了嗎,趕緊寫作業去。」面對媽媽的咄咄逼人,孩子乖乖的收起變形了一半的玩具,拿起了作業。
這樣的話,你應該也沒少說過吧,看起來很平常的一句話,其實跟黃曉明的明學沒啥區別。
- 「明學」家長的一言堂
黃曉明在面對不同意見的時候會一言堂,「不要鬧了,就這樣,聽我的」,讓孩子去寫作業的媽媽又何嘗不是呢。為什麼不能問問孩子,他的計劃是什麼,他想先寫作業還是先玩玩具,而是直接替孩子決定了,就這樣,聽我的。
黃曉明的一言堂讓大家看得窩火,楊紫還可以做個鬼臉,小凱還能據理力爭,可面對家長的一言堂,孩子就顯得格外弱小,也格外乖巧了,只能順從。畢竟,在中餐廳里,他們每天8歐元的工資對他們的生活沒啥影響,但對孩子來說,父母卻是真正的衣食父母,得罪不起啊。
- 和稀泥,沒原則
黃店長是個矛盾的存在,有時候很霸道,有時候又毫無原則。中餐廳剛開業,窮得叮噹響,林大廚和秦海璐因為採購鬧得不太愉快,黃店長一邊嬌慣著林大廚,無原則的買買買,一邊敷衍著讓秦海璐付錢。黃店長和稀泥的行為,像極了沒有原則的家長,一邊立規矩,一邊親自破壞規矩。
剛跟孩子說好了不買新玩具,看著孩子淚眼汪汪,馬上就心軟了,買買買;剛規定好每天只能玩半小時遊戲,孩子又故技重施開始求你,那就玩吧。沒原則的和稀泥,只能讓孩子越來越沒有規則感和界限感。
接下來就是明學的經典語錄「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句話特別值得單獨拿出來,因為傳播性太強了,強到可以隨學隨用。
-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了,大壯老打我。」「他為啥只打你,不打別人呢,你幹啥了?」
「媽媽,我有點頭疼。」「你頭疼?我看你是不想去上學,找藉口吧。」
很多的家長,雖然沒有把黃曉明的這句話說出口,但核心意思表現得卻相差無二。你覺得不管用,我覺得才是真理。你年輕,你不懂得世道險惡,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聽媽媽的沒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03 如何不做霸道總裁式家長?
被黃曉明附體的家長,只能看到黃曉明的霸道,卻很難察覺自己已經是資深明學專家了。很多脫口而出的話,都是下意識的,腦子裡想得全是「我為你好」,孩子聽來卻是滿滿的霸道不講道理。如何才能不做霸道總裁式家長呢?
- 學會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能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年輕媽媽喜歡吐槽老一輩的育兒觀念,每個年輕媽媽估計都遇到過教你用「饅頭蘸菜湯」給孩子添加輔食的大媽。大媽心裡想得是,你們太年輕,哪懂得帶孩子,我都帶大好幾個了,你懂啥。年輕媽媽看來,是熱心大媽不懂得與時俱進,甚至倚老賣老。
但當我們面對孩子時,我們同樣會用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他,聽媽媽的沒錯,如果按照你的想法,你會犯1234個錯誤,按媽媽說的做,就不會出錯。
聽聽這熟悉的論調,是不是像極了苦口婆心勸慰我們給孩子穿襪子的大媽。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和出發點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人連執行自己想法的權力都沒有,那他以後就不會有自己的想法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就像帶孩子去商場,孩子總是哭鬧焦躁,大人也很費解,為什麼孩子會不喜歡這琳琅滿目的玩具世界呢?蹲下去才發現,孩子視野所及的範圍內,根本看不到玩具,他只能看到一條條的腿,還會時不時被別人的包碰到頭。
- 耐心傾聽,了解孩子的心聲
有一個很暖心的小故事,孩子拿了兩個蘋果。媽媽對孩子說,「給媽媽吃一個」。孩子聽完拿起兩個蘋果各咬了一口,媽媽看到之後有一些生氣,想著孩子怎麼能這樣呢?但是媽媽並沒有發怒,而是靜靜的看著孩子,孩子舉起手中的一個蘋果遞給媽媽說,「媽媽我剛嘗過了,這個蘋果比較甜。」
如果那個媽媽當時沒有控制住自己,這個暖心的小故事就會變成一場大戰了。這也提示我們,在看到孩子不符合常理,讓你覺得不好的行為時,耐心的等一等,問問孩子為什麼。你會發現,孩子的很多行為看起來像是搗亂,但出發點卻是好的。
學會了傾聽,就不會犯黃曉明一樣的錯誤,"都別鬧了,聽我的,我說了算"。你可以說了算,但前提條件應該是已經聽取了別人的意見,在綜合考慮之後才說了算的。而不是不給任何人提建議和討論的機會,直接就否定別人,獨裁式的做了決定。
- 寬嚴並濟,適當變通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家長指導方向,制定規則的。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給孩子自由,涉及到原則問題,我們就可以採取霸道總裁式的方法,都聽我的,我一個人說了算,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比如在孩子刷牙,安全座椅之類的問題上,我們應該堅持,讓孩子必須執行,這點和明學是一致的。但執行的過程沒必要學明學,可以多一些愛和溫情。
叔本華說,與其用道理來說服一個人,不如照顧到他的情感需求更有效。
比如,孩子不想刷牙,我們可以先在頭腦中默念三遍,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牙是一定要刷的。然後,就可以露出你迷人的微笑,開始以德服人了。
「過來刷牙了」 「我不刷」
「你不刷牙我倒是無所謂,不過你牙齒里的細菌就開心了,你牙齒里還有你剛吃的糖果,正好作為細菌的大餐,他們沒準一高興就在你的牙齒里生小寶寶嘍。」
「那就生吧,正好」
「細菌生了小寶寶,可能你牙齒的地方就不夠用了,他們就會在你的牙齒里挖一個洞,到時候你的牙就會疼了……」
「快點給我刷牙,把細菌刷走」
老祖宗曾經說過,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雖然《中餐廳》里黃曉明的霸道總裁人設有些不太討喜,明學被人吐槽得也有點狠,但必須承認,一門廣為流傳的學科,必定是因為很多人有共鳴,才會經久不衰。
就像有人吐槽的,看著黃曉明在中餐廳里的霸道表現,仿佛看到了他爸。領導不講道理,我們可以炒他魷魚,但老爸不講道理,子女卻無可奈何。好在有電視這個照妖鏡,能讓我們通過看別人的故事,了解自己的行為。別做黃曉明式的父母,讓自己的孩子能有個好領導,其實不難做到,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