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女學霸的傳奇:24歲牛津博士,25歲教授級別,26歲入千人計劃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學霸是科技的基石,不斷為科技大廈添磚加瓦。今天要說的這位女學霸,她叫劉明偵,她不僅是90後的典範,更是90後的傳奇,24歲就已經是牛津大學博士,25歲回國被聘任為教授,26歲入選國家第十二批千人計劃青年項目,不到28歲就任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不斷在她的道路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記錄。對她來說,青春是用來奮鬥的。那麼,在她奮鬥的道路上,背後付出了什麼,現在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
劉明偵來自重慶,由於她學習非常優秀,18歲就留學英國,在英國布里斯託大學學習。然而,她跟大部分留學生一樣,面臨著同樣的困境。生活自理方面和適應文化差異是她來到英國後所面臨的一項不小的挑戰。這對於沒有社會經驗的人來說壓力是非常大的。
在應對生活上的壓力,劉明偵同時還要面對學業上的挑戰。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終於勤奮和努力帶來了不少的收穫。在22歲取得了劍橋大學碩士學位,僅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在24歲又獲得了牛津大學的博士學位。她這麼優秀,不可否認離不開家庭的培養,更多的是她自身加倍的努力。
就算是最牛的長沙女神學霸黃雨桐,還有90後的浙大女博導楊樹在進入劍橋大學也面臨著同樣的處境。
劍橋大學博士畢業後,劉明偵拒絕了國外的橄欖枝,選擇了回國。對她來說,使命和責任更重於個人物質享受。正如常人所說的,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她更完全沒有所謂90後的自私冷漠和腦殘一代的標籤。
雖然劉明偵回國很快在25歲被聘任為教授,26歲又入選了國家第十二批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在不到28歲就任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在這些榮譽的光環下,她並沒有止步,而是更加的努力。
在研究探索新材料鈣鈦礦應用於太陽能電池和新一代薄膜電池疊加新技術方面,為了搶時間,劉明偵每天都要花十幾個小時的時間泡在實驗室,一項項成果都是這樣搶出來的。這些年,這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材料的研發已有所突破,不僅解決了國內傳統太陽能產業成本高、效率低的困境。同時,以鈣鈦礦新材料為基礎,實現了在光學器件上更廣泛的應用。在爭奪科技領域的高點貢獻了她的力量。
像劉明偵有著同樣理想的青年學霸,在各自領域裡也在做出他們的貢獻。對於他們的這種精神,你們是怎麼想的呢?
本文系【尖教吧】原創,圖片來自網絡。