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汾的洪洞縣,因為大槐樹而聞名。大槐樹發生了明初最大的移民事件,來自大槐樹的移民後裔遍布全國。除了大槐樹以外,洪洞縣還有一座千年古寺,名氣極大。
從洪洞縣城向東北方向17公里,有一座霍山,廣勝寺就坐落於此。廣勝寺的歷史非常悠久,始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廬舍寺,唐代改為廣勝寺。
廣勝寺分上、下兩寺和水神廟三處建築。上寺在霍山巔,翠柏環抱,古塔聳峙,琉璃構件金碧輝煌。下寺在山麓,隨地勢起伏而建,高低錯落,層疊有致。這座寺廟在歷史上多次被毀而重建,保留著許多珍貴的古蹟。
1933年,高僧范成和尚到廣勝寺,在藏經櫃中發現了這部塵封了幾百年的金代大藏經
全國的佛教寺院成千上萬,為何山西洪洞廣勝寺卻著稱全國聞名世界。其原因在於這座佛寺早在八百多年前即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就供養有一部《金代大藏經》簡稱《金藏》,因廣勝寺原屬趙城縣,故定名《趙城金藏》。
《趙城金藏》即現在《中華大藏經》之底本,具有極高的藝術文化價值。
此時的《趙城金藏》只剩下5000多卷,儘管如此,依舊引起世界轟動。1942年,廣勝寺愛國僧人與八路軍共同譜寫了一曲保護《趙城金藏》可歌可泣的壯歌,在日本人的重重包圍下,將《趙城金藏》護送至解放區。
廣勝寺雖然歷史悠久,名氣大,但是遊客並不多,也許是因為位置比較偏僻。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臨汾發生一次大地震,寺廟全部被震毀,現存的寺廟許多建築就是這次大地震後重建的。
在明朝和清朝時又發生了幾次地震,但是都沒有對廣勝寺造成大的影響,除了上寺的飛虹塔及大雄寶殿明代重建外,其餘的都是元代建築。
飛虹塔始建於東漢,高47米,共13層,塔的外表全部鑲嵌著琉璃構件
飛虹塔和曾在這裡珍藏的《趙城金藏》、水神廟元代壁畫,並稱為「廣勝三絕」。
山上的飛虹塔是我國現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留有工匠題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飛虹塔是明嘉靖六年(1527)重建的,共有13級,高47.31米,矗立在山巔。
飛虹塔一層一組圖案,形式多樣、色彩絢麗,居全國的琉璃塔之首
這座古塔也曾經被搬上了影視作品。在83版的《西遊記》中,有一集《掃塔辨奇冤》就是在這裡拍攝的。這座寶塔歷經近500年依然保留完好。
廣勝寺的元代壁畫非常有名,壁畫位於明應王殿南壁東側,表現了一個散樂班正在登台謝幕的場景。這是我國目前唯一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戲劇壁畫,被譽為廣勝寺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