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男」去過的南風古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柴燒龍窯,至今仍在使用

2020-06-12     琰棱

原標題:「跑男」去過的南風古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柴燒龍窯,至今仍在使用

最近,新一季的《跑男》頻頻上熱搜。雖然經歷了成員大換血,但意料之外,新加入的幾名成員,竟然碰撞出了不一樣的驚喜。沙溢、郭麒麟、蔡徐坤……有笑點、有人氣,賺足了眼球。

《跑男》節目本身,其實是非常偏娛樂型的,因為大部分時候,嘉賓幾乎都是新生代或者頂流明星。但與此同時,節目組努力在做的,是通過娛樂背後的深刻,來傳達一些正向的能量,以及對傳統的致敬。

比如去年,《跑男》去佛山錄節目,第一站他們就選擇了南風古灶。

一提到佛山,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一定會是武術。確實,作為鼎鼎有名的武術之鄉,佛山有黃飛鴻、李小龍、葉問。可除了武術之外,佛山還有很多特別之處。在南國範圍內,佛山的陶瓷、紡織、鑄造、醫藥都占有一席之地。

不過今天,我帶你們看一點佛山更與眾不同的東西——南風古灶。

聽到這個名字,你們一定會疑惑,何為古灶?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灶是用來做飯的。而在佛山石灣,古灶是用來燒陶瓷的。

之前說過,佛山陶瓷源遠流長,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其中,石灣陶瓷更是佛山一張亮麗的「名片」,因為它的存在,直接賦予了佛山「南國陶都」的桂冠。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貝丘遺址中,佛山石灣已揭開燒陶的歷史篇章。唐代,石灣已出現陶瓷商品性的生產。再到宋明,陶瓷生產更加規模化、體系化,形成了顯著的行業生產特色。《明詩綜》寫到:「石灣瓦,甲天下」,正是反映了石灣陶瓷生產的崇高地位。

清代,石灣陶瓷業進入鼎盛時期。由此生產出的精美陶瓷不僅占據了國內的廣闊市場,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遠銷海外。

這段輝煌歷史,至今還是佛山人屢屢提起的驕傲。

南風古灶,建於明正德年間,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它是嶺南陶瓷產業鼎盛時期的先進生產設備代表,也是目前世界上現存,還在使用的、最古老、最傳統的柴燒龍窯。

這裡還要解釋一下:龍窯是我國窯爐的一種形式,因為窯整體呈長條形,依山而建。由下自上,遠遠看著就像一條龍的形狀,故而得名。而柴燒,則是指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

可能有人會覺得,現在都用電爐、氣爐燒陶瓷了,為什麼還要柴燒那麼落後?

因為陶土本身含有少量鐵質,在1300度高溫時會產生三氧化二鐵,三氧化二鐵能凈化和軟化水質。用這樣的茶具泡的茶,特別清甜。而普通的電爐、氣爐,達不到這樣的高溫,也就沒有這樣的效果了。

還有很多人,則是為了追求柴燒天然形成的顏色、紋路和光澤。

這3個茶壺,其實都是用一樣的陶土,但煅燒後的顏色卻不一樣。而且火焰是從窯頭至窯尾方向蔓延,因為面火和背火,同一個壺身上也會出現不同的顏色,完全是隨機的。而這巧奪天工的色彩和不確定性,正是柴燒的魅力。

右邊兩個茶壺明顯更有光澤,就是在窯頭燒的。窯頭溫度最高,收費也高,一個50*50cm的矽板收費500-600元,而且成功率只有30%-40%。但只要成功,品質就會比較高,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高光澤度和柴灰釉。

相反窯尾溫度低、一個同樣大小的矽板只需100-150元,品質當然就沒那麼好了,勝在成功率高。

是碰運氣選窯頭,希望能出個窯寶呢,還是保險一點降低成本呢,就需要去取捨了。

當然柴燒也會導致一些小問題,比如某些顏色比較特殊的柴燒茶具,可能要好久才能湊齊一套顏色相近的。這套就花了半年才湊齊,看光澤度就知道是在窯頭燒的。

上面那些黑斑,是柴燒的時候,柴灰飄到杯子裡形成的柴灰釉。雖然不好看,卻因為含鹼,能凈化水質。

不過一些體積比較大的陶藝品只能放在窯尾燒,因為窯尾空間大。像南風灶旁邊的火神像,就是在窯尾燒的。而且因為太高,還要分成兩段燒制,之後再拼接在一起。

南風灶

遠遠就能看到,巨大的古榕樹,像一把撐開的綠傘,旁邊的南風灶,一支高高的煙囪直指天空。

古灶窯口是朝向南方的,這也是古灶被叫做「南風灶」的原因。

火神的塑像安靜地矗立在古灶旁邊,從前燒陶的窯工師傅知道,一窯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而這之中,火是最難把控的,所以他們對火、對火神有著深深的崇敬之心。

在燒窯的時候,窯口前就會堆放很多木柴,正是它們燃燒自己、發光發熱,這才換來了精美的陶器。

實際上,龍窯柴燒是一項十分繁重的體力活,每個環節都不能掉以輕心,否則就是前功盡棄。

首先,窯工師傅會通過窯門,把陶藝半成品放進窯腔內。左下角那一堆,是矽板和匣缽,是在柴燒時,放置或保護陶藝半成品的。右下角的是耐火磚,用來封窯門的。

窯門密封之後才點火,窯工師傅會在窯頭兩個爐口處加柴、點燃,開始預熱。

有特殊的溫度計一直顯示著窯內的溫度。待升溫到一定程度,才停止加柴。

接下來,是在緊貼窯頭的第一排窯背火眼處投入細棒狀木柴。火眼上的蓋,被窯工師傅稱為豬鼻窿,還真的很形象。

長長的窯背上,均勻分布著很多這樣的火眼。

再繼續,師傅就要靠自己的經驗,肉眼判斷火焰的顏色以及製品的狀態,從而控制投柴的速度,以及決定是否停止投柴。

在古時,因為燒窯時窯背溫度很高,而且龍窯有坡度,為了防止燙傷腳底以及打滑,窯工們都要穿上草鞋,現在科技發達當然有更好的替代品了。

這些可不是燒制出來的作品,而是我剛剛說過的匣缽。

在燒窯過程中,匣缽有多種作用:一是可以將細小或較精緻的產品放於其中,以免柴枝及柴灰的傷害;或者可以用來放置在火眼下方承接柴枝。

煙囪建在窯尾,在燒窯時,窯內的空氣受熱上升經煙囪排出,窯內的空氣壓力減少,煙囪就會產生虹吸反應,從窯頭的風口抽入空氣,強烈的氣流也會把火焰延長到龍窯的中段,大大地提高熱效能的利用,是不是很神奇?

接下來的工序是降溫,最後才是開灶出窯。從裝灶到出窯,整個過程差不多要半個月。

在古時,出窯的時候,窯工需要用到捏布,這捏布其實就跟烤箱或微波爐用的隔熱手套差不多。雖然龍窯冷卻降溫了,但陶藝品依然有一定的溫度,為了防止燙傷雙手,就要戴上捏布,將陶藝品搬出龍窯。當然現在用手套就可以了。

到今天,會龍窯柴燒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但在南風古灶,卻還有這麼一群對龍窯柴燒有著深厚情懷的窯工師傅,還在延續著這種技法,擔當起傳承祖上延續下來的責任。

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堅持、也看到了一種精神。

高灶

高灶建於明萬曆年間,也有400多年歷史了。

高灶的結構和操作方法與南風灶是一致的,之所以叫「高灶」,是因為這條龍窯建在高廟的後面。窯主希望它能承接高廟鼎盛的香火,所以取名「高灶」。

從高灶的窯尾門仰望,依舊是高高的煙囪直指天空。只是南風灶的煙囪是方形,高灶的煙囪是圓柱形,非常好區分。

光明灶

除了南風灶和高灶,你還能看到光明灶的古窯遺址。

清代時,石灣制陶工業進入全盛時期,共有107條龍窯同時生產,光明灶就是其中之一。只是隨著時代變遷,光明灶慢慢被廢棄,成為了今天櫥窗中的展物,無聲地向人們述說著過去的故事。

難得的是,南風古灶與高灶這兩條龍窯,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有過戰爭劫難,也有過生產改造的興替,但還是得以完整保存下來,成為我國具有南方特色、年代久遠並且延續使用至今的古窯。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見的。我們也該慶幸。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青雲計劃月度優質帳號、百家榜創作者、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遊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

新浪微博:@琰棱 http://weibo.com/lingchik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dpXp3IBfGB4SiUwFs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