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數據:美國上萬疑似新冠病例如何逃過監管

2020-10-10     世界說

原標題:消失的數據:美國上萬疑似新冠病例如何逃過監管

如果出席白宮疫情簡報會,站在主席台後的美國藥監局(FDA)局長史蒂芬·汗,不時會發現自己夾在特朗普和彭斯中間。被左右兩位總統盯著看時,形象強硬的他在臉上泛青的花白鬍茬和烏黑眼袋的映襯下,也顯得有點可憐。

夾在特朗普與彭斯中間的美國藥監局(FDA)局長史蒂芬·汗 / 網絡

美國疾控中心(CDC)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 Redfield)看起來則更像個和善老人。美國現在新增病例數水漲船高,不過近日身邊一個討厭鬼的離去讓他眉間鬱氣紓解不少。

三周前,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S)頻頻干涉甚至強行修改美國疾控中心疫情報告的消息首次被曝,輿論燃起燎原大火,曾指責疾控中心「破壞特朗普所言的新冠『可防可控』樂觀局面」的該部發言人麥可·卡普托(Michael Caputo),在鋪天蓋地的罵聲中不得不公開道歉。卡普托崩潰之下宣布自己患癌,開始休兩個月的病假。

美國疾控中心(CDC)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 / 網絡

史蒂芬沒有雷德菲爾德那般幸運。10月6日,他等來了惴惴許久的壞消息:藥監局新發布的新冠疫苗審批指南被白宮駁回。

藥監局於9月下旬發布的這份指南為疫苗上市定下嚴厲標準,規定疫苗若要獲得藥監局緊急批准,開發人員必須跟蹤參與試驗患者至少兩個月,以排除安全問題。按照這個版本,「只有一家製藥公司可能有本事讓新冠疫苗在大選前上市。」比爾·蓋茨說道。

另外藥監局還要求,在臨床實驗里,作為疫苗對照的安慰劑組中,至少要有五個重症實驗對象,這一條比之前的舊版標準更是嚴格很多。

特朗普認為,新指南有意將疫苗拖到大選後再上市,旨在褫奪自己抗疫功勞以及重要的催票話題。現在白宮否決該指南,意味著指南修改的漫漫拉鋸戰才剛剛開始,史蒂芬有得頭疼了。

不論如今的處境是好是壞,身為美國醫療系統掌舵者的雷德菲爾德和史蒂芬都早已跟著部門一起捲入了這場政治旋渦中。雖然前者暫時送走了卡普托這尊「大佛」,但白宮會繼續安排人手干預疾控中心事務;後者索性被推到了特朗普跟前,特朗普斥其發布的疫苗審批指南是「政治遊戲」後,史蒂芬算大大得罪了這位親自任命他的總統,白宮也不會放棄插手FDA指南的修改。

在休病假的衛生部發言人麥可·卡普托 / 網絡

這邊廂特朗普神清氣爽地出院,那邊廂,夾在醫療專家和特朗普之間的史蒂芬和雷德菲爾德無論向哪一方妥協,都勢必要承受另一方的口誅筆伐。曾在政府授意下宣布「無症狀人群不需檢測」後被群起攻之的疾控中心,就是藥監局的前車之鑑。

打著科學幌子的政治角力比病毒更致命。大選前的藥監局和疾控中心被裹挾其中,似乎身不由己,而背後的代價,是冷冰冰的死亡數字,和無數躺在病床上氣息奄奄的生命。

「會死人的」

「這個修改會死人的。」

這是今年8月24日,疾控中心發布的新版新冠檢測指南中稱「無症狀人群無需檢測」後,耶魯大學醫學院傳染病模型與分析中心主任艾莉森·加爾瓦尼(Alison Galvani)對該指南所做的評價。

24日之前,掛在疾控中心網站上的措辭是「建議所有密切接觸過新冠感染者的人進行檢測」,之後的表述則變成了 「與新冠患者曾保持密切接觸(6英尺以內)至少15分鐘但沒有出現症狀的人,不需要進行檢測」。

這個修改是白宮基於保守派神經放射學家斯科特·阿特拉斯的意見做出的。內部人士透露,阿特拉斯和雷德菲爾德就此處改動曾爆發激烈衝突。

神經放射學家斯科特·阿特拉斯 / 網絡

8月26日,雷德菲爾德硬著頭皮出來解釋,稱新指南 「是和白宮工作組共同協調的結果」。但這個解釋無法平息公眾的怒氣,雷德菲爾德最後直接甩鍋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指南的後續問題我將交接給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請他們來回答。」他說。

而8月27日保羅·亞歷山大在發給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工作人員的一封郵件上,表示自己也贊同美國疾控中心的指導意見:「為了尋找無症狀患者而檢測無症狀患者,這不是檢測的重點。」

不過, 這個改動依然挑戰了「無症狀人群仍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這個各界共識,激怒了醫學界人士和部分熟知病毒的民眾。根據疾控中心內部評估,美國大約40%的新冠感染者都是無症狀的。

「請提供這個(指南)修改的科學依據。」美國醫學會會長蘇珊·貝利說道。美國傳染病學會和HIV醫學協會則要求疾控中心撤回這個修改。

輿論則更多地將疾控中心和特朗普聯繫在了一起,一時間陰謀論甚囂塵上。因為減少檢測量意味著美國的確診數會成比例縮小,這對一直樂觀化美國抗疫前景、鼓勵復工的特朗普,無疑是種極大利好。

這封郵件的紅字部分顯示,卡普托的科學顧問亞歷山大要求疾控中心立刻撤回並停止發布相關報告 / 網絡

9月12日,Politico網站獨家獲得來自疾控中心內部的電子郵件,裡面涵括中心主任雷德菲爾德、衛生部發言人麥可·卡普托等幾位指揮美國抗疫工作的舵手級人物所撰寫的私密郵件。這份證據足夠重磅的原因,是因為它幾乎坐實了 「疾控中心受控於特朗普政府」。

自2020年4月,沒有醫療和科研背景的卡普托就職衛生部發言人以來,一直獨立於白宮的疾控中心開始變得如履薄冰。

郵件顯示,卡普托和擔任他科學顧問的麥克馬斯特大學健康研究助理教授保羅·亞歷山大,對疾控中心疫情報告的干預日益頻繁。他們讓後者溫和措辭,不要把疫情寫得「那麼嚴重」,同時阻止一些不利於特朗普政府的報告發布。

在一些郵件中,亞歷山大曾要求雷德菲爾德修改兩份已經發表的疾控中心報告,他認為報告錯誤地誇大了新冠病毒對兒童的威脅,破壞了特朗普重啟學校的努力。

「在我看來,疾控中心似乎在寫抨擊政府的文章。」亞歷山大在郵件中寫道,「疾控中心試圖說,一旦孩子們聚在一起,病毒就會傳播,這將影響學校的重新開學。民眾被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誤導了,我為疾控中心感到羞恥。」他隨即補充道,他要疾控中心允許他直接修改報告,並要其立刻停止發布這些報告。

「這些報告必須由像我這樣的美國疾控中心外部人士來閱讀,我們不能允許這樣的報告繼續下去,因為這太無恥了。」亞歷山大在郵件中告訴雷德菲爾德和其他官員, 「只有我同意美國疾控中心所撰寫的報告內容才能發布,以確保公正性和完整性。」

羥氯喹 / 網絡

另一份有關疾控中心指導醫生如何開具羥氯喹處方的指南也因為卡普托團隊的阻撓而被延遲發布。這種藥物曾被特朗普認為是防治新冠的靈丹妙藥,但這種說法受到了不少爭議,其中也包括美國疾控中心的這份指南。「使用這個藥物的好處不會比用它的風險更多。」疾控中心在指南中寫道。

看完指南,卡普托團隊對執筆者的政治傾向提出了質疑,因此指南的出版一再被耽擱,前後停滯了約一個月,直到9月上旬才得以發表。

而在8月8日爆發的一次衝突中,卡普托團隊寫給雷德菲爾德的郵件更加措辭激烈, 他們指責疾控中心的科學家們企圖「傷害總統」。這份郵件後來在疾控中心內部人盡皆知。

雷德菲爾德也沒有掩飾自己的怒火,他多次當著同事的面公開抱怨卡普托和衛生部干涉太多,不顧科學。疾控中心的三位知情人士告訴Politico網站,疾控中心的官員一直在努力抵制衛生部干涉,但做出的妥協已經越來越多。

美國疾控中心的首席副主任阿內·舒哈特5月份曾撰寫報告,回顧美國新冠病毒傳播情況,結果被包括衛生部部長亞歷克斯·阿扎(Alex Azar)在內的該部官員認定暗示特朗普政府應對疫情行動遲緩。此事在衛生部門內部引發了重大衝突,美國疾控中心只得重新修訂報告。

但雷德菲爾德也竭力向公眾解釋情況沒有想像中那麼不堪,他已經努力頂住了一些政府壓力。

不過,卡普托和亞歷山大一齊向美國疾控中心施壓,要求其更改發行的傳染病周刊《發病率和死亡率每周報告》(MMWR)之舉,在醫學界的怒火上又澆了一把油。

《發病率和死亡率每周報告》 / 網頁截圖

這本發行歷史悠久、以基於最新科學和傳染病數據所做研究見長的周刊,一直是世界各國醫生、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追蹤疾病暴發的珍貴信息來源。

正因如此, 衛生部和卡普托團隊的諸多「僭越」一經披露,其社交媒體立刻被罵聲攻陷。9月14日的臉書線上直播中,處於輿論風暴中心的卡普托精神防線垮塌,指責美國疾控中心的科學家們試圖「煽動叛亂」,並稱自己作為特朗普的忠實支持者,妻兒頻頻受到威脅。

「我的精神肯定已經崩潰了。」卡普托說道,「我不喜歡一個人住在華盛頓,我公寓天花板上的影子,孤零零的,太長了。」

而後他對亞歷山大讚賞有加,稱其「是一位牛津畢業的流行病學家,擅長分析其他科學家的觀點。」聲明中寫道,「亞歷山大博士就流行病政策向我提供建議,他被鼓勵與其他科學家分享他的觀點。像所有科學家一樣,他的建議被他的同行聽取、接受或拒絕,」

面對輿論壓力,卡普托不得不為自己曾指責美國疾控中心「謀亂」的言論向該機構公開道歉,隨即宣布離崗兩個月,以進行自己的癌症手術。

這一局,美國疾控中心似乎扳回一城,但卡普托走了,他的左膀右臂們還在,其中就包括上月卡普托新任命的美國疾控中心臨時幕僚長。

風暴中的美國疾控中心 / 網絡

至於夾縫中的美國疾控中心和雷德菲爾德,是否能對得起身上的白大褂,是否能像卡普托試圖干涉福奇的言論時,福奇所回應的那樣,「沒有人能告訴我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就要看這個頂尖醫療機構的生命力了。

消失的病人

美國疾控中心政治化的一個直接後果是,無症狀的病人們開始在數據上消失——因為不檢測,就不會確診。這或許是特朗普所樂見的。

美國9月份檢測量下滑顯著。根據《大西洋月刊》的新冠病毒跟蹤項目,美國8月底9月初的每日檢測報告比7月底減少了約10萬次。9月初 美國新冠檢測量觸底,連續幾天約為60萬次左右。直到9月中旬,檢測量才開始逐漸回升,並在當月25日再一次突破100萬次。

早在6月份,特朗普在俄克拉何馬州塔爾薩市的競選集會上,就對支持者說過,已指示「他的人」「放慢檢測速度」。可見,為了減少檢測量,特朗普蓄謀已久,並在9月初看到了明顯的政治成果。

特朗普在記者會上展示抗疫成果 / 網絡

而如今檢測量回升,特朗普的政策受挫, 一部分歸功於卡普托團隊的郵件曝光,一部分則由於「暗檢測」重見天日。

美國媒體口中的「暗檢測」,指的是如今廣受推崇的抗原檢測。這種檢測比核酸檢測耗時短,且不需要嚴格的實驗室條件,方便快捷,十分受諸如養老院、體育館等公共場所的青睞。

《大西洋月刊》發現, 大部分檢測結果都沒有公開發布。他們諮詢了生產這種抗原檢測套裝的醫藥公司,得知各大醫藥公司每周都有生產上百萬抗原檢測盒的能力,而且目前都沒有存貨,已經全部售罄,這就意味著,目前流入美國民間的抗原檢測數量至少為千萬量級。

但截至9月10日,整個美國上報的抗原檢測量也只有約20萬份,9月16日之前,仍有20個州沒有單獨公布抗原檢測的結果。

《大西洋月刊》發現,按照美國疾控中心的標準,抗原檢測如果呈陽性,應該被歸於新冠疑似病例,但大多數州甚至都沒有「疑似病例」這個條目,或者將抗原檢測陽性也歸於確證病例中。

而之前的疑似病例絕大多數都在實驗室中檢測後被發現,實驗室都會上報給美國疾控中心,但如今做抗原檢測的像學校、療養院這類機構,並沒有上報病例的意識。

在街頭展開檢測的人員 / 網絡

儘管隨著「暗檢測」被披露,不少州已經開始重視起抗原檢測結果的收集,但 之前成千上萬測試結果的缺失,讓美國減少的病例數摻雜了不少水分。另外,相比於傳統檢測試劑盒所依賴的PCR反應,抗原測試的準確性要大打折扣。因此,大量沒有症狀但抗原檢測呈陽性的疑似病例,和大量沒有被抗原檢測遺漏的陽性病人,將會是未來一段日子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會引爆美國又一輪大規模感染。

不過,不論有多少水分,官面上病例數的減少,已經足夠讓特朗普高興了。

「政治遊戲」

過往還算和政府劃得清界限的美國疾控中心,尚且無法避免被捲入2020年的政局,和白宮聯繫千絲萬縷、局長都是由特朗普欽點的藥監局更難獨善其身。

9月23日,藥監局剛出爐的前版疫苗審批指南被特朗普斥責為「政治遊戲」,後者甚至撂下狠話:」這個指南必須要得到白宮的批准,我們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

美國藥監局外景 / 網絡

不過,疫苗的進展之緩慢,確實有點出乎特朗普意料,畢竟他曾經公開承諾,會在今年年底開始分發新冠疫苗,並保證明年4月份「每個美國人都能用上疫苗」。就在9月他還表示,「下個月可能疫苗就能準備好」。

但雷德菲爾德一直不認為年底就能大規模接種疫苗,疾控中心一再強調,最早也是明年夏秋才能推廣疫苗,今年年底疫苗可能只會小規模地限量供應。特朗普對雷德菲爾德的說法「表示困惑」,他表示不理解疫苗為什麼還需要更長時間。

即便平日遠離政治紛爭的藥監局,最近也因為推出上文提到的「疫苗開發人員必須跟蹤參與試驗患者至少兩個月」的新審批條款,而讓特朗普兌現」年底讓疫苗上市」的承諾的前景變得十分渺茫。科學和政治的「排斥反應」又一次呈現在公眾面前。

白宮方面顯然無法接受藥監局的新條款。在特朗普政府看來,藥監局放低了醫藥公司獲准製造疫苗的門檻,卻一再臨時變卦,阻礙了疫苗審批。它在聲明中表示,「沒有證據表明,藥監局增加的這些額外條款是有臨床或醫學依據的」。

而為藥監局站台的科學家們,再次登場和白宮打擂台。

前藥監局代理局長史蒂芬·奧斯特洛夫認為,關於緊急狀態下審批疫苗,藥監局尚在摸索階段,指南中的要求似乎是合理的。藥監局此前只在一種疫苗上用了類似的標準——2005年授權了一種已有幾十年歷史的疫苗,用來預防炭疽中毒。

「在(新冠疫苗)這個問題上,真的沒有任何容錯的餘地。」奧斯特洛夫說道,「即使是小範圍內使用疫苗,也必須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不會出現疫苗風險遠遠大於好處的情況。」

上周,七名前FDA官員在《華盛頓郵報》的專欄文章中聯名抨擊特朗普政府的說法,「破壞了FDA的信譽」,並呼籲儘快公布指導方針監管陷入瓶頸的疫苗研發工作。

「科學家應該根據數據做出決定,而不應受到政治壓力、意識形態或既得利益的干擾。」官員們如是寫道。

由此,隨著疾控中心和藥監局被捲入政治漩渦,科學和政治的分歧再一次撕裂了因為疫情而不安的人心。在選舉這個敏感的節點上,科學是否被罩上了政治外殼,茫然的美國民眾無從知曉。而無休止的政治遊戲中,被磋磨掉的是醫學界和政府的公信力,以及那些沉默著被犧牲掉的平凡生命。(責編/權文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e-sFnUBURTf-Dn5CcE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