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牡丹又將開放,董其昌為您講述一個關於賢韻家風的故事

2020-04-25     中國發展網

《只為花開那一刻》紀錄片

很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追尋上海古代最負盛名的藝術家董其昌的腳步,在光影變幻中尋找屬於書畫大師的筆墨記憶。

我們一定不會知道,在奉賢區南橋鎮吳塘村的一座小院內,董其昌留下的一株首領群芳的牡丹,依舊綻放在賢城一隅,默默講述著它與一個家族,延綿500年的動人故事。

有一種責任,傾盡一個家族500年的時間與心血去守護。

明天啟五年,董其昌帶來賀禮「瑞旭堂」的牌匾和兩株牡丹,祝賀老同學金學文新房落成,兩株牡丹寄意金家富貴如意,興旺發達。

從祖上金學文算起,到金書林這一輩,照顧古牡丹的接力棒已經傳承了二十二代。為了讓古牡丹獲得更多的保護力量,1995年8月,金書林索性將它連同董其昌提寫的古匾無償捐贈給國家,變「傳家寶」為「傳國寶」。

上海市古樹名木管理部門鑑定,「粉妝樓」不光是上海地區目前所存最古老的牡丹,還因為是由董其昌所贈,所以特別具有歷史人文價值,被編入「古樹名木之最」,譽為「江南第一牡丹」。

有一種擔當

終其一生只為畫出國花牡丹包含的家國情懷

湯兆基對牡丹繪畫情有獨鍾,素有「湯牡丹」的美譽,幾十年積累的深厚文化素養,讓他對牡丹有自成體系的獨特看法。湯兆基說,看牡丹,要看春天的花,要看夏天的葉,也要看秋天的枝條。這樣才能最好地感悟到牡丹的精神。

有一種使命挖掘研究董其昌書畫背後的人文內涵與學術價值

顏曉軍是上海博物館董其昌大展的策劃人之一,他對董其昌的每一幅作品如數家珍。顏曉軍說,董其昌在傳說中是寫大字匾額的,但是傳世的很少。傳到今天董其昌的大字匾額,幾乎是沒有的。所以金書林捐贈的「瑞旭堂」匾額就為我們探討他的大字匾額書法提供了依據。

李逰宇,是漢光瓷創始人。他一直堅信,當代人必須肩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將傳統文化打造成真正的民族品牌,成為我們民族的符號,讓中國文化重新影響世界,挖掘牡丹背後的含義就是豎立我們文化自信的第一步。

無論是追求繁複之美,還是渴望時刻相見,或是與它相伴一生,因為夢想的伴隨,牡丹總是生生不息。

而文化的基因,也在這生生不息中,傳遞、延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bAOsHEBnkjnB-0z3Lk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